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明的中庸之道

2021-03-01 河南弘展建設有限公司

  《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太過質樸而無半點文雅,那麼為人就難免顯得粗魯。而太過文雅卻無半點質樸,那麼為人就會顯得很虛偽。文一半,質一半,文雅與質直的程度剛好相等。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儒家的中庸思想,在這句話中可見一斑。「中」指的是不走極端,「庸」指的是不唱高調。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就是中庸之道。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子貢:「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

  孔子:「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所以,在孔子看來,「過度聰明」與「不夠聰明」一樣不好。很多時候,「過度聰明」會把人引向歧途,而「不夠聰明」的人卻能最終修成正果。也就是說,有時候「過度聰明」還不如「不夠聰明」。 

  孔融十歲的時候,去當時名氣極大的李膺家做客。要知道,能到李膺家去的人,要麼是才智出眾者,要麼是他的親戚。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 進去後,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無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十歲便這般聰敏,那長大後必定能成一番大事業。

  不是這樣的,長大後的孔融,不僅在帶兵打仗時屢戰屢敗,最終還因觸怒了曹操而慘遭殺害,並株連了全家。可以說,他的一生,是「龍頭蛇尾」的。

  與孔融相反,曾國藩小的時候資質平庸。曾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裡背書,在屋偷竊的小偷見無路可走便爬到了梁上,曾國藩在下面背書,小偷在梁上聽,小偷都會背了,曾國藩還沒背下來。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資質確實一般。 然而,曾國藩憑藉著其刻苦的學習和不服輸的精神,卻最終組建湘軍,鎮壓叛匪,成為了「中興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

  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

   那麼,最高明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極端」不等於「極致」,「極端」是思想方法的問題。鑽牛角尖,一根筋,不開竅,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這是走極端。而「極致」則是指在可能的條件下和範圍內,把事情做得最到位。

  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提倡在做事時走極端,卻提倡把事情做到極致。這是一種「高端做事」的姿態。

  那做人呢?《論語》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可見,孔子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也傾向於那些小心、謹慎、低調的人。

  其實,通過儒家經典我們不難發現,中庸之道一直提倡我們以一種較低的姿態去做人。正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總體來看,以一種高端的姿態去做事,以一種低調的姿態去做人,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明的中庸之道。


