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明而論道中庸

2021-01-10 超凡博弈

除了「難得糊塗」的是非不明,能夠反映中國人處世之道的就是「中庸」了。 「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種境界,是一種「道」,而非「術」。

在儒家看來,「中庸」是個人的一種修養,是社會的一種和諧,而非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權)術」。可是,受「陰陽」思維的影響,中國人總是將「道」和「術」分開。

於是,在中國人眼裡,「中庸」除了用來修身養性以外,也變成了一種擺弄人際關係的處世之「術」。

「中庸」思想仍然是儒家對《周易》的發揮,同是面對「陰陽」,儒家和道家卻做了截然不同的發揮。道家崇尚「自然」,強調陰陽之間的對立和轉化;而孔子卻是關注陰陽之間的平衡和穩定。

所謂「中」,在孔子看來是「當為矢著正也」 ,就是箭射中靶心,達到正確的結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以走極端為非也。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中正之道」。

《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

意思是說,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說完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倫處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

如果深刻地領會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

在孔子眼裡,「中庸」為天下之大道,既可修身,也能治國,更能處世。

處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極端,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好平衡,做到「執中」、「用中」,使矛盾的雙方維持在一種穩定狀態,以免劇烈的質變所帶來的災難和失衡。

「中庸」並不是主觀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為矛盾著的「兩端」始終是客觀存在的,是消除不了、逃避不掉的。

而所謂的「中」也不是絕對的,而是隨著時間和外界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才提出了「時中」的概念。

《中庸》中說: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宋代朱熹在注釋「時中」說:

「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章句集注》)

即是說,「中庸」,是因「時」而「中」,因「地」而「中」,而非簡單、僵化的「中間地帶」。也正因為此,「中庸」才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

正如《尚書》中所說的:

「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曾國藩就是一個深諳「中庸之道」的儒者君子。

據說,曾國藩曾位高權重,趨炎附勢的人很多,曾國藩對此總是淡然處之,既不因被人拍馬而喜,也不因拍馬過火而惱。

但是,曾國藩的一個手下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拍馬的官員狠狠地諷刺了一番。

曾國藩看過該批閱後對手下說:「那些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種做法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那麼,他們必然也將想盡辦法置你於死地。」

曾國藩的一番話讓手下恍然大悟,甚至後怕得冷汗淋漓!

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給予對方的作用力大,對方反饋給你的反作用力也會同樣大!這個道理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也適用。

不去惹事,是非就會少了很多。如果經常處在主動的狀態去指責人,那麼你一定備受關注,並因此而成為眾人指責與鞭撻的焦點。

但人在社會中,哪能不沾點是非呢?

何況也確實有很多可恥的作為應該被鄙視、被譴責。這就需要我們用適可而止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了。

面對是非,維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場即可,無須強求對方完全臣服在自己的立場下。因為人的視角與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一旦成型又很難改變。

因此,想要徵服對方無異於要徹底動搖其信念根基。人本來就是這個多元社會中的一員,所以,你沒有必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

中庸的處世方式最好的詮釋便是「知性好相處」。

對周圍的人有個大概的印象與了解,及時調整自己與對方的人際關係,把握好自己對他們讚美與批評的心態,這才是我們應該修煉的情商。

曾國藩是深諳人情之道的高手,倘若拒絕被人拍馬,則必是孤家寡人無人可用;倘若沉醉在拍馬中,則又會讓那些頗有見地的人才流失。

因此,曾國藩採用的是一種低調的冷處理方式:一邊聽著滿耳朵的諂媚之詞,一邊心懷城府、頭腦清醒地利用各種人才為自己效命,最終成為一代名將!

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媳與兒子在閨房吵架。郭的兒媳是當朝公主,平時驕橫跋扈,郭的兒子一怒之下衝老婆說:「你有什麼了不起,是我爹爹不願意做皇帝,你才成為今天的公主的!」

公主一聽,立即把這作為一條天大的欺君罪狀告訴了皇帝。但皇帝只是微然一笑,說:「確實如此。沒有郭子儀,我今天做不了皇帝,他說點私房話並沒有欺君妄上。」

皇帝的話真是捻輕若重!我為君、你為臣,我在主動地位執掌著天下蒼生的性命,你處於被動地位臣服於我,任你私下說什麼閨房氣話,也不可能動搖我的君主地位。

因此,皇帝一面承認的郭子儀的功勞,一面強調了自己的君王地位,可謂一箭雙鵰。

皇帝的話讓郭子儀誠惶誠恐,連聲謝罪。作為一個君王,沒有眾人的輔助不可能坐穩帝王的位置。

但是,如果因為一點細小的風吹草動就以為臣子欺君妄上,那帝王的位置恐怕也不會牢固到哪兒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強勢人群的「中庸之道」關鍵在於充足的自信!你有足夠的自信維護自己的強勢狀態,那麼那些無傷大雅的竊竊私語便大可一笑置之。

