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的文化傳承及精神蘊蓄

2020-12-04 東北網

作者:中央黨校教授、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範玉剛

歷史上的書院不僅是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文化傳承、社會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渠道,對培養人才和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天,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為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態日益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下文化活動的重要實踐空間,蘊蓄著一種獨立自主、理性思考、啟迪教育、教化國民的一種精神性存在,成為對民族精神的一種守護和創新的載體。

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是古代東亞教育制度有別於官學的一種獨立的教育系統。通常,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於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千餘年來,作為我國獨特的教育機構和學術機構,在歷經輝煌、困頓和沉寂中,書院承擔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如至今仍然「活著的書院」嶽麓書院就是其中的典範。有專家統計,中華大地上曾存在過的書院有8000多所,可以說書院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傳承方式之一。據歷史記載,書院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由理學家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宋代,著名的書院有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書院作為古人讀書、講學、做學問之地,歷經千餘年發展,已累積了對文化傳承、教育、藝術、哲學、社會禮儀等多方面的認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蘊蓄的重要載體,對推動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振興有著重要價值。文化創造、文化積累和價值傳播是書院文化的基本內涵,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一種傳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國儒家文化中所倡導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種使命的自覺擔當。正心在求真問學、不以一己之是非為是非;明德在發揚自身光明之德,踐履匡濟天下之任。這種教育理念和文化傳播方式,之於當下教育如何培養人才和教化人心不無啟示價值。

在新時代,書院的功能應定位於文化活動空間,是文化傳承和蘊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實現雙創推動文化繁榮的活態化載體。書院的輝煌始於教育,傳統書院人數不多的小規模、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以及朝夕相處地論道,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打動人、感染人,令人不勝唏噓之處。王陽明、黃宗羲等大師風格活潑,注重挖掘學生的自主性,在相互啟發中悟道的方法,至今仍是研究生教學中的方法之一。當下,儘管書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給予我們諸多啟示,儘管嶽麓書院已是湖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很多書院正在被新建或復修,但它儼然不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渠道或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義務教育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現在的書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院,而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應有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內容,這是發展理念上應該明晰的。

文化傳承是書院存在的重要功能。優秀傳統文化是全球化時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中我們站穩腳跟的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可以說,書院對我國教育、學術、建築、藏書等事業的進步,對民風民俗的養成,對中華文明的傳播都作出重大貢獻。書院本身就是一種活的文化載體,受古代文化傳統中以山水比德和隱士文化的影響,作為體驗傳統文化的基地和傳統文化傳承空間,只有使之活態化地成為當今文化實踐的場所,讓學生的琅琅書聲和文明禮儀教化激活書院的靈魂,成為區域文化高地,才是對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揚。過去是講堂,現在是文化傳承、文明守護、文化創新和文化價值傳播的空間。

除了文化傳承,獨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蘊蓄應是書院存在的另一功能。書院的終極意義是給人以思想,教人們學會思考。儒家特別注重成人教化,個人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是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書院的教育往往以此來展開,這是一種精神的啟悟。中國文化追求知行合一,書院的特點之一就是求道與求學的統一,也就是價值關懷與知識追求的統一。這種獨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格外值得重視。如嶽麓書院就承載了湖湘文化精神的傳統:經世致用、關懷現代、關心社會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諸多彪炳史冊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潤。

