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大門右側(畫圈處)將重建書院
原為紅磚厝 曾是六中臨時教室
莆田涵江區原方志辦主任林玉宗是莆田六中60屆校友,今年已75歲。「學校剛創辦時,曾在瑤山書院臨時教學。」林玉宗說,莆田六中創辦於1924年,創辦初期,因教室不足,就借用了附近的瑤山書院,部分六中學子曾在瑤山書院讀過書。
林玉宗告訴記者,瑤山書院是莆田地區最早的私塾之一,在當時十分出名,曾培育出眾多人才。方家人有仁愛之心,私塾也向附近部分適齡孩子開放。林玉宗說,在瑤山書院附近,還建有後度方氏宗祠。
在林玉宗的幫助下,記者找到了85歲的涵江老居民林如粦。林如粦回憶說,在他剛剛懂事時,瑤山書院還在。書院原貌是具有莆田特色的磚木結構紅磚厝,宏偉氣派,當時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建那樣的房子。
「廳堂很大,但裡面空蕩蕩的,只有一張講臺和一尊菩薩塑像。」林如粦說,當時,瑤山書院並沒有人在裡面教學、讀書,也沒有人居住。那張講臺是正方形的,長近2米,高約有1米。地板是方形的紅磚,廳堂內供奉的菩薩是文昌帝君。
木坊彰書院 尊師重教代代傳
幾經波折,記者終於找到後度方氏第十八代子孫方錦燦。方錦燦介紹,先祖剛到涵江就從事教育工作,後來在自家的私塾書院內培育人才。
《方氏族譜》記載,自明中葉後,後度方氏不乏「綴登雲路」者,如天順六年(1462),方榮中舉人;其子方文敏,弘治二年(1489)中舉人;次子方瑛,同榜舉人;方圮,弘治五年(1492)中舉人。
當時「父子兄弟叔侄科甲」很出名,明正德元年(1506),巡按福建監察御史饒糖、興化府知府陳效等,共同為方氏族人請表建木坊。木坊建於青璜山南麓,題名為「群鳳朝陽」四個大字,以表彰青璜風光獨領。如今,該木坊仍較好地保存在莆田六中舊校門內,成為該校鎮校之翰寶。
莆田六中舊校門雀樓中間的木坊寫著「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學」。校方負責人說,「群鳳朝陽」四個大字就位於木坊的背面,早期學生上學都要穿過雀樓,爬上小斜坡才能到達教室,因此「群鳳朝陽」故事人人皆知,也影響著很多學子,現已是校園文化之一。
提到重建瑤山書院,方錦燦認為,弘揚書院創辦者尊師重教的精神尤為重要,其次才是思念祖先和解鄉愁。
將選址重建 傳承書院歷史文化
昨日上午,涵江區委區政府召集該區國土、財政、轄區鎮街等相關部門,在莆田六中召開重建瑤山書院現場辦公會議。記者了解到,這是海都報關注瑤山書院重建以來,涵江區組織召開的第二次現場辦公會議。
當天,會議確定瑤山書院將選址在青璜山莆田六中舊校門附近。記者了解到,下階段校方將邀請業界專家實地考察,徵求重建方案。同時,校方還將發動校友,為重建瑤山書院貢獻應有的力量。
「瑤山書院建築風格要有涵江歷史特色,還要有文化內涵。各相關部門要主動發揮各自職能,協助儘快重建好瑤山書院。」會上,涵江區委書記沈伯麟說,除了要建好瑤山書院外,涵江將做好瑤山書院的歷史文化傳承,同時將把瑤山書院打造成涵江區一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點,讓更多的市民受益於瑤山書院,感受其文化魅力。(海都記者 李偉強/文 馬俊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