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演員拍抖音圈粉百萬: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2020-12-06 中華娛樂網

   舞臺上深情款款的滬劇演員與網絡熱門視頻主角竟是同一人——上海滬劇院的青年演員徐祥;白天在排練廳裡是俊雅溫順的"趙五娘",95後青衣顧芯瑜晚上搖身一變成為了時尚俏皮的主播,與粉絲分享起美妝心得;在抖音上發布臺前幕後的花絮和戲曲演員的日常,則是上海越劇院徐派小生王婉娜的愛好……

   直播、帶貨、短視頻爆款已不再是新鮮詞,而在這股浪潮中,也能見到不少上海戲曲院團年輕人的身影,傳統與流行是共存於他們身上的屬性,他們在前沿領域展示出獨特的才華和個性,也為所從事的戲曲行業添入更多朝氣。

   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就在上月,徐祥的抖音號粉絲數量突破了100萬。"沒想到,真的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一年10萬,沒想到九個月就收穫了這麼多關注。"對記者說起好成績,徐祥仍難掩興奮。今年2月,徐祥開設了個人抖音帳號,以上海話教學入手,配以詼諧的表達方式,吸引了一眾粉絲。然而相比七位數的粉絲量,更令他開心的是父母一輩會在評論裡給他留言:"阿拉囡囡因為你說上海話了""孩子和我們說'徐祥我知道的,是個滬劇演員'"。

  "聽不懂滬語,怎麼聽得懂滬劇。" 1993年出生的徐祥在戲曲學院最初學的是滑稽戲,去年加入了上海滬劇院。年輕的他心裡明白自己離舞臺上成熟的滬劇演員仍有一定距離,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聲"成為了推廣劇種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如果100萬粉絲裡有百分之一的人買票看戲,那劇場一定會熱鬧很多。"徐祥對記者說道。在今年八月的滬劇評彈聯合展演中,徐祥第一次看見有粉絲在後臺舉著他的燈牌,"那一刻,非常感動"。

   在走紅的路上,徐祥不是沒有遇到過爭議和批評。有人看了他的教學內容說他是"洋涇浜",他便解釋自己是科班出身,內容都經過專業核實。有人說他有排外之嫌,但他認為發視頻的初衷始終是為了展示一個海納百川的上海,"視頻裡的徐先生不是我,他是生活在上海的老百姓的縮影"。

   抖音號的簡介一欄,徐祥寫著"一個滬劇演員,一個滬語老師。"即使如今已然是實打實的大V,但他不喜歡把自己稱作"網紅",這小半年來他也推掉了不少經紀公司遞來的合約。在他看來,正是傳統戲曲為個人創作打下了基礎。

  "這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每當我沒有靈感的時候,我便去傳統裡尋找養分,"徐祥對記者表示: "我始終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戲曲工作者。戲曲是傳統,抖音是新平臺,我就像個橋梁一樣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用我擅長的方式為滬劇帶來更多流量和關注度。"他將王珮瑜和張軍視作偶像,"我和前輩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傳統文化再閃一次光,在年輕人之中再'引爆'一次。"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也相當支持他的創作,叮囑他維護好粉絲,在傳播好滬語和滬劇的同時弘揚正能量。

   最近,徐祥以滬語推廣人的身份參加了紀錄片《而立浦東》的首發式,也參與了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中的扶貧直播帶貨活動,伴隨這些光環一起到來的也有無形的壓力。內容質量、更新頻率都是需要考量的地方,徐祥給自己立下規矩,舞臺演出始終是第一位,線上平臺至少每七天更新一條視頻。

   目前,徐祥正投入到《蘆蕩火種》緊鑼密鼓的排練中。明年,他將迎來加入滬劇院後首部挑大梁的作品《江姐》,他也將在劇中飾演重要角色。如何在舞臺和自媒體平臺之間完成好角色轉換是徐祥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曾在抖音上發布過滬劇經典選段《為你打開一扇窗》、改編自《探清水河》的滬語戲歌《探黃浦江》,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創新的基礎是繼承好傳統,明年我的方向就是在視頻裡融入更多滬劇內容。"徐祥對記者說道。