書院文化的復興,不能止步於有形的物質層面的建築,而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之成為令人嚮往的人文高地。它給予人們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上的啟迪,一種適合當下又再現傳統的生活。因此,書院文化的復興不是打造多少個文化運營空間,而是一種生活品質和審美品味的塑造,它旨在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提升當代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天府網評:古老書院要傳承好民族精神的魂
    他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當地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情況。<br><br>  中國書院肇始於唐朝,興盛於宋代,元、明時期延續,清代遍及全國。中國書院綿延千年,始終承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情懷,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發展、民族精神蘊蓄產生過重大影響。中國書院兼具文化傳播與人格冶煉功能,既有國學底蘊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
    【網絡關注】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作為我國著名的書院,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流傳。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 攜手並肩傳承千年書院文化
    2010年5月13日—15日,鄭州大學黨委書記鄭永扣教授率團參加了在九江學院舉辦的「2010年書院文化」主題活動。這是繼兩校開展2008年「嵩陽—白鹿文化交流活動」、2009年 「白鹿—嵩陽文化之旅」活動之後,第三次共同開展的以彼此臨近的千年書院為媒介,宣承書院人文精神,重建遊學平臺,力挽千年文脈的系列活動。
  • 傳承江南書院文化活水
    今天,雖然多數以「書院」為名的機構、組織並不具有傳統書院的教學、藏書、祭祀及「養士」「議政」等功能,但書院文化蘊涵的士人情懷、教化理念、人文精神,如「源頭活水」般仍在滋養延續中華文明的血脈。  歷史上,江南地區書院的分布密度和發達程度長期高於國內其他地區,不但有力支撐了「人文之盛甲於天下」的區域形象,也促進了民眾對江南文化的普遍認同。
  • 中國書院積澱的文化精神
    從唐中葉開始至晚清教育改制,書院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1901年,書院被視為歷史的垃圾而拋棄,這種建立近現代高等教育體制的選擇,使得中國傳統高等教育與近現代大學之間出現了明顯的斷裂,書院在千餘年發展歷程中所積澱的文化精華,並未成為中國大學文化的組成部分。書院改制之後,胡適先生曾經就感慨過:「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
  • 秉承應天書院精神 弘揚應天書院文化
    2016年10月,商丘師範學院將文學院與歷史學院合併,組建人文學院(應天書院),正式打出應天書院的品牌,意在秉承應天書院精神,弘揚應天書院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1整合應天文化研究隊伍為研究、傳承、弘揚應天書院文化,2016年11月7日,商丘師範學院「應天書院研究中心」成立,學院把「漢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莊子與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三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整合在一起,集中專業骨幹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天書院文化。
  • 創建泰伯書院 傳承優秀文化 「泰伯書院建設」第一次研討會預告
    鳳凰網湖南訊立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實現傳統家族書院的現代化探索。以創建泰伯書院,傳承優秀文化為主題的「泰伯書院建設」第一次研討會將於2020年7月25日在湖南大學集賢賓館隆重舉行,研討「泰伯書院」的辦院宗旨、理念以及運行機制。本次「泰伯書院建設」第一次研討會特邀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廈門市篔簹書院院長王維生、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世界吳氏宗親總會主席吳國榮出席。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網絡關注】     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作為我國著名的書院,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流傳。當前,書院文化與書院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 莆田瑤山書院將選址重建 傳承書院歷史文化(圖)
    舊大門右側(畫圈處)將重建書院原為紅磚厝 曾是六中臨時教室  莆田涵江區原方志辦主任林玉宗是莆田六中60屆校友,今年已75歲。「學校剛創辦時,曾在瑤山書院臨時教學。」林玉宗說,莆田六中創辦於1924年,創辦初期,因教室不足,就借用了附近的瑤山書院,部分六中學子曾在瑤山書院讀過書。
  • 中國書院的精神追求
    第三,書院有著不同的類型與等級,可以滿足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讀書人的各種不同的文化需求。第四,書院有著官辦與民辦兩大系列,官、民兩種力量的共同支撐,書院得以賡續千年。第五,書院與學術一體化,南宋以降,中國學術的發展差不多就是書院的內部事務,或者說,書院作為儒家學術研究、創新傳播的基地,以學術更新和傳承為使命。
