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萬卷不如閱詩一首,聞一多世界裡的歌,感動了多少人?

2020-11-19 清華大學出版社

特別適合:讀書人、文學愛好者。

編輯 | 知春鹿

1828字 | 5分鐘閱讀

如果問你一個問題:你喜歡做什麼?你一定可以不假思索的給出答案。生活是個大舞臺,有的人喜歡音樂的美妙世界;有的人熱愛自然;也有的人喜歡養小動物,我們把這些統稱為愛好。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愛好寫詩歌,他將自我真實而熱切的情感,通過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詩歌表達出來,他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國者聞一多。

聞一多在詩歌的世界裡,他時而熱烈,時而悲憤。他曾說詩人只有「跨在幻想底狂恣的翅膀上遨遊,然後大著膽引嗓高歌」,才能「掂得更加開擴的藝術」。他一生寫詩無數,其中,流傳最廣的有詩集《紅燭》、長詩《紅豆》和詩集《死水》

聞一多的女兒聞名,曾講述過父親創作這些詩歌時的故事,接下來,我將從聞名的第一視角出發,帶大家進入聞一多和他的詩歌世界。

《紅燭》詩集

詩集《紅燭》與新詩評論

一九二三年九月,出國第二年,父親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紅燭》,裡面除清華讀書時的作品,一半以上都是來美後的創作。

詩集真實地抒發了一個五四青年的思想情感,那對祖國的熱愛,對故鄉的眷戀,對自我、人生的思考等,都使人明顯感受到時代的精神。這顆為了祖國、為了世人燃燒自我、創造光明的心,也是他一生都在踐行的誓言。

除了強烈的愛國情感,詩集也體現了父親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和追求,是他詩歌理論的有力實踐。尤其如《憶菊》、《太陽吟》等名篇,想像豐富奇特,感情豐厚熱烈又含蓄凝練,語言格式也經過錘鍊。在當時新詩普遍過於平實、直露的狀況下顯示了詩人對新詩美的藝術追求和創造性。這在現代詩歌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

在寫詩同時,父親仍然熱情關注祖國詩壇的動態及新詩發展前途,熱心撰寫詩評,探討新詩理論。早在清華學習時,父親就不僅是園內有名的「詩人」,而且是熱心「評論家」

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父親說:「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他還說:「愛祖國是情緒底事,愛文化是理智底事。」

在遙遠的異國,他始終懷有這般熾熱的愛國情懷,絕不僅僅是一種遊子的鄉思,更包含著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深沉思考及熱愛。這是一種超越了情緒化的,更加深沉、更加堅固的愛。

正是由於這種愛,父親一往情深地迷戀著中國古代文學。課餘的許多時間,都用來和它「親熱」了。這種「親熱」不僅幫助他進一步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啟發他深入思考中西文化的特質異同;也給他孤獨寂寞、清愁如織的留學生涯帶來了莫大精神慰藉和愉悅的享受。

長詩《紅豆》

《紅豆》寫於一九二二年寒假。這是出國後的第一個長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一個剛剛離開祖國和家鄉的青年詩人,思親之情更可想而知。

長詩就是在這種深切的思念中寫出的,也可以說它是一封深情而苦澀的「情書」。

全詩充分表達了「鞭絲抽攏的夥伴」的酸甜苦辣。

既寫出了在傳統禮教面前無可奈何的悲哀,又充滿了對封建制度的無比憤慨;既傾吐了包辦婚姻帶來的苦楚,又讚美了靈魂澈潔的年輕妻子;既為面前「鉛灰色的天宇」而悲涼,又充滿了甜蜜的回憶和美好憧憬。

而在錯綜複雜的矛盾痛苦之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強烈的思念和真摯的情意,這「情」雖帶有浪漫的幻想色彩,愛人也被理想化了,但它所表達的是詩人真實的情思、實實在在的感受。

是從現實生活中升華出來的「情緒」,而不是虛空的幻想。就連詩中出現的一些情景、細節,如新婚之夜、銀燭、鳳釵、爐面鏤空的雙喜字等,也都來源於生活的真實。

《死水》詩集

詩集《死水》

閒居三個月,父親的工作一直沒有著落。七月下旬,為了謀得飯碗,他去南京土地局就了一份差事。土地局局長桂崇基在美國時曾與他有過一面之緣,但不到一個月,桂崇基去職,父親便也離開了。

