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裡「種詩」人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2月4日常德日報訊(記者 王敏) 桃花源裡可賞景,亦可種詩。 前不久,「桃花源詩群」叢書第一輯首發,一炮打響,驚醒園裡夢中人,更向全世界宣告:一個新的地域詩人群體在興起!

  一方詩歌的熱土

  常德,自古是一方孕育詩歌文化的熱土。

  上古,堯舜之師善卷隱居德山,於是,有了「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名句。

  楚大夫屈原放逐,行吟沅澧,留下「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不敢言」等楚辭。

  晉陶淵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描繪世外桃源美景,令常德美名揚天下。

  唐劉禹錫謫居朗州做司馬,為當地人創作竹枝詞,寫下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沅澧兩岸,也誕生了一批耕耘詩壇的先賢前輩。

  唐代澧州人李群玉,「居住沅湘,崇師屈宋」,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被譽為唐代三十大詩人之一。

  放眼當代,從常德走出的詩人還有昌耀、未央。上世紀50年代,昌耀走向西部雪域高原,其詩張揚生命,在中國新詩史上樹起了一座高峰,他也被稱為當代詩歌史上的一個傳奇。老一輩詩人未央,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用他那充滿豪情而又樸實無華的詩句,不知激勵了多少年輕人投身祖國建設的洪流。

  上世紀80年代,「新鄉土詩群」在湖南崛起,並在常德沅澧流域形成了重要分支「湘西北詩群」,其作品頻頻出現在全國詩歌類刊物,獲詩評界高度評價。周碧華、黃修林等一批本土詩人詩名鵲起,周碧華創作的《祥林嫂》,在《星星詩刊》舉辦的上萬名詩作者參加的大賽中獲一等獎。

  先輩詩賢的前赴後繼,唱頌吟詠,讓常德這塊有著6000多年歷史的土地煥發著詩意的青春。

  常德不負詩歌使命,第一個被中華詩詞協會授予中國「詩詞之市」,6個縣市被命名「詩詞之縣」,數十鄉鎮冠以「詩詞之鄉」的頭銜。

  常德不辱先輩囑託,在沅水之畔豎起了一道不死的「詩國長城」——常德詩牆,名載世界基尼斯紀錄。

  「躺在詩歌歷史的輝煌裡睡大覺,註定承載不了先人的使命,更延續不了詩歌的明天。」常德市詩歌協會主席羅鹿鳴的一番話,震醒了桃花源裡數千作詩、愛詩人。

  一群種詩的歌者

  有人說,常德處處流淌著詩歌的氣息,處處長滿了詩歌的鮮花。

  這裡,詩歌基礎好,不少鄉鎮基層時時湧現出一批詩歌愛好者。據不完整統計,沅澧熱土上活躍著近六千寫詩、愛詩者。

  這裡有「出湘返湘派」詩人。現為中國建設銀行常德分行行長的羅鹿鳴即代表人物,出湘返湘的雙重經歷,使他在湖湘文化與西北文化之間形成了自然的對照與互滲,《屋頂的紅月亮》、《土伯特人》、《圍繞天葬臺》等是其力作。

  「母親似的故鄉,我留你在拓荒的路上,儘管在你的催促下走了很遠,我仍然回頭把你張望。」(《高原·故鄉》)羅鹿鳴的詩歌寫赤子之心,他繼承了「五四」以來的「啟蒙」傳統,努力把自己想像為民族文化的傳遞者,滿腔熱忱地「為民代言」。

  這裡的詩人傳承著「新鄉土詩」的優良傳統,他們關注故土,點畫著家鄉的一山一水。黃修林寫故鄉極虯勁,麻建明寫故鄉較渾厚,楊拓夫寫故鄉有新意,胡詩詞寫故鄉很投入,黃道師寫故鄉的散文詩清新可喜。