   提升戲曲行業關注度

   1997年出生的顧芯瑜自認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起初做直播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生活。今年2月,她發布了第一條戲曲視頻,播放量突破了370萬人次,大大出乎了意料。"起初我還擔心戲曲內容對於觀眾來說會不會太嚴肅了,沒想到這麼多人好奇。"她對記者表示。

   經營抖音一段時間後,顧芯瑜漸漸摸到了直播的技巧,也累積了一批粉絲,經常有人給她留言:"因為你才知道了淮劇""什麼時候來我們這兒演出"。從小就對戲曲化妝感興趣的她此前還作為主角加入了上海淮劇團"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直播,為大家科普基礎知識,收穫了30萬音浪。

  "我不是一個隔著屏幕的網紅,而是在舞臺上能夠接受觀眾檢驗的演員,"對於淮劇演員顧芯瑜來說,線上是舞臺的延伸,是推廣地方劇種的試驗田。在下月即將與戲迷見面的《趙五娘》裡,顧芯瑜將挑起主角的大梁。不同於此前的《白蛇傳》《楊門女將》,這齣新創的大文戲需要她對角色投入更多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同時戲中的清板、小悲調、大悲調等唱段對她也是不小的挑戰。"希望向觀眾展現一個有深度並且屬於顧芯瑜的'趙五娘'。"她對記者表示。

  "可能每一條評論都能成為未來買票進劇場的觀眾。"上海越劇院的90後演員王婉娜對記者說道。在上海越劇院註冊官方抖音帳號之前,王婉娜就已經在平臺上三不五時地分享些臺前幕後的精彩花絮。為了拉近與戲迷的距離,她自己拍攝剪輯了通勤路上"自言自語"練習唱段的視頻,專業人士感慨"有共鳴",更多則是大呼"原來戲曲演員是這樣的"。

   在上海越劇院最新創排的現代戲《山海情深》裡,王婉娜飾演一名苗族姑娘。這部扶貧主題作品以西部山區某苗族苗嶺寨為背景,通過一對上海援黔父女從疏離到理解的情感歷程,貫穿起一群苗家女在脫貧致富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劇中巧妙的舞臺設計和演員精美的服飾吸引到不少關注,王婉娜便以此為靈感,在抖音上發布了逗趣的"一鍵變身"。

  "一個帶貨直播能有一億人同時觀看,影響力太驚人了。"她最近在向院團的創作人員討教,正計劃著邁出個人直播的第一步:"我想給觀眾帶去戲曲'乾貨',讓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聲明:中華娛樂網刊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非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和圖片均源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更多同類文章敬請瀏覽:綜合資訊

