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4日電 題:名家名角匯聚滬劇「娘家」 浦東打造戲曲發源地聯盟
作者 李姝徵 鬱玫
一樹繁花初展蕊,滿城儘是丹桂香。桂花的甜香伴著悠悠戲韻,將秋色中的浦東川沙古鎮裝點得分外夢幻。
這座丹桂飄香的江南古鎮,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滬劇的「娘家」。滬劇源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村氣息,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1979年重建的川沙滬劇團,曾創下連續7年平均每年演出370場的驕人紀錄。
「有戲」的川沙古鎮不僅孕育了滬劇,其間豐厚的戲曲土壤更吸引了各色劇種名家紛至沓來,共助浦東戲曲「百花盛放」。
「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城小學的活動室裡,雛鳳清聲、水袖款擺,「小寶玉」和「小黛玉」們正在排練越劇《紅樓夢》。據新城小學校長龔彥介紹,自去年9月起,該校每個班級都開設有傳統戲劇藝術普及課程。此外,更和越劇名家趙志剛的「趙氏工坊」密切合作,將戲曲名家指導引入浦東校園。
於上海而言,越劇既是「外來客」,更是「舊時友」。越劇發源於浙江嵊泗,卻發祥於上海灘的十裡洋場,「越劇十姐妹」抵滬後更讓這朵「仙葩」綻放得愈加嬌豔。
早在63年前,川沙已有多支專業越劇團,而如今的「金沙越劇團」作為民間業餘劇團,在上海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越劇在浦東川沙的群眾基礎很好,許多民眾愛看戲也愛唱戲。」因此「趙氏工坊」一年前便落戶川沙,趙志剛表示,除了送戲進鄉村、進社區,深入校園「栽花育苗」亦是他們的著重點。
除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川沙流淌千百年的文化脈絡更讓戲曲名家「青眼」有加。川沙古鎮老宅「內史第」不僅是黃炎培故居,也走出了宋慶齡等宋氏家族成員,以及胡適、沈毓慶、黃競武、黃自等數十位名人;浦東傳統手工「三刀一針」中的「一針」更與戲曲唇齒相依。
「一針」指的是繡花針。浦東川沙一帶的婦女,很早就會用一根針在很大的線網上編織圖案,製成各種裝飾品。浦東不僅是上海向西方各國出口刺繡產品的重要加工基地,更與戲曲服飾製造息息相關。
「戲曲振興到復興,是需要全面復興的。」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中國的傳統戲曲保護歷經演員培育、編劇培養,眼下,戲曲服飾工藝同樣應該得到保護,「這些手藝的失傳將是中國戲曲的損失。」
戲曲服飾的一針一線,猶如演員的一字一腔。谷好好認為,浦東川沙不僅「有戲」,更有讓觀眾了解戲曲「幕後的藝術」。
未來,「有戲」的川沙更將「星光熠熠」。於11月開幕的川沙戲曲大會屆時將聚集尚長榮、羅懷臻、吳孝明、谷好好、茅善玉等戲曲「名角」,全國戲曲發源地聯盟、中國戲曲教育聯盟川沙創作採風基地、長三角戲曲聯盟中心、滬劇國家級傳承人茅善玉滬劇傳習所亦將落戶浦東川沙。
經國家普查,中國現存348個劇種。「在348個劇種中,我們只是一粒沙,」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黨委書記王小君表示,川沙希望藉助自身「聚沙成塔」,團結全中國的基層院團,讓中國傳統戲曲得以「百花盛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