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至遲在東漢時就能燒制黑釉,東晉至南朝初的德清窯,用含鐵6—8%的紫金土配製黑釉,釉面光澤,色黑如漆。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屬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都改用石灰鹼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論,可以分為一般黑釉與花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毫 、玳瑁、麻醬釉等,即屬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並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
建窯黑釉油滴與北方黑釉油滴的區別: 北方油滴斑點是均勻分布的,而建窯油滴的斑點是隨機而生的,建窯油滴釉流動性強,使碗口部位的釉比較薄,不黑又很乾澀,而在碗外靠底足處有一圈明顯的聚釉。北方油滴釉不易流動,燒成後碗口不會脫釉,聚釉現象也不明顯。
建窯油滴斑點內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類似田泥幹後的裂紋),是因為包裹團是由許多液相小滴拼合而成;而北方油滴斑點內無溝紋,是因為鐵氧化物均勻聚集在氣泡周圍。斑點內有無溝紋是區別兩類油滴的根本標誌。
此盤神奇之處在於注水後富於各種變化。如注入清水,則銀白色結晶愈加明亮,如夜空中繁星閃爍,令人目不暇接;如注滿茶水,則結晶閃現出金黃色,十分耀眼,充滿神奇魅力。此盤胎釉特徵與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區調查窯址時發現的標本相類似,因此可斷定此碗應為山西瓷窯的製品。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致,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宋定窯以白瓷著稱,但也燒造高質量的黑釉瓷器,稱為「黑定」,又稱「兔毛花」。黑定胎與白瓷胎一樣,均為白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