相關焦點

  • 上海戲曲院團裡的寶藏青年:拍抖音傳播傳統文化 圈粉百萬
    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然而相比七位數的粉絲量,更令他開心的是父母一輩會在評論裡給他留言:「阿拉囡囡因為你說上海話了」「孩子和我們說『徐祥我知道的,是個滬劇演員』」。 「聽不懂滬語,怎麼聽得懂滬劇。」 1993年出生的徐祥在戲曲學院最初學的是滑稽戲,去年加入了上海滬劇院。年輕的他心裡明白自己離舞臺上成熟的滬劇演員仍有一定距離,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聲」成為了推廣劇種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
  • 上海戲曲院團裡的寶藏青年:拍抖音傳播傳統文化 圈粉百萬_綜合...
    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然而相比七位數的粉絲量,更令他開心的是父母一輩會在評論裡給他留言:「阿拉囡囡因為你說上海話了」「孩子和我們說『徐祥我知道的,是個滬劇演員』」。「聽不懂滬語,怎麼聽得懂滬劇。」 1993年出生的徐祥在戲曲學院最初學的是滑稽戲,去年加入了上海滬劇院。年輕的他心裡明白自己離舞臺上成熟的滬劇演員仍有一定距離,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聲」成為了推廣劇種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
  • 美妝達人、時尚主播……上海戲曲院團「寶藏青年」頻頻湧現
    獲得百萬粉絲後,他說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就在上月,徐祥的抖音號粉絲數量突破了100萬。「沒想到,真的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一年10萬,沒想到九個月就收穫了這麼多關注。」對記者說起好成績,徐祥仍難掩興奮。
  • 從「掙流量」到正能量,這些網紅很有「戲」
    獲得百萬粉絲後,他說傳統戲曲有取之不竭的養分  在抖音上有個說法,由於受眾群固定,地域類博主的粉絲一萬抵10萬。就在上月,徐祥的抖音號粉絲數量突破了100萬。「沒想到,真的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一年10萬,沒想到九個月就收穫了這麼多關注。」對記者說起好成績,徐祥仍難掩興奮。
  • 上海滬劇院走出普及傳統戲曲新路子
    打破「關門排練,隆重開演」模式  上海滬劇院走出普及傳統戲曲新路子  本報訊 (首席記者 黃啟哲)上海滬劇院打破「關門排練,隆重開演」的模式,把「排練大戲」的過程作為普及傳統戲曲的探索新路徑,直接推向社區、校園,走出了專業院團與群眾文化結合的新路子。
  • 戲曲 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1988年上海滬劇院參加香港』88中國地方戲曲展時,由學館畢業的王惠均、倪幸佳扮演。借黃糠滬劇-戲劇原名《黃糠記》,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傳統骨子老戲之一。1952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創作研究室集體改編,李智雁、莫凱、藍流執筆,導演莫凱、藍流,主演筱愛琴、解洪元、丁是娥、石筱英、李廷康、俞麟童、夏福麟,作曲董源、劉如曾,舞美設計張堅安。由當時上藝、中藝合併的上海滬劇團展覽演出於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二等獎,演員筱愛琴、解洪元獲演員二等獎。
  • 為夢想奮鬥:95後滬劇演員的治癒之旅
    洪豆豆是一名滬劇演員,12歲開始學習滬劇,師從被稱為「滬劇之母」的茅善玉老師,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成長為滬劇行業內的新生力量和佼佼者。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曾經深受上海居民的喜愛,也催生過《紅燈記》等經典劇目。
  • 滬劇《雷雨》:從話劇到戲曲的嘗試
    滬劇《雷雨》忠實再現了曹禺原作的基本精神,同樣令人震撼。劇中人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地用唱的形式傾訴、宣洩,其令人震撼的程度,比話劇有過之無不足。這使我想起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情動於中,而形於外。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著名滬劇演員向佩玲因病去世
    今天(2月12日)凌晨,上海滬劇院著名演員向佩玲因病去世,享年85歲。向佩玲原名徐洪,蘇州人,生於1935年3月,1950年考取中藝滬劇團,師從向美玲,曾經在《羅漢錢》中扮演燕燕,在《寒梅吐豔》中扮演盛寒梅,在《借黃糠》中演過大囡,為觀眾熟悉。
  • 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團成立 獻演滬劇《大雷雨》
    今年七月,由上海滬劇院和上海戲劇學校附屬戲曲學院聯合培養的2006級滬劇演員班學生畢業。本月24日、25日、27日、28日四晚,該班畢業生主演的經典滬劇《大雷雨》和「百年滬劇·傳承有人」滬劇折子戲專場將在逸夫舞臺推出。屆時將宣布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團正式成立。
