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俚言雜談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

憂鬱的眼神

戚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兵器之斧子的意思;一種是表示親屬關係,比如親戚。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

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

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

心之憂矣,自始伊戚。

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孔子說這番話,當然是一種說教。意思是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安氣定;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表面上,小人也可以表現得光鮮亮麗,不過,其內心,無論如何都脫不開各種算計。無需羨慕這種人,由於戚戚造成的長期抑鬱,其實,一點也不好受。可見,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一點好。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 君子襟懷開闊,安貧樂道,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意在教導人們不要苛責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我們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還記得唐代李白的詩句: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學無止境的意思是,不是很多東西沒去學,是已經學到的,99%沒去做、沒做到,沒有體驗過,沒有證悟到,實際上根本沒學到,如果一說學無止境,就盲目地學新東西,唯恐落後,那就差矣。扯遠了。回到正題上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
  • 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裡的坦蕩,並不單指光明磊落的意思,當然君子做人做事也必定是光明磊落的。這裡的坦蕩,更多是與戚戚相對,是指安適和坦然。小人遇到高興的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得志時目中無人,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愁眉苦臉,怨天憂人。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論語》智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  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釋  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君子的胸襟就像大海,小人的胸襟就像水杯,這就是為什麼君子長安樂,小人時時愁。
  • 論語求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並非褒貶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造字本義:地面平展,開闊敞亮。「君子坦蕩蕩」是說:君子的眼界、心胸是開闊的,君子看人待物不摻雜個人的性情趣向,也不厚此薄彼(平坦)。「戚,戉也」——《說文解字》「小人長戚戚
  • 馬扁寫照: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澳門日報》今日發表《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的社論說,陳水扁意圖將儘管美方已無法改變陳水扁使用「終止」這一中文用詞的事實,但仍試圖用英文來限制陳水扁當局對「終止」一詞意思的解釋,楊蘇棣用了「Abeyance」(暫時停止)這個字,來表達美國政府對「終止」的理解,還強調這不同於「stop」(停止)或「Freeze」(凍結),當然也有別於扁當局所用的「Cease」(停止、終止、結束)。
  • 《論語》: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中講了很多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有一句說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麼說的話,君子是快樂輕鬆的,小人則勞累的多,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第一、小人喜結黨營私結黨營私,就必須製造敵人,窺探對手,對峙、防範、算計就是他們的行跡,所以他們敏感一切信息,整天戰戰兢兢,與君子相比,他們要勞累的多。
  • 老人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呻吟語》小人也有坦蕩之處,這種坦蕩就在於他們對萬事都沒有忌憚和畏懼。君子也有令他們常常憂慮的事,這種憂慮的存在是因為他們平生都充滿了憂患意識。
  • 為啥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很有道理,值得人們深思。孔子是我國的聖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典文化的一面旗幟,迎風飄揚了幾千年。孔子說的話就是經典。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二馬漢字評書
    《述而篇·第七》第三十七節講到: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翻譯成現代語義為:孔子說:「君子心胸坦然寬廣,小人經常煩惱憂愁。」(第465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 論語求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褒貶之意何時休?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造字本義:地面平展,開闊敞亮。」——《象形字典》「蕩,造字本義:長草的湖或較大水域」 ——《象形字典》,與本文有關的引申義為:廣闊的、平坦的。「君子坦蕩蕩」是說:君子的眼界、心胸是開闊的,君子看人待物不摻雜個人的性情趣向,也不厚此薄彼(平坦)。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經典必讀)
    01正人坦蕩蕩孔子說:正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在人際關係中,君子要比正人勞頓的多。只不過,這類勞頓,明亮通曉,毋庸迴避質疑的眼光,毋庸填堵已露的漏洞,毋庸防備種下的禍患。這一來,勞頓也就減去了一大半。剩下的,滿是藍天白雲下的安然暢然。「正人坦蕩蕩,君子常戚戚。」它改正了官方所謂「做好事享福,做壞事愉快」的習慣性誤解,指出究竟是「享福」照樣「愉快」,需要從心情上探求謎底。謎底,與官方的誤解恰好相同。
  • 《菜根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要選準表現「忘卻」的時機 衝突之後應間隔一定時間,以使雙方都冷靜一下,想想各自的問題,但是這段時間不宜拖得太長,最好在事後第一次見面就以忘卻方式搭話。如果拖得久了,時過境遷,隔閡就會加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善忘,存亡、得失、哀樂、好惡、紛擾,全都忘得乾乾淨淨,和顏悅色地面對世界,那麼,還有什麼煩惱呢?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為他記憶力太強,功過、名利、恩怨,全都記得清清楚楚,怒目橫眉地看待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
  • 坦蕩蕩與長戚戚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譯成: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其實「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某一方面講可以理解成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一方面要繼承古人的文化傳統和思想道德標準;另一方面也不必要墨守陳規認為老祖宗說的都對,可以辯證分析之後,再去正確地對待。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釋義: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孔子說過: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實生活中,關鍵是如何用好「制度反腐」這把利劍來規範「一把手」的權利與義務。
  • 5本好看的玄幻小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鑫,很多網友都喜歡看網絡小說,並且當今網文界的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已經達到了群雄爭霸的地步,但是小說看多了,眼界就高了,難免會書荒,今天小鑫就給大家推薦5本好看的玄幻小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鐵骨錚錚的鄧世平,讓人肅然起敬!
    這引發了不少人的懷疑。鄧世平「失蹤」之後。有人傳言:「他貪汙了,攜工程巨款逃走了!」小城裡滿是流言蜚語!鄧世平的家屬聽了這些謠言很傷心,但是人始終也沒有找到。你就是有一百張嘴也無法說清,只好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