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顧城《避免》
在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中,有「童話詩人」美譽的顧城永遠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學和精神世界常人難窺探,除了那些如夢似幻、靈秀雋逸的詩句,他謎一般的死亡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永久難解的秘密。
1993年10月8日,顧城與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發生爭執,隨後顧城用斧頭砍傷謝燁,接著自殺身亡。由於島上人煙稀少,謝燁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救治,最終因為傷勢過重而死去。期間發生了什麼,始終是個未解的謎團。
其實在顧城殺妻並自殺前,兩人的婚姻就已經產生了矛盾。一個叫英兒的女子介入了這對夫妻之間,使他們婚姻破裂後又揚長而去。但我們至今無法猜測,到底是什麼樣的怨恨,才會讓一位敏感多情的詩人持起利斧,劈向曾經深愛的、視為女神的妻子。
斯人已逝,顧城帶著謝燁離開了人世,除了留下詩歌和文字,就只有瞬間成為孤兒的小木耳。木耳是謝燁和顧城的兒子,當時還只有5歲,悲劇發生時他並不在島上。因為父親在詩壇的知名度,木耳的成長也時刻牽動著人們的心。
開始的好幾年,出於對孩子的保護,顧城和謝燁的家人不曾透露木耳的任何消息,直到木耳成年,顧城的父親顧工才向世人公布了孫兒的生活軌跡。
自從出事以後,木耳就一直被顧城的姐姐顧鄉撫養,顧鄉帶著木耳和自己的兒子彌樂一起居住在紐西蘭的一個小島,過著平靜而與世隔絕的生活。平時木耳幾乎不出島,只有上學的時候會渡船離開,放學又回到島上。
由於成長在紐西蘭,木耳幾乎不懂中文,這也是顧家人有意促成的,畢竟不懂中文,很多殘酷的真相就無從得知。在這樣的環境下,木耳只知道父親是個詩人,其餘的並不了解。他既讀不懂顧城的詩,也對寫作不感興趣,反而很喜歡自然科學。
據顧工透露,木耳只在10歲的時候回過一次中國,那也是他在孫子成年前和他唯一的一次見面。顧家人很注意對木耳的保護,除非他自己願意,否則不會強迫他回到故鄉。
後來木耳進入了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念書,學費是用顧城生前的朋友們建立的「木耳基金會」中的存款交的。他選擇的專業是工程學,走上了一條和父母完全相反的道路,在顧家人看來這也許是一件好事。
至今雖然已過而立之年,但親口向木耳敘述顧城和謝燁的悲劇,對顧家人來說還是太過殘忍。值得一提的是,木耳在哥哥彌樂的教導下中文能力提升了很多,所以並沒人知道他是否已經清楚父母的故事。也許已經了解了,但真相太過殘忍,故而選擇裝作不知。
如今的顧木耳只是一個普通人,雖然父母的恩怨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但幸好他始終處在顧家人的保護之中。上一輩的悲劇不應該影響孩子的生活,希望顧木耳的一生能像顧城的詩作一樣:「如果你是春天,就永遠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