  • 名家名角匯聚滬劇「娘家」 浦東打造戲曲發源地聯盟
    這座丹桂飄香的江南古鎮,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滬劇的「娘家」。滬劇源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村氣息,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1979年重建的川沙滬劇團,曾創下連續7年平均每年演出370場的驕人紀錄。
  • 滬劇青年團演員匯報演出獲點讚 茅善玉寄語:學戲要做「有心人」
    對於這些嶄露頭角的梨園新秀,觀眾也表現了極大的寬容與嘉許,任何一句小有韻味的唱腔都會換來他們的熱烈掌聲,讓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感覺頗為欣慰。「我們的觀眾真的是很給力,對年輕演員非常支持,沒有任何門戶之見。」現場熱情的觀眾。攝影:沈剛然而,能有今天的成果,其實在滬劇院來說頗為不易。
  • 戲曲 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滬劇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蕩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 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團成立
    本報訊 (記者 李崢)今年七月,由上海滬劇院和上海戲劇學校附屬戲曲學院聯合培養的2006級滬劇演員班學生畢業。本月24日、25日、27日、28日四晚,該班畢業生主演的經典滬劇《大雷雨》和「百年滬劇·傳承有人」滬劇折子戲專場將在逸夫舞臺推出。屆時將宣布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團正式成立。
  • 名角壓陣,上海六大戲曲院團「大練兵」,青年演員坦言「有壓力」……
    青年演員們坦言,這次在舞臺上「真刀真槍」地競技,肯定有壓力,畢竟這是集結六大院團年輕人的大練兵,但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能看到別人長處,發現自己的短處,比排演一場大戲更為珍貴,希望這樣的演出年年有。
  • 滬劇院: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 申曲被正式定名為"滬劇"
    (本版圖片由上海滬劇院提供)  作為同代人,邵濱孫和丁是娥身上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善於觸類旁通,從其它藝術門類中汲取養分;他們有苦難的童年,靠著刻苦學戲攀上藝術金字塔的頂端,卻在成名之後甘心為下一代演員的成長鋪路,甚至讓路。他們的藝術人生,就是滬劇發展的縮影。也為當下的滬劇傳承提供了思路。  有人,有戲,還缺啥?
  • 滬劇電影《雷雨》獲專家好評:弘揚中華美學傳承戲曲文化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史競男)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劇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項目,滬劇電影《雷雨》8月27日登陸大銀幕,上映首周便突破了戲曲電影預售票房紀錄及首映日票房紀錄。專家表示,影片忠於原著,蘊含中華美學精神,有利於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
  • 當傳統戲曲明星成為百萬流量擔當,梨園裡的雲上直播會常態化嗎?
    過去5天裡,京、昆、滬、越、淮、評彈6場直播,收穫了百萬+的觀看數據,全國的戲迷大飽耳福之時,也讓上海這6家戲曲院團的信心為之一振——網際網路時代,不缺流量,缺的是優質產品。在這次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雲劇場——「東方之韻」戲曲展演周裡,6家院團各顯神通,讓直播的春風吹遍了梨園。多家院團掌門人都肯定地表示,戲曲直播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即使線下演出恢復後,線上直播依然會成為院團重點項目之一,且將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內容,讓戲迷在線上和線下獲得差異化的觀賞體驗。
  • 滬劇電影《雷雨》首映,上海百餘家影院為「小眾戲曲」排片
    相對眾多商業電影,戲曲電影素來小眾,但這一次,滬劇電影《雷雨》在上海的排片率頗高,首映第一周,不僅上海百餘家影院都有排片,其中包括大光明電影院、SFC上影影城、百麗宮影城等市區熱門影院。首映日的日排片達到221場次,大部分場次出票情況都不錯。此外,蘇州、無錫、杭州、嘉興等城市各大影院也都將陸續上映該片。
  • 著名滬劇演員向佩玲因病逝世 享年85歲
    今天(2月12日)凌晨,上海滬劇院著名演員向佩玲因病逝世,享年85歲。向佩玲原名徐洪,蘇州人,生於1935年3月,1950年考取中藝滬劇團,師從向美玲,曾經在《羅漢錢》中扮演燕燕,在《寒梅吐豔》中扮演盛寒梅,在《借黃糠》中演過大囡,為觀眾熟悉。1959年向佩玲在上海戲曲青年演員匯演中獲獎,她主演的《女看燈》尤為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