在不違反根本原則的情況下,給處在弱勢狀態的人一點發洩的空間,不僅不會動搖自己的強勢地位,反而會因為以德服眾而讓人加倍服從。

換個方向來說,如果因為一點瑕疵而採用強制手段壓制弱勢,被逼到山窮水盡的人可能會為了生存而最後一搏,產生更大的衝突。

倘若身在強勢,但卻時刻擔心失去強勢的狀態,那麼可以肯定地說,此時的強勢只是表象,在心理上該強勢已經轉變成了弱勢。

倘若以為身在強勢而又一味專橫,那麼該強勢也會因為弱勢反抗數量的不斷增加而發生質的逆轉,最終成為弱勢。

而中庸之道則講究退可守、進可攻,退而不發靜觀其變,進而適時因事利導,如此作為才能真正保持強勢狀態不被輕易動搖。

中庸的處世方式,最終的目的在於緩和矛盾。在不違反個人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它像一道潤滑劑,把人與人之間因稜角的摩擦而可能產生的矛盾及時化解。

它能摒棄太過極端的做法和太過偏激的思想,從而讓我們少生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在可能的衝突中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及時保護好自己。

正是這種所謂寬廣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讓我們在神鬼莫測的世事滄桑面前處變不驚,左右逢源。 這便是中庸之妙!