相關焦點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中庸:最高明的做人之道 《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 那麼,最高明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極端」不等於「極致」,「極端」是思想方法的問題。
  • 最高明的中庸之道:高端做事,低調做人!
    :最高明的做人之道《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那麼,最高明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極端」不等於「極致」,「極端」是思想方法的問題。鑽牛角尖,一根筋,不開竅,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這是走極端。而「極致」則是指在可能的條件下和範圍內,把事情做得最到位。
  • 關於「極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讀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意思是說,道德修養高的賢者為人處事皆是遵循中庸之道,而沒有道德修養的粗俗低等的人,卻都是違背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張國堂立志極高明而道中庸2020年12月31日世上有窮人,有富人;有官長,有庶民;有豪強、有孤兒寡婦等弱者。不欺壓、蔑視窮人、庶民、孤兒寡婦等弱者;也不巴結、諂媚富人、官長、豪強。一心只讀《聖經》和《四書》等聖賢書,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唯意志論與中庸之道
    中庸是四書之一,統治中國思想近千年。中庸裡面的至誠無息,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是非常相似的。中庸之道後世成了貶義詞,成了平凡和平庸的代名詞,甚至成了首鼠兩端左右逢源的意思。但是古人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甚至,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把「誠」提高到事物本質的高度,「不誠無物,至誠無息」,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 《中庸》之道
    其首末二部分,實為漢儒之所為,但又將孟子的心性論揉進了秦漢的「天人」之說。總體而論,《中庸》繼承了孔孟的立場,但是它的重視「天」這一點又與孔孟有異。因此,它不能算是孔孟心性論儒學的之主流,而只能算是一旁支。《中庸》開篇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
  • 中英對照丨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今日選句 《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原文釋義 君子既尊崇先天的德行本性,又履行後天的求教學養;既達到廣博的境界,又窮盡精妙細微之處;既達到高明的佳境,又奉行中庸之道;既溫習已有的知識,又推知獲取新的見解;既敦厚篤行,又崇尚禮儀。
  • 中庸-致和之道
    中庸:最高明的做人之道《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太過質樸而無半點文雅,那麼為人就難免顯得粗魯。而太過文雅卻無半點質樸,那麼為人就會顯得很虛偽。文一半,質一半,文雅與質直的程度剛好相等。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儒家的中庸思想,在這句話中可見一斑。
  • 極高明而論道中庸
    除了「難得糊塗」的是非不明,能夠反映中國人處世之道的就是「中庸」了。 「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種境界,是一種「道」,而非「術」。在儒家看來,「中庸」是個人的一種修養,是社會的一種和諧,而非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權)術」。可是,受「陰陽」思維的影響,中國人總是將「道」和「術」分開。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孟子說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以"孔子,聖之時者也"。《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情感完全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這是中的一個例子。
  • 何為「中庸」之道
    儒家文化的《中庸》指出: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據資料記載,中庸之道包含三層理論: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
  • 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用禪宗可以解決
    所以,新理學稱自己的哲學是「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是「後來居上」。新理學指出,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所謂極高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道中庸,是指人倫日用,「而」則表示中庸與高明的統一。新理學認為如何將二者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一個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哲學的貢獻」。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上海2010高考作文題點評:極高明而道中庸
    最新:2010全國各省市高考分數線一覽   「中庸」,是儒家學說堅持的最高道德標準,所謂「中不偏,庸不易」,表達了一種對中正的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通過對所給材料的分析,無論是丹麥人釣魚時放生小魚,還是孟子勸說梁惠王的不要涸澤而漁,都體現了「度」的原則,從表層看就是材料中的「尺子」和「數罟」,在深層又合乎「中庸」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的思想是相通的。具體而言,它體現為對欲望滿足和節制的相互平衡,對外物索取和捨棄的不同選擇,對問題情感和理性的辯證思考。其最終目的既是趨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狀態,也是為了達到中庸所追求的和諧境界。
  • 中國的哲學: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國哲學是安身立命之學。它不僅包含了形上學,而且還擔負有西方所謂宗教的功能,即「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關心生命的社會價值,並不將其局限於知識論或外在的客觀知識方面。不是求做西方哲學的「智者」,而是追求「聖人」。
  • 玩味《中庸》:何謂「聖人之道」?
    各家對聖人描述的差別體現了其思想主張的差異性,在此不做討論,本文以《禮記·中庸》為例:探討《中庸》中對聖人形象的描述。中庸之道實乃君子之道,「君子依乎中庸」因此在全文中多數章節是用來構建君子概念的,對聖人的描述相對比較少。中庸之道極其高明,雖然是聖人,也有他所不知道,也有他所做不到的。所以「聖人」對儒家來說並不是全知全能近乎神的人。
  • 儒家常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中庸傳統上理解為度,過猶不及,不走極端。這是由於傳統中國是高密度的熟人社會,打斷骨頭還連著筋,所以做什麼都得儘量一碗水端平,照顧到各人的實際情況,尋求的是整個共同體的滿意解,而非最優解。所謂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只有把握了各人的訴求已經驅使他們提出這個訴求背後的原因,來綜合考慮才能做到儘量讓大家都滿意。
  • 神學家尼布爾: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家
    另一本是《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因為人性本善,所以民主是可能的;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民主是必須的」。此言就出自該書。 二戰期間,每一位即將出徵的美國海軍士兵都會拿到一張卡片,上面有一句出自尼布爾的禱告詞:「哦,上帝,請賜我們以平靜,去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請賜我們以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們能夠改變的;最後,請賜我們以智慧,去分辨其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