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滬劇

2020-12-19 這個亮點不錯呀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臺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蕩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滬劇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複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醜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早期戲班主要在鄉間流動演出,後來又在上海的茶樓、街頭演出。劇目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演員的裝束都是清代的農村服飾,這些劇目後來被稱為清裝戲。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遊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臺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簷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蕩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文革後,滬劇逐漸得到復甦,著名滬劇藝術家重返舞臺,煥發了藝術青春。滬劇舞臺上陸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劇目,如《金繡娘》、《張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滬劇團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滬劇院,首任院長為丁是娥,現任院長為茅善玉。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如今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相關焦點

  • 名家名角匯聚滬劇「娘家」 浦東打造戲曲發源地聯盟
    中新社上海10月24日電 題:名家名角匯聚滬劇「娘家」 浦東打造戲曲發源地聯盟作者 李姝徵 鬱玫一樹繁花初展蕊,滿城儘是丹桂香。桂花的甜香伴著悠悠戲韻,將秋色中的浦東川沙古鎮裝點得分外夢幻。這座丹桂飄香的江南古鎮,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滬劇的「娘家」。滬劇源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村氣息,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1979年重建的川沙滬劇團,曾創下連續7年平均每年演出370場的驕人紀錄。
  • 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開幕
    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開幕 攝影:祖忠人 人民網上海12月21日電 (記者曹玲娟)緊緊圍繞「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主線,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滬劇在現代戲創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昨晚,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在喜馬拉雅藝術中心大觀舞臺拉開帷幕。
  • 既「好聽」又「好看」,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昨晚開幕
    一曲深情豪邁的《我愛你中國》在女高音歌唱家黃英和一群滬劇演員的共同演繹中拉開了演出序幕,昨晚,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在喜馬拉雅藝術中心大觀舞臺隆重開幕。圖說: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昨開幕 祖忠人 攝開幕式演出陣容和唱段都當得起「經典」二字,韓玉敏、沈惠中、徐伯濤、王明道、陳瑜、王珊妹、王明達等老藝術家悉數亮相,茅善玉、孫徐春、錢思劍、李建華、凌月剛、朱儉等當今滬劇舞臺上的中堅力量,以及2006級滬劇青年演員和2013級滬劇青年團的滬劇新苗們八代同堂,集體亮相。
  • 第四屆滬劇藝術節來了,美聲歌唱家、美國人都唱起上海鄉音
    伴隨一曲《我愛你中國》,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12月20日在喜馬拉雅藝術中心大觀舞臺開幕。在總結前三屆滬劇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本屆滬劇節開幕式緊緊圍繞「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一主線,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滬劇在現代戲創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
  • 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閉幕
    (浦東)滬劇藝術節閉幕 攝影:祖忠人 沈剛 人民網上海12月27日電 (記者 曹玲娟)昨晚,一曲充滿滬韻鄉情的《百年流聲》,拉開了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閉幕式的序幕。 過去的一周,上海的滬劇舞臺精彩無限。滬劇達人秀、滬劇回娘家,還有一系列精彩的演出、講座,把滬劇的聲音傳遍了上海的各個角落。本屆滬劇藝術節的閉幕式,則以一臺紀念滬劇表演藝術家「石派」創始人石筱英先生,滬劇表演藝術家「邵派」創始人邵濱孫先生誕辰100周年的專場演唱會作為收官之作,展現當代滬劇藝術工作者傳承流派的飲水思源之情。
  • 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票房熱 用什麼回報觀眾
    原標題: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票房熱 用什麼回報觀眾?  「辛苦是辛苦,可心裡甜。」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7月20日在奔馳文化中心音樂俱樂部開幕。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透露,開幕式門票一天售罄,「昨日的前輩遺產、今天我們的擔當,鑄就滬劇明天的輝煌。」  今年正逢「申曲皇后」王雅琴誕辰100周年、滬劇「王派」創始人王盤聲逝世一周年,開幕式以「向大師致敬」為開篇。
  • 戲曲之光閃耀浦東校園