八月間,命運終於有了轉機,南京第四中山大學聘請他去任教,並擔任外國文學系主任。

父親在中大講授英美詩、戲劇、散文。同時繼續深入新格律詩的探索研究。這期間,他出版了第二部詩集《死水》。

《死水》出版於一九二八年一月,是父親的代表作。集中雖然只有二十八首詩,但都是反覆挑選出的精粹。

這些詩大部分寫於歸國之後,內容更多地觸及社會現實,反映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及對現實醜惡黑暗的激憤與苦悶。貫穿其中的仍是那顆赤誠的愛國心。朱自清後來這樣說:「在抗戰以前,他也許是唯一的愛國新詩人。」

與《紅燭》相比,《死水》中作者的風格已完全圓熟。集中各首詩的格式和用韻不同,但都與詩的內容和諧統一,完美地體現了作者追求「精神和形體調和的美」的藝術理想。

《死水》詩集的出版,連同《紅燭》詩集以及父親的整個新詩理論是他對現代新詩發展的卓越貢獻,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深遠意義。

內容來源:文章摘自《聞一多和自己的歌》,本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聞名。本期聽書內容經譯者授權由水木讀書薈製作發布。

以上圖文源自《聞一多和自己的歌》作者:聞名

策劃:扶意寒 / 編輯:知春鹿

文稿:林柯

相關焦點

  • 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
    聞一多,我們小時候就聽過他的大名,特別是有一首歌,唱道現在依舊經久不衰,這首歌便是《七子之歌》,這首歌,在讀小學時候,我們唱的都很感動,都能隱約感到兒子們都在痛哭,想要回到母親的身邊,寫的是驚天地泣鬼神,讓人讀完,心在滴血,也想哭泣。
  • 讀萬卷書不如閱人無數?
    網上有人說 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 不如閱人無數,真的是這樣嗎?所以,讀萬卷書,不如閱人無數。為什麼要閱人無數呢,因為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用得著的技能。人性複雜,世事百態。研究人性確實是一門生存技能。可是閱人無數一定勝過讀萬卷書嗎?
  • 《往常》──一首散佚的聞一多悼女詩
    《往常》一詩原載《政治家》(THE STATESMAN)半月刊1926年11月16日第1卷第13號,置於「文藝」欄目內,署名聞一多。《政治家》創刊於1925年,系上海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刊物。這首詩未見收入《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聞一多年譜長編》(聞黎明、侯菊坤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中也不見著錄,當是一首集外佚詩。
  • 聞一多一首現代詩,白話文寫古體詩,句句狂懟,卻成新文學裡程碑
    聞一多,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同時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或許是《七子之歌》,但在聞一多的作品介紹裡一般躺著兩部詩集:《紅燭》、《死水》,其中又以《死水》較為熱烈。知道聞一多是英雄的人不少,但讀其作品的人卻不多,其實他的詩歌非常有意思有韻味,因為他提出了「三美」主張。
  • 聞一多與《七子之歌》的故事
    音樂真神奇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澳門回歸時,聞一多詩作《七子之歌·澳門》改編的這首歌打動了無數人。也讓聞一多這組此前不那麼受重視的詩歌作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決定了人生格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 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 聞一多寫給女兒的一首詩《忘掉她》
    聞一多寫給長女的一首詩,《忘掉她》,讀完讓人聲淚俱下。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縷香——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如果是有人要問,就說沒有那個人;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像春風裡一出夢,像夢裡的一聲鍾,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寫作背景|聞一多的長女,年僅四歲的聞立瑛於1926年的冬天不幸夭折。當時正處於人生艱難處境中的聞一多在痛極中哀悼愛女,寫下了這份「為了忘卻的記憶」。
  • 聞一多《七子之歌》創作刊發記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聞一多、梁實秋兩位先生結下清華詩緣,成為好友;隨後兩人又一前一後赴美留學,從此魚雁不止,友情愈深。1924年下半年,梁先生從哈佛大學書信,詢問聞一多「詩興畫興如何?」同年10月,聞一多從紐約藝術學院復函:「畫興不堪問,詩興偶有,苦在沒有工夫執筆。」翌年初,聞一多已無學業,預備回國,時間多了出來。他向梁君描述自己「現在的生活,名義上是遊手好閒,實際上是仰屋著書」。聞先生並不自吹。那段時間,他極為惜時,筆耕不輟,寫下了數首膾炙人口的新詩。至於當時創作新詩的主題和方向,還需從「大江學會」說起。
  • 18·周末薦詩丨聞一多:《死水》賞析
    死水/聞一多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麼世界。詩人→學者→民主戰士,這是聞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但是其慷慨激越的性格早已養成。
  • 澳門回歸20周年,聞一多之孫講述《七子之歌》背後故事
