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

2020-12-06 啟路文學

聞一多,我們小時候就聽過他的大名,特別是有一首歌,唱道現在依舊經久不衰,這首歌便是《七子之歌》,這首歌,在讀小學時候,我們唱的都很感動,都能隱約感到兒子們都在痛哭,想要回到母親的身邊,寫的是驚天地泣鬼神,讓人讀完,心在滴血,也想哭泣。

特別是在當年澳門還沒有回歸的時候,唱歌《七子之歌》澳門篇,心痛,滴血,想要吶喊,但又感到無能為力,也只能盼著澳門早一些回歸到母親的懷抱,更多那些從母親手上搶走孩子的強盜,我們從小都很痛恨,恨得咬牙切齒。好在澳門1999年回歸了,回到了祖國的回報,舉國歡慶!

七子,相信在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都忘記了,哪怕是讀書的孩子們都忘記了,我們讀書那會兒,都記得很清晰,到現在都記憶猶新!七子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和旅大(旅順大連)。

所以我們現代的人,真的有時候要彌補一下歷史,多去讀一讀近代史,多去了解一下為新中國犧牲的一些英雄,不能忘記他們的付出,還有一些愛國文人,他們也都是拿筆在戰鬥,如魯迅、聞一多、臧克家、艾青、胡適、郭沫若、朱自清等等;

今天想要給大家分享的也是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文字如下: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這話我今天怎麼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聞一多《一句話》

這首詩,也是聞一多的著作之一,名字叫《一句話》,這首詩創作年份是大約寫成於1925年或1926年,也是聞一多自美國留學歸來,返抵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後不久所作。這首詩與《發現》、《祈禱》等可以組成一個詩組,是聞一多回國後愛國主義詩情的結晶。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聞一多這首愛國主義結晶的詩,我們不妨一起來把這首詩分段仔細欣賞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這一句無疑是詩人的希望,希望這句話將來不再是禍,希望這句話能如星星之火一樣可以燎原,希望這句話能夠為廣大窮苦人帶來福音,而這句話,最後也真的成了中國人的福音!這句話,在當年那個黑暗的年代,被舊軍閥統治者和鬼子統治下,說出來就是禍。

所以詩人們也只能放在心中吶喊,在紙上吶喊,在報刊上吶喊,希望大家不要灰心,只要吶喊出了聲音,就會有希望,是什麼話呢?我們不妨往下讀就知道了。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可以說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有著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就如火山一樣,遲早要爆發,不要看暫時的落後,不要看暫時的閉關鎖國導致夜郎自大,只要國人醒了,那就如火山爆發一樣,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事實證明,咱們的中國就如火山一樣噴發了,現如今,中國的發展,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的,很迅速地崛起,是全世界人們的希望,因為中國是不喜歡戰爭,是熱愛和平的。所以這首詩反覆早強調和吟唱,就是遲早有一天一個晴天霹靂,咱們的中國就誕生了。

可見聞一多,在當時混亂的社會中,他沒有喪失信心,依舊對祖國充滿希望,更是為那些迷茫中的人打氣,不要放棄,要堅持到底,只要活著,就要爭一口氣。

這話我今天怎麼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沉默、發抖、伸舌頭、頓腳都是沒有出息的表現,這樣只會被人欺負,所以我們要向晴天的一個霹靂一樣,橫空出世,都為祖國努力,堅強不息,當祖國人人都堅強不息,那麼多人聚在一起,眾志成城,還有什麼事,做不成的。

最後紅軍的星星之火也就成了燎原之勢,一發不可收,最終,這句話,我們爆發了,咱們的中國,放在當今來說,依舊會感到自豪。所以我們不能忘記當年希望的先輩們,英雄們,愛國主義詩人們。

所以說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

感到不滿足現狀的人,讀完法拉第的語錄後,餘生便沒有不滿!

陳丹青有點罵人意思的語錄,但很多人讀完都愛聽,說得很實在!

