除了「難得糊塗」的是非不明,能夠反映中國人處世之道的就是「中庸」了。 「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種境界,是一種「道」,而非「術」。
在儒家看來,「中庸」是個人的一種修養,是社會的一種和諧,而非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權)術」。可是,受「陰陽」思維的影響,中國人總是將「道」和「術」分開。
於是,在中國人眼裡,「中庸」除了用來修身養性以外,也變成了一種擺弄人際關係的處世之「術」。
「中庸」思想仍然是儒家對《周易》的發揮,同是面對「陰陽」,儒家和道家卻做了截然不同的發揮。道家崇尚「自然」,強調陰陽之間的對立和轉化;而孔子卻是關注陰陽之間的平衡和穩定。
所謂「中」,在孔子看來是「當為矢著正也」 ,就是箭射中靶心,達到正確的結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以走極端為非也。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中正之道」。
《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
意思是說,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說完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倫處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
如果深刻地領會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
在孔子眼裡,「中庸」為天下之大道,既可修身,也能治國,更能處世。
處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極端,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好平衡,做到「執中」、「用中」,使矛盾的雙方維持在一種穩定狀態,以免劇烈的質變所帶來的災難和失衡。
「中庸」並不是主觀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為矛盾著的「兩端」始終是客觀存在的,是消除不了、逃避不掉的。
而所謂的「中」也不是絕對的,而是隨著時間和外界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才提出了「時中」的概念。
《中庸》中說: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宋代朱熹在注釋「時中」說:
「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章句集注》)
即是說,「中庸」,是因「時」而「中」,因「地」而「中」,而非簡單、僵化的「中間地帶」。也正因為此,「中庸」才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
正如《尚書》中所說的:
「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曾國藩就是一個深諳「中庸之道」的儒者君子。
據說,曾國藩曾位高權重,趨炎附勢的人很多,曾國藩對此總是淡然處之,既不因被人拍馬而喜,也不因拍馬過火而惱。
但是,曾國藩的一個手下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拍馬的官員狠狠地諷刺了一番。
曾國藩看過該批閱後對手下說:「那些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種做法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那麼,他們必然也將想盡辦法置你於死地。」
曾國藩的一番話讓手下恍然大悟,甚至後怕得冷汗淋漓!
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給予對方的作用力大,對方反饋給你的反作用力也會同樣大!這個道理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也適用。
不去惹事,是非就會少了很多。如果經常處在主動的狀態去指責人,那麼你一定備受關注,並因此而成為眾人指責與鞭撻的焦點。
但人在社會中,哪能不沾點是非呢?
何況也確實有很多可恥的作為應該被鄙視、被譴責。這就需要我們用適可而止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了。
面對是非,維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場即可,無須強求對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立場下。因為人的視角與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一旦成型又很難改變。
因此,想要徵服對方無異於要徹底動搖其信念根基。人本來就是這個多元社會中的一員,所以,你沒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
中庸的處世方式最好的詮釋便是「知性好相處」。
對周圍的人有個大概的印象與了解,及時調整自己與對方的人際關係,把握好自己對他們讚美與批評的心態,這才是我們應該修煉的情商。
曾國藩是深諳人情之道的高手,倘若拒絕被人拍馬,則必是孤家寡人無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馬中,則又會讓那些頗有見地的人才流失。
因此,曾國藩採用的是一種低調的冷處理方式:一邊聽著滿耳朵的諂媚之詞,一邊心懷城府、頭腦清醒地利用各種人才為自己效命,最終成為一代名將!
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媳與兒子在閨房吵架。郭的兒媳是當朝公主,平時驕橫跋扈,郭的兒子一怒之下衝老婆說:「你有什麼了不起,是我爹爹不願意做皇帝,你才成為今天的公主的!」
公主一聽,立即把這作為一條天大的欺君罪狀告訴了皇帝。但皇帝只是微然一笑,說:「確實如此。沒有郭子儀,我今天做不了皇帝,他說點私房話並沒有欺君妄上。」
皇帝的話真是捻輕若重!我為君、你為臣,我在主動地位執掌著天下蒼生的性命,你處於被動地位臣服於我,任你私下說什麼閨房氣話,也不可能動搖我的君主地位。
因此,皇帝一面承認的郭子儀的功勞,一面強調了自己的君王地位,可謂一箭雙鵰。
皇帝的話讓郭子儀誠惶誠恐,連聲謝罪。作為一個君王,沒有眾人的輔助不可能坐穩帝王的位置。
但是,如果因為一點細小的風吹草動就以為臣子欺君妄上,那帝王的位置恐怕也不會牢固到哪兒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強勢人群的「中庸之道」關鍵在於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夠的自信維護自己的強勢狀態,那麼那些無傷大雅的竊竊私語便大可一笑置之。
在不違反根本原則的情況下,給處在弱勢狀態的人一點發洩的空間,不僅不會動搖自己的強勢地位,反而會因為以德服眾而讓人加倍服從。
換個方向來說,如果因為一點瑕疵而採用強制手段壓制弱勢,被逼到山窮水盡的人可能會為了生存而最後一搏,產生更大的衝突。
倘若身在強勢,但卻時刻擔心失去強勢的狀態,那麼可以肯定地說,此時的強勢只是表象,在心理上該強勢已經轉變成了弱勢。
倘若以為身在強勢而又一味專橫,那麼該強勢也會因為弱勢反抗數量的不斷增加而發生質的逆轉,最終成為弱勢。
而中庸之道則講究退可守、進可攻,退而不發靜觀其變,進而適時因事利導,如此作為才能真正保持強勢狀態不被輕易動搖。
中庸的處世方式,最終的目的在於緩和矛盾。在不違反個人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潤滑劑,把人與人之間因稜角的摩擦而可能產生的矛盾及時化解。
它能摒棄太過極端的做法和太過偏激的思想,從而讓我們少生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在可能的衝突中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及時保護好自己。
正是這種所謂寬廣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讓我們在神鬼莫測的世事滄桑面前處變不驚,左右逢源。 這便是中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