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天府網評:古老書院要傳承好民族精神的魂

2020-12-19 川觀新聞SCOL

習近平總書記17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考察調研。他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當地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情況。<br><br>  中國書院肇始於唐朝,興盛於宋代,元、明時期延續,清代遍及全國。中國書院綿延千年,始終承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情懷,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發展、民族精神蘊蓄產生過重大影響。中國書院兼具文化傳播與人格冶煉功能,既有國學底蘊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在新時代,古老書院特別要傳承好民族精神的魂。<br><br>  千年弦歌不絕,文脈國脈相連。書院是文化傳承和蘊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亦涵養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嶽麓書院英勇抗元的忠孝節義,石鼓書院康濟時艱的耿耿忠心,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貴和尚中,白鹿洞書院敦化育人的德才兼修,問津書院薪盡火傳的文化自覺,嵩陽書院「程門立雪」的尊師重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今天,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要成為對民族精神的守護和創新的載體。<br><br>  理性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合。理性精神培育是古代書院的重要功能。儒家特別重視成人教化、個體發展、精神人格培育,認為個人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是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書院的教育往往以此來展開,堅持求學與求道相統一,注重對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知行合一的理性精神的啟悟。比如,嶽麓書院就承載了湖湘文化精神的傳統:經世致用、關懷現代、關心社會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諸多彪炳史冊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潤。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保持清醒頭腦,理性認識、正確應對,就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動高質量發展。<br><br>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古老書院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家國情懷、民族精神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我們應呵護書院歷史,激活書院文化,傳承好民族精神的魂,古為今用,去蕪存菁,讓書院在新時代中展現出時代風採與永久魅力。(作者系四川在線特約網評員)

相關焦點

  • 【地評線】荔枝網評:見賢思齊,為民族復興凝聚青年力量
    【地評線】荔枝網評:見賢思齊,為民族復興凝聚青年力量 編輯:劉超    2020-04-29 17:27
  • 【地評線】天府網評:豐收勿忘「粒粒皆辛苦」
    節儉珍惜糧食,其實也是珍惜付出,是對農業勞動者的尊敬,就是要傳承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當然,我們只有懂得糧食來之不易,才會更加珍惜。  節儉珍惜糧食,事關「中國飯碗」。「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馬若虎  在甘肅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察看關隘、建築布局和山川形勢,聽取長城文物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情況介紹。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地評線】南方網評:乘風破浪,勇做時代弄潮兒
    【地評線】南方網評:乘風破浪,勇做時代弄潮兒 2020-07-09 10:19 來源: 南方網
  • 「地評線」天府網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而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每一個考古發現都會促進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強。<br><br>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考古學。考古學研究要以傳承文明為己任,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 「地評線」天府網評:九一八,國人勿忘這一天
    每年的9月18日,我國各地都會響起尖銳的警報聲,長時間響徹四面八方久久不停,但你是否知道為什麼全國要在9月18日發出警報,今天是何日子?<br><br>  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年的9月18日,就在「九一八」事發地瀋陽高大的「九一八」紀念塔下,塔上赫然寫著「勿忘九一八」的字樣,「九一八」事件發生的時間及相關情況,寫得一清二楚,但當電視臺記者在紀念塔周圍採訪活動的人們,居然有青年不知道「九一八」是「國恥日」。
  • 【地評線】西安網評:在無我忘我者身上感受「硬核」力量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地評線】西安網評:在無我忘我者身上感受「硬核」力量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03-06 11:42 字號:
  • 【地評線】天府網評:國家公祭日,凝聚矢志復興的磅礴偉力
    自此,國家公祭儀式每年都會舉行,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牢記民族苦難。這是一個令無數人為之疼痛的日子,這是一段需要不斷被銘記的歷史。83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在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30萬同胞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
  • 【地評線】秦平: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習近平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黃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
  • 「地評線」天府網評:每一個「V」字都是中國奇蹟與信心
    當然,除了買買買、吃吃吃,精神消費也是在持續攀升。<br/><br/>  旅遊之「V」,見證戰疫力度大。「初一一動不動,初二按兵不動,初三紋絲不動,初四巋然不動,初五依然不動……何時能動?鍾南山叫動才能動!」
  • 【地評線】天府網評:脫貧摘帽非終點,持續加力不鬆勁
    有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依賴各級組織的思想還比較嚴重;有的思想觀念落後,自主發展產業積極性不高,對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缺乏信心。只有持續強化精神扶貧,通過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外部幫扶激發內生動力,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自力更生的意願和能力,深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時,要大力提升人力資本價值,激發創新活力,讓創新創造成為脫貧地區搭上時代發展快車的有力推手。  順勢促進戰略升級。
  • 「地評線」飛天網評:後疫情時代鳳凰涅槃的世界要學蜜蜂共釀蜜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機遇與風險同行,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保持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共同需要催生了二十國集團。多年來,習近平主席在峰會的重要講話中,反覆強調,二十國集團成員要樹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倡議各國聯手,齊心協力應對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的各種問題。特別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國際格局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社會正在經歷多邊和單邊、開放和封閉、合作和對抗的重大考驗。但各國走向開放、走向融合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步伐沒有停止。
  • 「地評線」彩雲網評:保護古村落,讓鄉村活出靈魂
    記者 黃興能 攝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陳韻6月10日,據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官網報導,中國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工作正式啟動。預計在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省708個中國傳統村落的掛牌工作。目前,708個中國傳統村落正在分批建設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
  • 【地評線】荔枝網評:守護「根和魂」,綻放中華文化「盎然春意」
    當天下午,他考察了潮州市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復保護、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 飛天網評: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是組織路線的根與魂
    飛天網評: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是組織路線的根與魂 2020-07-02 16:51:54 參與互動   【地評線】飛天網評:為黨的政治路線服務是組織路線的根與魂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鄉村精神之治,需不遺餘力又要通情達理
    一個人要完成自我救贖,需有強大的精神支撐。一個地區要改變生存面貌,也需要精神的指引。在某種意義上,精神才是最核心的力量。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即是認為,精神才是改變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根本的力量。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中,也只有精神才能散發最根本最持久的作用,讓」等靠要「變為主動創造,讓懶惰變為勤奮,讓得過且過變幹事創業,實現讓一個群體、一個村莊、一個地區發生蛻變的長遠目標。只要精神強大,再貧瘠的土地上都能開出希望之花。
  • 【地評線】大洋網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提高「七種能力」
    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提出這一論斷。  回顧一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三次講話,各有重點。在2019年3月1日的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在2019年9月3日的開班式上,總書記強調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鬥」;今年的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是年輕幹部要「勇於直面問題,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
  • 「地評線」天府網評:發揚「半條被子」的時代精神
    但,「半條被子」的故事卻一直口口相傳,其精神更是被我們共產黨人演繹得淋漓盡致。  <br><br>  「半條被子」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99年的理論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因為她有一系列優秀特質,「半條被子」就是其中之一。徐解秀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 「地評線」齊魯網評:讓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數理化之外,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紅色基因是要驗證的。」紅色基因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的信念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代代傳承。
  • 書院的文化傳承及精神蘊蓄
    在今天,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為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態日益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下文化活動的重要實踐空間,蘊蓄著一種獨立自主、理性思考、啟迪教育、教化國民的一種精神性存在,成為對民族精神的一種守護和創新的載體。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是古代東亞教育制度有別於官學的一種獨立的教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