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常德日報訊(記者 王敏) 桃花源裡可賞景,亦可種詩。 前不久,「桃花源詩群」叢書第一輯首發,一炮打響,驚醒園裡夢中人,更向全世界宣告:一個新的地域詩人群體在興起!
一方詩歌的熱土
常德,自古是一方孕育詩歌文化的熱土。
上古,堯舜之師善卷隱居德山,於是,有了「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的名句。
楚大夫屈原放逐,行吟沅澧,留下「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不敢言」等楚辭。
晉陶淵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描繪世外桃源美景,令常德美名揚天下。
唐劉禹錫謫居朗州做司馬,為當地人創作竹枝詞,寫下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沅澧兩岸,也誕生了一批耕耘詩壇的先賢前輩。
唐代澧州人李群玉,「居住沅湘,崇師屈宋」,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被譽為唐代三十大詩人之一。
放眼當代,從常德走出的詩人還有昌耀、未央。上世紀50年代,昌耀走向西部雪域高原,其詩張揚生命,在中國新詩史上樹起了一座高峰,他也被稱為當代詩歌史上的一個傳奇。老一輩詩人未央,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用他那充滿豪情而又樸實無華的詩句,不知激勵了多少年輕人投身祖國建設的洪流。
上世紀80年代,「新鄉土詩群」在湖南崛起,並在常德沅澧流域形成了重要分支「湘西北詩群」,其作品頻頻出現在全國詩歌類刊物,獲詩評界高度評價。周碧華、黃修林等一批本土詩人詩名鵲起,周碧華創作的《祥林嫂》,在《星星詩刊》舉辦的上萬名詩作者參加的大賽中獲一等獎。
先輩詩賢的前赴後繼,唱頌吟詠,讓常德這塊有著6000多年歷史的土地煥發著詩意的青春。
常德不負詩歌使命,第一個被中華詩詞協會授予中國「詩詞之市」,6個縣市被命名「詩詞之縣」,數十鄉鎮冠以「詩詞之鄉」的頭銜。
常德不辱先輩囑託,在沅水之畔豎起了一道不死的「詩國長城」——常德詩牆,名載世界基尼斯紀錄。
「躺在詩歌歷史的輝煌裡睡大覺,註定承載不了先人的使命,更延續不了詩歌的明天。」常德市詩歌協會主席羅鹿鳴的一番話,震醒了桃花源裡數千作詩、愛詩人。
一群種詩的歌者
有人說,常德處處流淌著詩歌的氣息,處處長滿了詩歌的鮮花。
這裡,詩歌基礎好,不少鄉鎮基層時時湧現出一批詩歌愛好者。據不完整統計,沅澧熱土上活躍著近六千寫詩、愛詩者。
這裡有「出湘返湘派」詩人。現為中國建設銀行常德分行行長的羅鹿鳴即代表人物,出湘返湘的雙重經歷,使他在湖湘文化與西北文化之間形成了自然的對照與互滲,《屋頂的紅月亮》、《土伯特人》、《圍繞天葬臺》等是其力作。
「母親似的故鄉,我留你在拓荒的路上,儘管在你的催促下走了很遠,我仍然回頭把你張望。」(《高原·故鄉》)羅鹿鳴的詩歌寫赤子之心,他繼承了「五四」以來的「啟蒙」傳統,努力把自己想像為民族文化的傳遞者,滿腔熱忱地「為民代言」。
這裡的詩人傳承著「新鄉土詩」的優良傳統,他們關注故土,點畫著家鄉的一山一水。黃修林寫故鄉極虯勁,麻建明寫故鄉較渾厚,楊拓夫寫故鄉有新意,胡詩詞寫故鄉很投入,黃道師寫故鄉的散文詩清新可喜。
「我開始擔心,我越來越細膩的瓷器,我越來越粗糙的生活。我擔心,我已經不太在意,那些一失手便會打落的幸福。我擔心,沒有了補碗人,這世間滿地都是破碎的瓷片。」(《遠去的補碗人》)與其他詩人不同,馮文正從城市(現代)看鄉村(傳統),從鄉村看城市,他也是一位少有的關注農民工的詩人。他的《遠去的補碗人》,傳達著一個現代人的傳統情懷。
這裡還有一批心思細膩、詩歌靈動的女詩人。鄧朝暉的詩寫出了她在現實生活與理想生活間的張力關係,這種現實既牽扯了人,又給人以溫情;雅捷具有明顯的女性意識,她寫的詩獨具鋒芒,似乎在唱和「誰說女子不如男」;談雅麗樂於「讚美」,她的詩異常和諧平靜,執著於對家鄉風物的書寫;唐益紅是個充分城市化了的詩人,詩中透露出一股揚厲之氣;章曉虹鍾於傳統,她從精神上逃避城市,時時感念鄉村,追憶傳統。
「她為我們划槳,浪花孩子樣追逐著圍攏來。她停船織網,粗大的手指穿梭引線,將朝輝一併織補進了她的漁網。她彎腰起網,她的影子與飲水的蘆葦一樣,與身邊流淌的,靜悄的支流說話。」(《船娘》)談雅麗筆下的「船娘」如此動人,並非由於船娘是故鄉人,更因為她身上洋溢著傳統美德。
遠離故土的詩人熊國華、胡的清,在外地宣傳常德,搭起常德詩壇與外界交流的橋梁;調任長沙的原市作協主席、詩人龔道國,時常詢問常德詩歌創作新成就,為「桃花源詩群」出力獻策;市教育局局長、詩人諸戈文,將文化與教育水乳交融,給教育以更旺盛更長遠的爆發力……
這是怎樣的一群詩者,他們的責任與使命早已超脫了詩人的定義,賦予了更多社會的重量,以及對故土的回報,對未來的期許。