三毛很堅強的語錄,一直感動了多少人,讓多少人變得越來越強大

14歲前孩子如何管好?李玫瑾總結了從6個方面下手,真是經驗之談

相關焦點

  • 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所著作的很多作品,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在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唐朝詩歌,一大批獨具匠心的傑出詩人,創作出無數的名篇佳句。特別是中唐時期,年輕的詩人李賀,更是異軍突起,用他奇絕的詩筆為百花競放的唐朝詩壇,增添了動人色彩。在唐朝著名詩人中,李賀是生命最為短暫的一位,現存李賀詩共計二百四十一首。從思想內容上看,李賀有不少作品直接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 聞一多一首現代詩,白話文寫古體詩,句句狂懟,卻成新文學裡程碑
    其實,這與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如出一轍,兩個時期的中國均處於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不願再流於表面,而想要對根本問題進行解決。社會的動蕩不安,更凸顯出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權力的分散導致了思想難以統一,沒有一套使所有人都歸服的標準,沒有人知道到底怎樣才是對的,這才引發了對未知的嘗試與探索。
  • 聆聽經典|聞一多:死水
    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聞一多先生的一生,從詩人到學者,再到民主戰士,是英勇閃亮而又坎坷的一生。他一身正氣,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今天大音子給大家分享一首聞一多先生的著名詩歌《死水》,揭露了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現狀,表達了對當時統治環境的憤懣之情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 古代文學的特點,著重於對社會黑暗現實,批判揭露
    大家好,我是小編劉揚,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代文學的特點著重於對社會黑暗現實批判揭露。從我國古代文學幾千年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一些基本特點:首先,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過程,與社會現實生活、階級鬥爭,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有著緊密的聯繫,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它的題材的擴大和形式的多樣化,是人們對社會現實認識的深化和反映現實的藝術技巧不斷提高的標誌。
  • 學者詩人聞一多
    著名詩人、學者,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聞一多生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學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五歲入私塾啟蒙,十歲到武昌就讀於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小學。
  • 莫言很大膽的語錄,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一面,很血腥,讓人感到現實
    每個朝代,每個社會,都有見不得光的一面,也就是黑暗的一面,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如今,因為人間就沒有天堂,這是值得肯定的。就算在大唐貞觀之治時候,也有很多謊報業績,政績的出現,所以說貞觀之治只是被後人誇大了。
  • 《往常》──一首散佚的聞一多悼女詩
    《往常》一詩原載《政治家》(THE STATESMAN)半月刊1926年11月16日第1卷第13號,置於「文藝」欄目內,署名聞一多。《政治家》創刊於1925年,系上海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刊物。這首詩未見收入《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聞一多年譜長編》(聞黎明、侯菊坤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中也不見著錄,當是一首集外佚詩。
  • 古代農事百工之詩,揭露黑暗現實,抨擊舊時統治者惡劣行徑
    因此,在當時能否管理好農事百工的問題是判斷一個朝代官吏好壞的重要因素。古代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古詩來警醒後人,進而傳達了對統治者不作為的痛斥。比如,下面這首陸遊於南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作的詩,就深刻反映出他對百姓農業的重視以及痛恨統治者的惡劣行徑。
  • 替考作弊古來有之:漢朝童謠揭露真實社會,這才是現實,令人心寒
    察舉制是古代中國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這個制度最早出現於漢武帝時期,在那個時候也是為古代中國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在制度創立的初期確實為選拔人才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到了東漢後期以後,在腐敗的政治環境中,這一制度也變得無比黑暗,朝廷的過度腐敗導致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的賢人志士慘遭排擠和陷害,在私下裡公然出現了販賣官職的事情,這也使得多得不識字的人高中秀才,下面和大家一起欣賞的這首詩就是這一時期用來諷刺和揭露這裡現象的詩篇。