    「你可知『Macau』(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在當年的春晚中,由澳門小學生容韻琳夾帶著濃重鄉音領唱的《七子之歌·澳門》,更是感動了所有華夏兒女。圖:主持人鞠萍與聞一多之孫聞黎明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新一代澳門人龍紫嵐在跨年演唱會上,重新唱響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再次勾起了大家的回憶,讓無數人淚崩。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七子之歌·澳門》的歌詞並不是為了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現代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在1925年所寫的《七子之歌》組詩中的一篇。
  • 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感動無數人的《七子之歌》歸功於他們
    在回歸祖國懷抱這20年裡,風雨兼程 、輝煌變遷 ,不斷壯大繁榮,讓人民安居樂業,讓世界刮目相看。01回看20年前的今天,1999年12月20日,澳門這個歷經百年風雨、漂泊無依的遊子終於歸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 無論新詩舊詩 感動人就是好詩 詩應該怎樣寫?
    現代詩1、有韻詩與格律派咱們的現代詩從誕生的時候就有爭議,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詩登上舞臺,以聞一多為首的「新格律派」和自由派就起了爭端。聞一多崇尚三美: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詞藻),還有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我們身邊肯定有一種人,他自信滿滿,做事胸有成竹,講話頭頭是道,他也可能不是領導,但我們在他面前說話就很沒有底氣,覺得自己特別渺小,一眼就被人看穿。這種人我認為他是比較有內涵的,必定結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
  • 《七子之歌》膾炙人口,除了聞一多的才華,還因神奇的音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來源:袁新雨澳門回歸時,聞一多詩作《七子之歌·澳門》改編的這首歌打動了無數人。也讓聞一多這組此前不那麼受重視的詩歌作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其實,這首詩在形制上並不似其他歌詞那般標準,其何以在短短時間之內爆發出了此前七十多年都未曾顯示的力量?《七子之歌》組詩包括「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和「旅順·大連」七篇,根據聞一多於1925年寫給梁實秋的信函可知,這組詩歌於3月的某個夜晚「草成」。當年5月,聞一多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 聞一多發人深思的詩,開頭一句便是: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
    大家都知道,最近聞一多挺火的,為什麼火呢?因為大家又再一次重溫了他的七子之歌,無不感嘆他的才華,讓人讀完,感覺就是兒子在呼喚母親一樣,母親在呼喚兒子一樣,是那麼的深情,那麼惹人淚下。特別是那首七子之歌澳門篇,這首歌記得我們讀小學時候,就唱過,是的,所以腦海裡特別深刻,「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 聞一多很醜惡的名言,僅2句話,卻讓無數人浮想聯翩,腦洞大開
    說起聞一多,我們應該都記得一首歌,這首歌是這樣唱的:「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相信很多人讀小學時候,就唱過這首歌,這首歌就是著名的《七子之歌》澳門篇,《七子之歌》的作者,便是聞一多。醜惡的名言,是什麼樣的名言呢?就是思想獨樹一幟,可能不被現實中很多人接受,因為有些不端正,有些諷刺,更有一些厭世的感覺。
  • 一首歌吃一輩子不算啥,一首詩吃幾千年才算牛!
    在娛樂圈有一種人,他們的名頭很響亮,但是如果要問他們有什麼唱過什麼歌,演過什麼電影、電視劇,很多人往往只能回答出一個。這些人,我們就將他們稱之為「一首歌(一部電影、電視劇),吃了一輩子」。《全唐詩》中收錄了他二十六首詩,可對於99.99%的人來說,這個人和他的作品,我們一無所知,相當於不存在!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名氣基本上來源於一首作品,就像那些一首歌吃一輩子的歌手,他們也靠這一首詩混到了極高的知名度,流傳了幾千年!小仙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這些詩人和他們的那一首經典作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聞一多《死水》賞析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裡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賞析《死水》是聞一多對於政治時事極度失望的藝術象徵。關於這首詩產生的契機,據說是因為聞一多在北京二龍路一帶忽然看到一溝臭水,於是孕育了這首詩。聞一多想,既然「清風」在死水裡吹不起漣漪,既然「美」開墾不出這溝濁水,那麼,不如讓給醜惡去開墾。也就是說,既然他所認為的正確的有效的理論方法拯救不了這個國家,那麼,為什麼不可以讓他認為是不正確的無效的理論方法去試試呢?就是說絕望可能給聞--多帶來一個轉機。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峰峰瞎扯淡)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信條之一。意思應該是讀書要廣,見識才夠多,還要去親身去考察和實踐。其最初的出處為董其昌《畫旨》,畫畫人,首先要多讀書,還要行萬裡路,畫的畫才能去其濁滌,有神韻。後來就被延伸開來,幾乎所有行業都適用,成了一個普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