  • 走進鄉愁書院、傳承紅色文化——威信法院的主題黨日
    走進鄉愁書院、傳承紅色文化——威信法院的主題黨日 2020-12-0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朱子傳統文化 共尋閩臺書院發展之路
    7月27日,以「傳承中華文明,兩岸攜手同行」為主題的「2019年朱子之路——閩臺書院文化之旅」活動在武夷學院舉行閉營儀式。「2019朱子之路閩臺書院文化之旅」閉營儀式 東南網記者 陳豔 攝本次活動於7月22日在泉州開營,營員走訪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開元寺和晉江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等,實地考察福州正誼書院、三明南溪書院和武夷山紫陽書院等書院,並舉行祭拜朱子儀式和閩臺書院文化交流活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饒州書院之饒州府文廟
    歷史上的書院不僅是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文化傳承、社會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渠道,對培養人才和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天,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為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態日益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下文化活動的重要實踐空間,蘊蓄著一種獨立自主、理性思考、啟迪教育、教化國民的一種精神性存在,成為對民族精神的一種守護和創新的載體。
  • 李亞鵬:用「書院中國」傳承傳統文化脈搏
    就在2010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在雲南麗江一個小院喝茶的一瞬間,我感覺找到了一生要去做的一個事情,就是這四個字——書院中國。  搜狐文化:可能對於大眾來說,書院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您對於書院在當代文化生活中傳達的信息和功能又是怎樣理解的?
  • 【邊疆時空】戴美玲 陳支平 | 閩南書院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發展
    近現代以來,閩南書院雖然同大多數的中國書院一樣,在教育體制的歷史上告一段落,但是閩南書院在傳承儒家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志士鄉賢報效家鄉的教育文化情懷,延續朱子理學的文化影響,民間信仰與祭祀以及「海濱鄒魯」的文化象徵意義、中西文化交流等一直還在流傳。
  • 書院人 | 王立斌:當代書院的傳承與發展
    目前,當代書院的發展已經從恢復期進入發展提升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一萬個書院。當代書院的興起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漫長的30多年才具備現有規模與水平的,它也必將傳承古代書院教育精神,繼續蓬勃健康地發展下去。
  • 促進江西書院文化保護傳承與利用
    這些書院均已利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進行維修保護,目前保存狀況良好,都設有書院文化專題陳列室。由於書院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又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為著名文化旅遊景點。白鹿洞書院作為廬山風景區的文化景點之一,自對外開放以來,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逐年遞增。近年來,白鹿洞書院舉辦各類培訓班,打造國學教育基地,逐漸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
  •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
    其中,有一座在歷史的風浪中屢遇劫難而不斷重生,歷經千年而書聲依舊,它就是地處麓山之下、湘水之畔的嶽麓書院。回望蒼茫的歷史煙雲,這座書院何以能傳承千載而弦歌不輟?這一現象蘊含著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值得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深思索。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書院學堂傳承文化基因 文教古蹟涵養人文精神
    其實,惠州自古文風興盛,讀書是惠州人刻在骨子裡的文化基因。豐湖書院、賓興館、歸善學宮、黃氏書室……這些或官辦或民辦的書院、學堂等建築遺產,是惠州古代教育場所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惠州重要的文教古蹟,它對惠州人才教育、學術研究、凝聚和涵養惠州人文精神起著重要作用。據文物普查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顯示,惠州地區現存各類書院、學宮、書室約50處,這些文物建築多數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 傳承傳統文化,北山書院開館並舉辦張志民師生作品展
    北山書院的落成揭牌,既 是張志民先生心初心守望、情駐家鄉的又一盛舉,必將帶動慕名 求學者滿懷赤誠潛心問道,進而培養出具有藝術前瞻性和創造力 的美術精英,產生具有重要藝術影響力的聚集效應,發揚光大「 北山精神」,走出一條根植傳統、追隨時代的嶄新道路。祝願北 山書院秉持「北山精神」,打造「北山精品」,樹立「北山品牌 」,塑造「北山靈魂」,走出一條中國山水畫作的北山之路,譜 寫出無愧於時代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