  • 聞一多《死水》賞析
    賞析《死水》是聞一多對於政治時事極度失望的藝術象徵。聞一多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深知祖國有五千年的文化,他深深地愛看這個;同時,他也主張眾生各安其位,遵守秩序,這樣來建設一個現實的強國。但是,當時軍閥統治下的祖國,民不聊生,社會黑暗,聞一多對此非常失望。
  • 魯迅很著名的一首詩,層層遞進,最後兩句更耐人尋味
    提起魯迅先生,大家就會想起他的自嘲小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也被後世稱為民族魂。魯迅用他的如椽巨筆,勇敢地揭露各種醜惡與黑暗,更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著無數人砥礪前行。
  • 西遊記:浪漫主義長篇小說,揭露社會黑暗
    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西遊記的社會主題。作者對舊有的以唐僧為中心的取經故事,賦予新的思想內容,把取經故事由宗教主題改造成為有如下的社會主題:(一)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小說寫了天宮、地府、龍宮等整個神的世界,從表而上看是鹹嚴神聖的,但實際上卻是黑暗腐朽的,是當時現實社會的反映。
  • 閱書萬卷不如閱詩一首,聞一多世界裡的歌,感動了多少人?
    聞一多的女兒聞名,曾講述過父親創作這些詩歌時的故事,接下來,我將從聞名的第一視角出發,帶大家進入聞一多和他的詩歌世界。在當時新詩普遍過於平實、直露的狀況下顯示了詩人對新詩美的藝術追求和創造性。這在現代詩歌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在寫詩同時,父親仍然熱情關注祖國詩壇的動態及新詩發展前途,熱心撰寫詩評,探討新詩理論。
  • 聞一多寫給女兒的一首詩《忘掉她》
    聞一多寫給長女的一首詩,《忘掉她》,讀完讓人聲淚俱下。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縷香——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寫作背景|聞一多的長女,年僅四歲的聞立瑛於1926年的冬天不幸夭折。當時正處於人生艱難處境中的聞一多在痛極中哀悼愛女,寫下了這份「為了忘卻的記憶」。導讀|在詩歌的每一小節裡,聞一多從各個方面疏解著自己的痛苦。
  • 聞一多《唐詩雜論》:以現實的澎湃激情燭照唐詩
    你看哈金,在山大獲得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後遠赴美國,成為著名作家。在去年我讀的小說中,哈金的《等待》是最好的一本,它像一座墳一樣留在了我的心中。比如聞一多,不僅是詩人,還是學者,還是民主鬥士。朱自清在為《聞一多全集》所作的序言中如此寫道:「他是一個鬥士。但他又是一個詩人和學者。這三重人格合在他身上,因時期的不同而或隱或現。
  • 唐代詩人李白,到處漫遊四海為家,不斷作詩揭露黑暗現實
    這捷徑在當時大約有兩條:一是求仙訪道,結交宗教界人士,因為他們同最高統治集團有著密切聯繫,有了他們的推薦有可能驟然得到高官;二是隱居,成為巖穴知名之士,大名給皇帝聽見了會特下詔書徵聘的。李白拜訪了超級大道士司馬承禎,道士譽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十分振奮,寫了《大鵬賦》,以寓言形式記錄這次幸會。
  • 聞一多在青島 - 專注青島故事
    在課堂上,他講解《名著選讀》、《文學史》、《唐詩》和《英詩入門》,而在課餘,這位以新詩創作而蜚聲文壇的著名詩人,卻把主要精力投入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之中。黃裳曾經說過:「我常說,中國近代丟失了兩部光輝萬丈的中國文學史。一部是魯迅先生的,一部是聞一多先生的。」
  • 聞一多與「大江會」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雖然認識不盡相同,但梁實秋說仍達成三項共識:第一,「鑑於當時國家的危急處境,不願意侈談世界大同或國際主義的崇高理想,而宜積極提倡國家主義(Nationalism)」;第二,「鑑於國內軍閥之專橫恣肆,應厲行自由民主之體制,擁護人權」;第三,「鑑於國內經濟落後,人民貧困,主張由國家倡導從農業社會進而為工業社會,反對以階級鬥爭為出發點的共產主義」[27]。
  • 《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社會現實和人性!
    早在讀中學時筆者就學習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這篇短篇小說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以短小精幹的篇幅,深刻揭露了當時法國的社會現實以及人們的普遍人性。其次是小說以若瑟夫(「我」)這種第一個人稱的角度,作為整個事件和過程的第一見證者,以平靜、客觀的敘述來推進故事和刻畫人物,其間不夾帶任何有失偏頗的個人感情色彩,也不對任何人物和事件作出主觀的評判,只是對當時社會現實下實際發生的人和事進行冷靜、理性、客觀的敘述,忠實再現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社會現實,這比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判、抨擊來得更具有衝擊力,更能深入人心,也更具有說服力
  • 秋天的故事:聞一多詩兩首
    聞一多,原名聞驊,號友三,生於湖北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聞一多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