  「我開始擔心,我越來越細膩的瓷器,我越來越粗糙的生活。我擔心,我已經不太在意,那些一失手便會打落的幸福。我擔心,沒有了補碗人,這世間滿地都是破碎的瓷片。」(《遠去的補碗人》)與其他詩人不同,馮文正從城市(現代)看鄉村(傳統),從鄉村看城市,他也是一位少有的關注農民工的詩人。他的《遠去的補碗人》,傳達著一個現代人的傳統情懷。

  這裡還有一批心思細膩、詩歌靈動的女詩人。鄧朝暉的詩寫出了她在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間的張力關係,這種現實既牽扯了人,又給人以溫情;雅捷具有明顯的女性意識,她寫的詩獨具鋒芒,似乎在唱和「誰說女子不如男」;談雅麗樂於「讚美」,她的詩異常和諧平靜,執著於對家鄉風物的書寫;唐益紅是個充分城市化了的詩人,詩中透露出一股揚厲之氣;章曉虹鍾於傳統,她從精神上逃避城市,時時感念鄉村,追憶傳統。

  「她為我們划槳,浪花孩子樣追逐著圍攏來。她停船織網,粗大的手指穿梭引線,將朝輝一併織補進了她的漁網。她彎腰起網,她的影子與飲水的蘆葦一樣,與身邊流淌的,靜悄的支流說話。」(《船娘》)談雅麗筆下的「船娘」如此動人,並非由於船娘是故鄉人,更因為她身上洋溢著傳統美德。

  遠離故土的詩人熊國華、胡的清,在外地宣傳常德,搭起常德詩壇與外界交流的橋梁;調任長沙的原市作協主席、詩人龔道國,時常詢問常德詩歌創作新成就,為「桃花源詩群」出力獻策;市教育局局長、詩人諸戈文,將文化與教育水乳交融,給教育以更旺盛更長遠的爆發力……

  這是怎樣的一群詩者,他們的責任與使命早已超脫了詩人的定義,賦予了更多社會的重量,以及對故土的回報,對未來的期許。

  一種影響的力量

  一花盛開不是春,滿園花開才道春。

  「這個時代已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時代,未來數十年,也許難出現像昌耀式的大詩人,只有團隊、群體的力量,才能將常德的詩人群推向詩壇。」作為桃花源詩群的扛旗人,羅鹿鳴不曾忘記肩負的沉重使命。

  2010年4月22日,在羅鹿鳴、高玲、尹津輝等人的精心籌備下,常德市詩歌協會正式揚帆起航,市領導覃清香、文承保、萬成貞、張新民等欣然擔任榮譽主席。協會成立之日起,便致力於培養造就新時代詩歌人才,打造「桃花源詩群」。

  「『桃花源』精神體現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一種天人合一、自得其樂的情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常德詩人歷來關注這種情趣,追尋這種理想。」新鄉土詩派代表詩人、市詩歌協會副主席莊宗偉一語道出「桃花源詩群」的內涵與特質。

  不久,「桃花源詩群」便在《詩刊》群體性亮相,一次性發表詩群17位詩人的佳作。

  一個詩群沒有陣地,無以成氣候。

  詩歌季刊《桃花源詩季》以「扛起桃花源裡的詩意大旗」為己任而開辦。2010年6月12日,中國·常德詩人節開幕,清新雅致的《桃花源詩季》首刊面世,四方而來的遊客手捧這份高雅禮品,細細品味著。當天,《新詩界》、《小拇指》等著名詩刊負責人與桃花源詩群代表詩人聚集一堂交流,眾人對《桃花源詩季》給予了肯定。旅居美國的常德籍著名詩人麥芒,欣然擔任榮譽主編。

  如今,該詩刊已出版七期,期期有主題,季季有精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詩歌愛好者的加入,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一批本土詩人由此走向中國與世界詩壇,一批全國詩人由此聚集桃花源。《詩刊》、《詩選刊》、《中國詩歌》等刊物不斷選載該刊的詩歌作品,該刊還被評為「中國詩歌十大民刊」。