一種影響的力量
一花盛開不是春,滿園花開才道春。
「這個時代已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時代,未來數十年,也許難出現像昌耀式的大詩人,只有團隊、群體的力量,才能將常德的詩人群推向詩壇。」作為桃花源詩群的扛旗人,羅鹿鳴不曾忘記肩負的沉重使命。
2010年4月22日,在羅鹿鳴、高玲、尹津輝等人的精心籌備下,常德市詩歌協會正式揚帆起航,市領導覃清香、文承保、萬成貞、張新民等欣然擔任榮譽主席。協會成立之日起,便致力於培養造就新時代詩歌人才,打造「桃花源詩群」。
「『桃花源』精神體現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一種天人合一、自得其樂的情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常德詩人歷來關注這種情趣,追尋這種理想。」新鄉土詩派代表詩人、市詩歌協會副主席莊宗偉一語道出「桃花源詩群」的內涵與特質。
不久,「桃花源詩群」便在《詩刊》群體性亮相,一次性發表詩群17位詩人的佳作。
一個詩群沒有陣地,無以成氣候。
詩歌季刊《桃花源詩季》以「扛起桃花源裡的詩意大旗」為己任而開辦。2010年6月12日,中國·常德詩人節開幕,清新雅致的《桃花源詩季》首刊面世,四方而來的遊客手捧這份高雅禮品,細細品味著。當天,《新詩界》、《小拇指》等著名詩刊負責人與桃花源詩群代表詩人聚集一堂交流,眾人對《桃花源詩季》給予了肯定。旅居美國的常德籍著名詩人麥芒,欣然擔任榮譽主編。
如今,該詩刊已出版七期,期期有主題,季季有精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詩歌愛好者的加入,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一批本土詩人由此走向中國與世界詩壇,一批全國詩人由此聚集桃花源。《詩刊》、《詩選刊》、《中國詩歌》等刊物不斷選載該刊的詩歌作品,該刊還被評為「中國詩歌十大民刊」。
陳小玲和熊剛,這對曾被譽為常德網絡詩壇的「金童玉女」,在眾多文學網站發表諸多詩歌作品,但一直處於漂浮無根的狀態。《桃花源詩季》讓他們找回了根。
一個詩群沒有活動,無以煥發其生機勃勃。
2010年7月9日,「一江詩情入洞庭」採風活動從沅水常德碼頭出發,50餘詩歌、攝影愛好者乘船奔向洞庭湖,尋找屈原當年的足跡。
「你這條傷我神思苦我心志的河流,生生不息的河流,寵辱不驚的河流,一往情深的河流,是專等我傳送經年的一摞發黃的錦書嗎?還是,你亙古地喚我,要我翻古越今,緊貼你的胸口。」即興創作,現場比賽,曾憲紅的《致江水》引得掌聲一片。
中秋賞月吟詩、詩人專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每周三,柳荷鑫苑22棟404室總是熱鬧不已,詩歌沙龍成為詩人們交流的又一陣地;詩群代表走進湖南文理學院,與高校學子暢談詩海,發掘文學新人;詩歌QQ群,每天都有新詩亮相,大家開懷暢評,共同進步;《詩歌沅澧》走進常德廣播電臺,每晚黃金時段向全國推介著常德詩歌精英,成為全國電臺珍品,詩歌佳釀。
「沒想到家鄉還有這麼優秀的詩歌組織!」2011年5月4日,著名詩人麥芒從美國回到故鄉常德,被邀參加詩歌沙龍,他當場題下「詩歌不死」四個字,贈予桃花源裡的詩人。
是的,生命不已,詩歌不死!桃花源詩群叢書的出版,讓我們記住了這樣一位詩人——李富軍。身患白血病,但他仍執著於詩歌創作,2011年5月19日,在生命即將結束的前一天,他寫下《把我的世界騰出來》:「我已在這世上走來走去了幾十年,完全可以走下這七彩的舞臺,只要你,能微笑著舞動,捧出心中對這個世界的無限摯愛。」病中,他埋頭整理往年詩作,《行走的風景》作為叢書之一面世,成為他生命的絕響。
詩歌不死,新一輩人踏著先人的足跡走來。2011年10月16日,武陵區衛門口小學6年級學生張佑琳應羅鹿鳴的邀請,走進詩歌沙龍。10歲的張佑琳接觸詩歌已達8年,創作近20首詩歌,她說,小詩人要向大詩人學習,要努力寫詩,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
春天又來了,常德詩協再次揚帆,她又會播下怎樣美好的種子呢?
羅鹿鳴透露,詩協牽線搭橋,2012年中國·常德詩人節將增加「青春回眸」這一品牌,屆時,十餘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將來到常德。
播撒詩歌種子,桃花源詩群花開常德,花開中國。這正是我們的期待,與祝福!
他們是一個個性靈純淨的思者,在「桃花源裡的城市」播撒詩意的種子。
他們更是一個共夢同道的群體,在沅澧兩岸樹起「桃花源詩群」的獨特旗幟。
他們,熱戀家鄉,唱響生活。他們,歌頌美好,鞭撻邪惡。他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