相關焦點

  • 關於「極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讀
    了解了 「中庸」的涵義了,那麼,下一步,如何理解「極高明而道中庸」呢?馮先生在八十歲高齡時,寫過一副對聯,用以表達他的學術貢獻和學術追求,上聯是:「闡舊邦以輔新命」,下聯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就像是馮先生書中整章的「主旋律」,讓人能看清宋明道學發展的主要理論主線。所以,在分析各位哲學家的思想理論之後,馮先生總結說:「道學已把所謂高明、中庸、內外、本末、精粗等對立,統一起來。」
  •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2020年12月31日世上有窮人,有富人;有官長,有庶民;有豪強、有孤兒寡婦等弱者。不欺壓、蔑視窮人、庶民、孤兒寡婦等弱者;也不巴結、諂媚富人、官長、豪強。一心只讀《聖經》和《四書》等聖賢書,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用禪宗可以解決
    新理學指出,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所謂極高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道中庸,是指人倫日用,「而」則表示中庸與高明的統一。新理學認為如何將二者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一個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哲學的貢獻」。因此,「極高明而道中庸」也是衡定中國以往哲學價值的標準。
  • 中英對照丨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今日選句 《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原文釋義 君子既尊崇先天的德行本性,又履行後天的求教學養;既達到廣博的境界,又窮盡精妙細微之處;既達到高明的佳境,又奉行中庸之道;既溫習已有的知識,又推知獲取新的見解;既敦厚篤行,又崇尚禮儀。
  • 上海2010高考作文題點評:極高明而道中庸
    最新:2010全國各省市高考分數線一覽   「中庸」,是儒家學說堅持的最高道德標準,所謂「中不偏,庸不易」,表達了一種對中正的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通過對所給材料的分析,無論是丹麥人釣魚時放生小魚,還是孟子勸說梁惠王的不要涸澤而漁,都體現了「度」的原則,從表層看就是材料中的「尺子」和「數罟」,在深層又合乎「中庸」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的思想是相通的。具體而言,它體現為對欲望滿足和節制的相互平衡,對外物索取和捨棄的不同選擇,對問題情感和理性的辯證思考。其最終目的既是趨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狀態,也是為了達到中庸所追求的和諧境界。
  • 神學家尼布爾: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家
    縱觀二十世紀歷史,尼布爾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家。充滿批判力,但又不憤世嫉俗,看到人性的理想,但又堅決肯定現實。不過當讀者仔細閱讀尼布爾時會發現,若從基督教思想史的視角看,尼布爾的思想並無太多的新意,所講的不過是ABC之類的常識。其實這並非尼布爾的膚淺,恰是其高明之處,在尼布爾看來,這些常識般的道理,總是被人們忘記。
  • 極高明而道中庸:哲學系教授胡軍、王中江解讀「人生四境界」
    2011年4月1日晚,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軍、王中江就馮友蘭先生求學之經歷、人生之態度,藉以馮友蘭之哲思,展開了一場關於「人生四境界」及儒學中高明與中庸之關係的討論。本場講座為北大哲學系「社會•文化•心靈」系列本學期首場講座暨「愛智杯」頒獎儀式。
  • 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就是說,哲學家講的那個宇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並看不見,但實質上卻存在於宇宙萬物的生命裡面,是冥冥中的一種永恆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愛因斯坦所信奉的那種自然神性,中國人將之表述為「從無極而至太極之道」。在宇宙中凡存在物必有其存在的道理,關鍵在於我們要動腦筋認識這一點。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說:&34;這種和,若不只是包括人類社會,而且瀰漫全宇宙,就叫做&34;。》說:&34;我們在此接觸到&34;的重要性思想,這是《中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所以《中庸》說:&34;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種程度上遵循&34;,雖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覺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誠。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文丨馮友蘭一、中 和"中"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中"很像亞力士多德的"黃金中道"的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中"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公元前三世紀宋玉描寫一位美女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番描寫是說她的身體、容顏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即儒家所謂的"中"。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中庸思想,在這句話中可見一斑。「中」指的是不走極端,「庸」指的是不唱高調。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就是中庸之道。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子貢:「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  孔子:「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 極高明而道中庸——悼念羅豪才老師
    所以,我以為,羅老師講權力與權利的平衡也好,講軟法也好,都體現了「極高明而道中庸」。羅老師走了,但他的人格、他的思想將永遠照亮後來人的前路!(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中庸:最高明的做人之道 《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 那麼,最高明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極端」不等於「極致」,「極端」是思想方法的問題。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最高明的做人之道《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儒家的中庸思想,在這句話中可見一斑。「中」指的是不走極端,「庸」指的是不唱高調。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就是中庸之道。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 37、《中庸》譚——只有真誠方懂中庸
    》譚——只有真誠方懂中庸109、只有真誠方懂中庸——《中庸》譚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性,就不能真正的懂得、做到中庸之道。為什麼用很大的篇幅講「真誠」,因為,只有真誠,方能有德,只有有德,方能懂中庸之道。也就是說:只有真誠的德性。方能真正懂得中庸之道。
  •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中庸》裡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集中體現了「大常」與「平常」的統一性。下面,我們在《中庸》的語境下來分析這則文字。《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什麼意思呢?「苟非至德,至道不凝焉」。天道悠久、高明、博厚,作為絕對的存在,它創造並養育了萬事萬物。人的德性修養如果達到最高境界,就能夠「與天地同其德」,同天道一樣創造、哺育萬物。此時,天道就凝聚於個人。
  • 先秦儒學與「中庸」:中庸思想的發展和完善
    前文我們簡述了「中庸」之道的起源與形成,孔子作為中庸思想的創始人,他與孔極將先秦中庸觀推向了一個高峰。孔子對中庸的評價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也。」這句話將「中庸」奉為了儒家最高的德。經過其繼任者孔極的發展,《中庸》篇正式形成並流傳至今。後世儒生們也不約而同的表達了對「中庸」思想的理解,豐富著它的內涵。作為兩漢經學的代表人物,董子認為中庸之用可大可小,既能治國安邦又能安身立命。
  • 百家爭鳴,諸子論道,孔聖人提出「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中庸之道
    百家爭鳴,諸子論道,孔聖人提出「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中庸之道春秋時期,湧現了很多的文人學士,他們提出了諸多觀點,志同道合的就成為同一派別的同道中人。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吸引了很多慕名前來的學者,他們拜入儒家學派中,成為孔夫子的學生。孔子經常帶領弟子們遊歷四方,讓他們去感知事物,從而得出真切的感想。這次,孔子和弟子們來到魯國的廟堂裡參觀,看到一個傾斜著的器物。孔子看後覺得很奇怪,於是請教守廟之人。
  • 《論道》譚上
    儒學的《中庸》一文說得好:「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處對「中和」思想做出了充分的說明,關鍵是後人是如何理解的,又應該怎樣做出正確,怎樣理解才是《中庸》「中」的原意思想哪?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