  陳小玲和熊剛,這對曾被譽為常德網絡詩壇的「金童玉女」,在眾多文學網站發表諸多詩歌作品,但一直處於漂浮無根的狀態。《桃花源詩季》讓他們找回了根。

  一個詩群沒有活動,無以煥發其生機勃勃。

  2010年7月9日,「一江詩情入洞庭」採風活動從沅水常德碼頭出發,50餘詩歌、攝影愛好者乘船奔向洞庭湖,尋找屈原當年的足跡。

  「你這條傷我神思苦我心志的河流,生生不息的河流,寵辱不驚的河流,一往情深的河流,是專等我傳送經年的一摞發黃的錦書嗎?還是,你亙古地喚我,要我翻古越今,緊貼你的胸口。」即興創作,現場比賽,曾憲紅的《致江水》引得掌聲一片。

  中秋賞月吟詩、詩人專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每周三,柳荷鑫苑22棟404室總是熱鬧不已,詩歌沙龍成為詩人們交流的又一陣地;詩群代表走進湖南文理學院,與高校學子暢談詩海,發掘文學新人;詩歌QQ群,每天都有新詩亮相,大家開懷暢評,共同進步;《詩歌沅澧》走進常德廣播電臺,每晚黃金時段向全國推介著常德詩歌精英,成為全國電臺珍品,詩歌佳釀。

  「沒想到家鄉還有這麼優秀的詩歌組織!」2011年5月4日,著名詩人麥芒從美國回到故鄉常德,被邀參加詩歌沙龍,他當場題下「詩歌不死」四個字,贈予桃花源裡的詩人。

  是的,生命不已,詩歌不死!桃花源詩群叢書的出版,讓我們記住了這樣一位詩人——李富軍。身患白血病,但他仍執著於詩歌創作,2011年5月19日,在生命即將結束的前一天,他寫下《把我的世界騰出來》:「我已在這世上走來走去了幾十年,完全可以走下這七彩的舞臺,只要你,能微笑著舞動,捧出心中對這個世界的無限摯愛。」病中,他埋頭整理往年詩作,《行走的風景》作為叢書之一面世,成為他生命的絕響。

  詩歌不死,新一輩人踏著先人的足跡走來。2011年10月16日,武陵區衛門口小學6年級學生張佑琳應羅鹿鳴的邀請,走進詩歌沙龍。10歲的張佑琳接觸詩歌已達8年,創作近20首詩歌,她說,小詩人要向大詩人學習,要努力寫詩,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

  春天又來了,常德詩協再次揚帆,她又會播下怎樣美好的種子呢?

  羅鹿鳴透露,詩協牽線搭橋,2012年中國·常德詩人節將增加「青春回眸」這一品牌,屆時,十餘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將來到常德。

  播撒詩歌種子,桃花源詩群花開常德,花開中國。這正是我們的期待,與祝福!