    校園文化品牌《名家戲堂—大家談藝 品味國粹》由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浦東新區文化和體育旅遊局、浦東新區教育局、李佩泓戲曲藝術工作室、上海古凡交響樂團聯袂創建,今年4月以來的半年時間裡,共邀請了8位戲曲界名家大師走進校園舉辦戲曲講座,旨在推進中華傳統戲曲在浦東新區校園的傳承,品戲品人生,學藝學情操。
  • 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節落幕 7天中40餘家院團參演
    原標題:以「上海的聲音」唱響時代讚歌 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節昨晚落幕,7天中40餘家院團參演  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節閉幕式,昨晚在浦東源深體育館舉行,演出陣容和演出形式創歷年之最。除了全市各家滬劇院團的專業演員、各區縣滬劇沙龍的滬劇愛好者和大學生代表外,來自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地的滬劇院團和滬劇沙龍的代表也首次加盟演出,組成近5000人的演出團隊。現場觀眾即是演員,演員也是觀眾,大家憑著對滬劇的熱愛聚在一起,以「上海的聲音」唱響時代讚歌。
  • 名家萌娃齊上陣 第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開幕
    上世紀80年代,滬劇電視連續劇曾開創全國戲曲電視劇的先河,一大批優秀作品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開幕式上,滬劇電視連續劇《昨夜情》《璇子》《風雨同齡人》《明月照母心》的主題歌也以聯唱的形式重現舞臺。開幕式還特邀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鄭瑤與滬劇青年演員洪豆豆共同演唱《茉莉花》,美聲與滬劇的融合,展現了滬劇劇種「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特色。
  • 到「白公館」聽滬劇!第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落下帷幕
    上海滬劇院舉辦了一場沉浸式的滬劇交響演唱會,邀請長期支持滬劇的領導、嘉賓和戲迷一同為修繕後的「白公館」揭開神秘面紗。百年滬劇與百年歷史建築碰撞交融,展示出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底蘊和溫度。
  • 中美戲劇交流往事:史上第一部滬劇為何是《魂斷藍橋》
    如果說《黃馬褂》僅僅是學了中國戲曲的一些表面形式,那麼更自覺地探究中國戲曲美學內涵,並用來進行戲劇實驗的美國藝術家在晚些時候出現了,他是小說家、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1897—1975),與上海有著綿延兩代的淵源。
  • 2019年浦東新區戲曲進校園優秀節目展演隆重舉行
    為展示浦東新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根據浦東新區戲曲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工作目標,2019年12月25日下午,由浦東新區教育局主辦,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傳承經典 禮讚祖國」——2019年浦東新區戲曲進校園優秀節目展演在浦東新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隆重舉行。
  • [浦東]觀瀾小學:紅梅向陽開 戲曲放光彩
    11月13日下午,「戲曲展神韻  經典沁人心」2018浦東新區戲曲進校園展演活動在觀瀾小學新川校區體育館隆重舉行。 會場曲苑大咖雲集,領導嘉賓蒞臨。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諸迪副區長、李國華副區長,浦東新區教育黨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諸惠華,浦東新區文廣局、浦東新區財政局,川沙新鎮黨委書記王小君等鎮領導以及京、昆、越、滬、淮5個戲曲名師工作室團隊出席了本次活動。
  • 上海滬劇院走出普及傳統戲曲新路子
    打破「關門排練,隆重開演」模式  上海滬劇院走出普及傳統戲曲新路子  本報訊 (首席記者 黃啟哲)上海滬劇院打破「關門排練,隆重開演」的模式,把「排練大戲」的過程作為普及傳統戲曲的探索新路徑,直接推向社區、校園,走出了專業院團與群眾文化結合的新路子。
  • 滬劇演員拍抖音圈粉百萬: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舞臺上深情款款的滬劇演員與網絡熱門視頻主角竟是同一人——上海滬劇院的青年演員徐祥;白天在排練廳裡是俊雅溫順的"趙五娘",95後青衣顧芯瑜晚上搖身一變成為了時尚俏皮的主播,與粉絲分享起美妝心得;在抖音上發布臺前幕後的花絮和戲曲演員的日常,則是上海越劇院徐派小生王婉娜的愛好……   直播、帶貨、短視頻爆款已不再是新鮮詞
  • 大家談藝 品味國粹 戲曲名家走進浦東校園弘揚傳統文化
    人民網上海9月27日電  由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浦東新區文化和體育旅遊局、浦東新區教育局、李佩泓戲曲藝術工作室、上海古凡交響樂團聯袂創建的校園文化品牌《名家戲堂—大家談藝 品味國粹》,從今年4月開始,歷時近半年的時間,目前已邀請了8位戲曲界名家走進校園舉辦戲曲講座,旨在推進中華傳統戲曲在浦東新區校園的傳承,品戲品人生
  • 上海滬劇界「七代同堂」大聚會
    人民網上海1月24日電 (記者 曹玲娟)一曲《上海的聲音》,拉開了今晚「戲.聚精典,上海的聲音——2017迎新春滬劇經典交響演唱會」的序幕。晚會將西方交響音樂與海派文化巧妙融合,展現了傳統海派文化的獨特魅力,為觀眾奉上一臺獨具上海文化特色的「海派年夜飯」。
  •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萌娃獻演「拉開」上海滬劇藝術節帷幕
    開幕式下半場以「堅守·信仰」為篇章,通過情景表演《歡慶解放》《南京路上好八連》,滬劇《打起背包走天下》《雞毛飛上天》《朵朵紅雲》《今日夢圓》《敦煌女兒》等經典唱段回顧新中國成立後中華兒女血脈相連、眾志成城熱火朝天的改革發展之路,唱出滬劇人對祖國的深情禮讚。  上世紀80年代,滬劇電視連續劇曾開創了全國戲曲電視劇的先河,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
  • 物言非遺|以浦東的東鄉語和浦西的西鄉語演唱——浦東說書
    ·印象浦東說書起源於上海浦東的川沙、南匯,後流傳於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浦東說書·藝術特點浦東說書常以浦東的東鄉語和浦西的西鄉語演唱,其聲腔系由「說因果」的「因果調」演變而成,此外還吸收了當地民歌和姊妹曲種「打連發」的旋律。
  • 戲曲 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該劇演出無基本調板腔體唱腔,只唱小曲,說白也帶有鄉談習俗和拖腔聲調。以王筱新、筱月珍、施春軒、施文韻飾的朱阿狗和捉牙蟲娘子較具特色。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曾剔除其不健康部分,在詞彙和表演上進行加工,參加展覽演出。賢慧媳婦曾名《惡婆婆與兇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