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郭素嬌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考察了潮州市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復保護、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讓中華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是當代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護文化的源流根基。與文相會,與史為友。文化是與過去的「對話框」,既刻錄著歷史,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資產。」一羽之輕無以飛,一足之力無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歷史文化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妥帖地「收藏」好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護好。保護在心更在行,不忘本來方能開闢未來,讓保護傳統文化成為自覺,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讓延展文化根系脈絡的土壤更加堅實,讓文所留史,永綻光芒。
文以「接力」,傳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寶庫,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也是民族自信與自豪感的源流。頑強拼搏、奮發圖強,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向世界展現了泱泱大國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抗疫精神,英雄故事不絕於耳,民族風採舉世矚目。我們的民族文化「可敬、可親、可學、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學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傳承好,借文化之力鑄精神之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文以「聚能」,發揮文化的資源優勢。文化的多樣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與能量。文化包括服飾、習俗、飲食等多個方面,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特色。利用好各地區鮮明的文化資源優勢,對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當前,文化旅遊業已然成為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風向標。將文化資源與當地旅遊業深度融合,能夠充分拓展旅遊發展空間,讓文化成為拉動地區發展的強動能,迸發出更大的輻射能量。通過跨要素融合和跨行業融合,推動文化要素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推動業態裂變,實現結構優化,提升產業活力。
文以「載道」,豐富文化的實踐形式。實踐形式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打造的是文化的亮麗「名片」。活潑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實踐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覺與聽覺的聲色交織,讓傳統文化更「火」的同時,也讓其更「活」。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意蘊深遠,要兼收並蓄豐富的實踐形式,把中國故事講得生動、說得細緻。「老生常談」而新意常在,聲動華夏、道傳四海,老樹抽新枝,枝上發新花,讓中國的文化之「道」與時代活力並肩,走出「家門」,走得更遠。
在新的奮鬥徵程上,我們要繼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揚好中華傳統文化,致力於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讓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動四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郭素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