  他們是一個個性靈純淨的思者,在「桃花源裡的城市」播撒詩意的種子。

  他們更是一個共夢同道的群體,在沅澧兩岸樹起「桃花源詩群」的獨特旗幟。

  他們,熱戀家鄉,唱響生活。他們,歌頌美好,鞭撻邪惡。他們就是——

相關焦點

  • 《桃花源詩》原文和譯文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現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 《桃花源》:桃花源裡曾經行
    八十年代初期,澧縣很多文學青年,都是在《桃花源》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如:張事業、周文舫、李志民、陳蔚東等等。我和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交集。後來,因為文學,因為《桃花源》,我們中有很多人都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和命運。 我和《桃花源》的故事還只是開始。時間到了1991年的春天。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陶淵明這個人是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柴桑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家的女兒。,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一共有詩一百二十五首,文十二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其那麼在他的作品桃花源記當中,桃花源記的武陵人是在哪裡,桃花源具體在哪?
  • 塵封的經典:《桃花源詩》,被《桃花源記》「喧賓奪主」近1800年
    提起《桃花源記》相信大家隨口就會來上兩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若提起《桃花源詩》,估計會有一批人反問一句:什麼?不是《桃花源記》嗎?怎麼還有詩呢?
  • 這個桃花源最接近《桃花源記》,每個人都應該「誤入」一次
    」晉人陶潛在他的《桃花源詩》序言中,借武陵漁人講述了一個誤入桃花源的故事。故事為虛構,桃花源只是個理想,寄託的是陶潛將現實的不如意投射為對理想的憧憬。然而這種憧憬偏偏撥動了世人逃避現實的心,總要尋找到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出來,於是就有商家打造出了現實中的「桃花源」。「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 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世外桃源」——常德桃花源景區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繪畫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的桃花源景區作為《桃花源記》的原型,風景優美,進入桃花源,置身其中,總是讓人心情愉悅,陶醉在桃花源的美景裡。桃花源古鎮桃花源景區桃花源鎮風景優美,如詩如畫。乘舟而上,入秦谷,置身其中恍如世外桃源。桃花源作為康養基地,也是天然氧吧。在當地更是盛傳這樣一句話:「桃花源裡住一夜,人間多活二十年」。
  • [聽來總是詩]《桃花源記》
    vodfile5.news.cn/data/cdn_transfer/5B/B7/5bef06c9444ea9eddca01581551bf768b8f848b7.mp4; [聽來總是詩]《桃花源記》
  • 眾人只知《桃花源記》,其實陶淵明還有一首桃花源詩,漲知識了
    說到陶淵明呀,必然就能脫口而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能馬上聯想到他的《桃花源記》,陶淵明給我們的印象也似乎是一個飄然於世外的隱者形象。但是除了那篇有名的《桃花源記》之外,其實他還有一首桃花源的詩,一起去看看吧。
  • 謝枋得的這首詩,竟然從桃花聯想到桃花源
    春天裡鶯歌燕舞,桃紅柳綠。詩人們遊春賞春惜春詠春,大多從桃花著手,有寫桃花盛開的,有寫桃花零落的,都是表現熱愛春天、珍惜時光的美好感情。但是也有詩歌表面上看來在寫桃花,實際上他不在寫桃花,他是另有所指。就像歐陽修所說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的。今天我們就來看南宋詩人謝枋得《慶庵寺桃花》這首詩。
  • 桃源詩萃 || 娜仁琪琪格:《種下一首詩 就是我們的一生》
    就是我們的一生 `這天與地 這人流往來的地方都是我們的桃花源 我們不種菊花不見南山 我們種下春天的草木種下花鳥 種下滿天下的大好河山 `種下雲朵 在天上開花種下細雨 滋生萬物種下微風 傳送花香種下月光的同時 也種下蟬鳴
