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塵封的經典:《桃花源詩》,被《桃花源記》「喧賓奪主」近1800年
提起《桃花源記》相信大家隨口就會來上兩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若提起《桃花源詩》,估計會有一批人反問一句:什麼?不是《桃花源記》嗎?怎麼還有詩呢?
-
名人名店 | 平江桃花源記
在蘇州是:枕水聽流韻,倚窗賞評彈,在那裡有自己的阿嗲、阿婆,有自己的兒時玩伴,有枕在流水上的夢,留在青石板上的情。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餐飲是最好的體現。一夾菜蘊含著祖輩的笑意,一勺湯蒸騰著父輩的溫暖。餐飲是質樸的詩,是文化產業的藝術體現。
-
眾人只知《桃花源記》,其實陶淵明還有一首桃花源詩,漲知識了
說到陶淵明呀,必然就能脫口而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能馬上聯想到他的《桃花源記》,陶淵明給我們的印象也似乎是一個飄然於世外的隱者形象。但是除了那篇有名的《桃花源記》之外,其實他還有一首桃花源的詩,一起去看看吧。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世人都聽說過桃花源記,但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首先來看一下桃花園記這篇文章,是由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風這個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
張旭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堪比《桃花源記》
尤其是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更是讓其成為無數文人心中的一片樂土。陶淵明的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朝的另一詩人,也曾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只有短短四句,卻堪比《桃花源記》。這首詩寫於天寶後期,當時的唐朝已經出現了由盛轉衰的信號。他根據《桃花源記》的意境寫下了這首詩,隱隱傳達出一種避世的思想。「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詩歌開頭從遠景寫起。
-
《桃花源詩》原文和譯文
《桃花源詩》原文和譯文這篇《桃花源記》文末還有一首《桃花源詩》。
-
【美聲詩詞】陶淵明《桃花源記》
中國文化中,也有這樣一個寄託了人們嚮往與美好願望的地方,被稱為世外桃源或是桃花源,這個說法,就來自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 陶淵明是東晉人,是中國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前我們講古詩的時候,也講過一些他的故事。而他流傳最廣的,大概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如果你熟悉中國歷史,應該知道,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戰亂和動蕩。
-
李白最美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自《桃花源記》問世以後,便陸續有詩人根據它的意境創作出精彩的詩篇。如唐代詩人張旭《桃花溪》中:「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再如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山中問答》。《山中問答》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和《桃花源記》一樣,都是寄託著作者崇高而美好的社會理想,也都是在意境上盡得「美」字風流。
-
《桃花源記》 「千古一夢」
資料圖片 常瑞芳 春暖花香的四月,大型民族舞劇《桃花源記》在星城首演,吸引了一批批「花粉」爭相購票觀看。我和幾位文友相約去湖南大劇院。 「你來或不來,我們都在桃花源裡,等你」。4月9日,我在微信朋友圈裡收到幾條這樣溫馨的創意消息。
-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究其原因,便是陶淵明筆下美麗而寧靜的桃花源,滿足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自《桃花源記》問世以後,便陸續有文人根據它的意境創作出文學作品。最典型的便是詩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一首《山中問答》。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桃花溪》,便是唐代詩人張旭借《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
-
在人間丨桃花源記
【園志】篇章 「賦」予園志,寄情於城 取於古意,融於當下 陶淵明敘就一曲「桃花源記」,以生活的基本面,展示了中國人對生活方式的終極表達。這位中國田園派詩歌鼻祖,通過空間的「悠然」與空間之間的「自在踱步」,記錄了古人對於「人間詩話」的白描與續寫。
-
陶淵明和《桃花源記》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等。《桃花源記》借武陵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黑暗現實生活的不滿。
-
原創短篇小說《新桃花源記之夢遊詩畫聖境》6
新桃花源記之夢遊詩畫聖境作者:葛繼春第六章書接前文…但是只有臥室,畫室,詩房,就是沒有廚房,畢卡有點不解……因詩畫藏這裡不知多少歲月,而吸收天地之精華,最後有了仙靈,得了仙身。所以這裡只吟詩作畫即可,不受人世間的天道輪迴。這裡整個世界都是詩畫所化,一切都是至善至美,至真質樸的,畢卡聽後暗暗吃驚,感覺還有點小開心,更加刺激了。
-
桃花源記:陶淵明的小孔成像
繁花永遠是夢境最好的籠子,而一自《桃花源記》出世之後,熱鬧爽烈的桃花也便順勢獨佔了舊式文人們心中烏託邦的外垣。桃花源詩的意義更多在於,它從桃花源記平淡鋪開的墨暈裡挑出了一角飛簷:陶淵明的桃源雖然並非不老不死的仙境,卻也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只是無稅賦無戰亂的鄉野田居。詩中的桃花源中人確在務農,良田桑竹、春蠶秋實,不知歲月,老幼同諧,一例如文中所述。但詩之頭尾,卻較文別有指向。
-
王維晚年最唯美的一首詩,化用《桃花源記》的意境,卻寫出了新意
陶淵明那種隱居的生活,也是歷代文人們最理想的生活,也就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在效仿,例如盛唐時期同為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晚年的時候也是選擇在終南山隱居,為此他在晚年也是在文學上大放異彩,同樣寫下無數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其中的這首《田園樂七首·其三》,那就是同樣是一首難得的佳作,並且這首詩通篇都是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但是又是推陳出新,寫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寫了一篇敘事散文《桃花源記》,雖然大家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想像出來的,但因為他寫得太過於美好,令人無數文騷客心之嚮往,也開啟了尋找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之路。只是千百年以來,極少人能尋覓到這樣的地方,但是,有一個人找到了。他就是王維。
-
桃花源裡「種詩」人
晉陶淵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描繪世外桃源美景,令常德美名揚天下。 唐劉禹錫謫居朗州做司馬,為當地人創作竹枝詞,寫下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沅澧兩岸,也誕生了一批耕耘詩壇的先賢前輩。 唐代澧州人李群玉,「居住沅湘,崇師屈宋」,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被譽為唐代三十大詩人之一。
-
王維模仿《桃花源記》寫首《桃源行》,妙極!不愧是「詩中有畫」
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為世人呈現了一幅安寧平和、悠然自在的生活圖景,由此開始,桃花源也成了世人心心念念的理想家園。陶淵明之後,也有不少詩詞名家以「桃源」為題,寫就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桃花源。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首「詩佛」王維寫的《桃源行》。
-
桃花源記賞析
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
-
重讀《桃花源記》,為何有人說,這是一片「詭異」的世界?
可是,《桃花源記》並不是孤單成篇的,陶淵明還寫了一首《桃花源詩》,甚至這首詩才是關於「桃花源」最主要的描述,《桃花源記》只不過是起到了一篇「序言 詩中說的和《桃花源記》中大同小異,是說桃花源中的人是因為躲避秦時的戰亂,由一些「賢者」率領,來此避世的。因為年代久遠,路徑荒廢,就逐漸與外界斷了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