  • 何處「桃花源」
    「桃花源」是每個人心裡的一個夢,「桃花源」是每個人的至美願景,而每個人心目中的「桃源圖」不盡相同又存有相似。《桃花源記》中所述說的故事脈絡,在王維的詩中均沒有提及,筆者認為王維是特意省略的,因為「詩」與「散文」體裁不同,「詩」更注重詩意世界的營造構築,相較於散文可省去更多「實」留有更多的「虛」。而且,王維是以《桃花源記》為母題進行再創造,藝術上必須「新」,不能落於窠臼,必須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
  • 上遊夜雨丨在桃花源裡讀《時間升起》- 彭鑫
    在桃花源裡讀《時間升起》彭鑫身未動,心可遠。疫情之下,我宅在小樓裡,品讀《時間升起》,來一場紙上的旅行。這是當下追尋「詩與遠方」的一個好方子,或許可以申請專利。當然,我想像我是在桃花源裡讀的。我感覺,桃花源裡的時間更容易升起。我邂逅過高原。我曾經還認為我挺了解高原的。但是我讀了《高原隨想》《高海拔地帶》《仙境》之後,我發現高原對李鋼太偏心,怎麼把隱秘之美單給他呈現了:「雪水是雪的暮年,如同所有事物的暮年一樣,稀裡譁啦地流走了。只有雪山頂上的雪終年不化,讓人覺得它們的中年期特別漫長,神話一般漫長。
  • 《桃花源記》是一篇序言,真正的《桃花源詩》值得了解一下
    實際上很多人都知道,這篇《桃花源記》實際上是一首《桃花源詩》的序言,雖然可以相互獨立而成文,但內容其實是相關的。這首詩可能很多人比較陌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晉宋·陶淵明·桃花源詩1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 東晉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桃花源確定是在湖南常德嗎
    陶淵明詩裡的那個世外桃源確實在湖南常德我們小時候課本裡面講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寫的,裡面記載著一個非常優美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裡面記載的地方確實是每個人很嚮往的地方,大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魚肥肉美,草綠菜盛,桃花開滿四季,宛如仙境一樣的美。
  • 桃花源書詩 || 楚天之雲《詩》
    楚天之云:《詩》01言志言心言情 /寫詩字必先寫言字旁 /言是什麼是說話對話談話 02最古老的詩字啊言,再加一個止 /不是停止那寫詩啊就得簡短精短 /短中見長餘味翩翩 05止字寫訛了成了土/ 你港土就是土地告訴我們寫詩要接地氣 /就是要寫你自己的生活寫你生活中有意思的人
  • 桃花源裡好運連 送您一份神秘秋冬旅遊清單,請查收! - 桃花源旅遊...
    突如其來的寒冷讓全國各地瞬間進入冬季瑟瑟發抖只想貓在家裡啃冬糧,難道旅遊計劃就這樣泡湯?NONONO,這大好時光躲在家裡未免可惜!金秋時節,秋高氣爽,走進道教仙境之一的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桃花源裡,看朵朵金菊在秋風中搖曳生姿。
  • 葉揚:桃花源與烏託邦
    比如姚孳是武陵令,他在那裡做縣太爺的時候,把有關桃花源的詩都收集在一起。後來宋朝的趙彥又有所補充。到了明朝,有一位馮子京,官至湖廣按察使,他在前人基礎上又收集、增加、補充了很多元、明兩代有關桃花源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陶淵明寫了一篇《桃花源記》,後面有這麼多人跟著寫,可見其影響之大。
  • 常德桃花源與酉陽桃花源之比較
    筆者四十年前初遊桃花源時,曾依據《桃花源記》按跡尋蹤找到了該洞口。那是一個有門的洞口,洞門與洞體均為巖石質地。對此,五代高道呂巖的《桃川仙隱》曾有描述:「巖門石洞今還在,流水落花經幾年?」該洞門高約1.4米,寬約0.7米,向裡凹進約0.2米,符合「初極窄,才通人」的特點。只是那門是緊閉著的,打不開的。對此,古人也有描述。如,宋代古汴高士的《桃源》有云:「多怪漁郎露消息,洞門從此鎖煙霞。」
  • 著名主流派詩人桃花源詩選:針尖上的詩
    作者簡介:徐凱南,字:和風,筆名:書生,桃花源。 針尖上的詩 著名主流派詩人桃花源(上海)
  • 「桃花源」與「忠憤」說
    陶淵明《桃花源記並詩》的寫作年代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實在沒有什麼切實的資料可以用來直接或間接推出一個可信的結論。解決無從解決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取消這個問題。本來,「桃花源」無非代表了陶淵明的理想;中國古人早就希望出現一種「樂土」(《詩經·魏風·碩鼠》),亦即理想國,桃花源也在這一系列之中,因此,此一理想究竟是何年何月提出來的顯然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