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0-12-04 騰訊網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

君子襟懷開闊,安貧樂道,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意在教導人們不要苛責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從內心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兒。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要包容別人的過錯,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這樣的內心才是健康富足的。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慮與恐懼,自然就會減少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會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面無懼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於事,瞻於事,形容枯槁於事,變壞於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真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於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於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擁有曠達胸懷,這不僅是人們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一種心態,還是人生修養的一種境界。憂傷愁苦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人們只有保持著樂觀的態度,通過艱苦的奮鬥,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還存在著差異,即便是在同樣的環境下生活的人們也不盡相同,有人終日樂觀愉快地生活著,而有的人則整日裡愁苦不堪。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泰」「驕」兩種狀態,因其形似,故而難辨,君子之泰「望之儼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是君子。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我們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還記得唐代李白的詩句: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指心胸開闊。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君子總是站在規律上說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之事,就沒有什麼好揪心的;二、安己份,守己責。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讀論語
    《學而》篇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個人一生沒有人了解,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不尤人,這種修養是很難。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像春風吹拂,清爽舒適;像秋月揮灑,皎潔光華。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都是很樂觀的。但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對人也沒有仇怨。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論語》智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  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釋  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君子的胸襟就像大海,小人的胸襟就像水杯,這就是為什麼君子長安樂,小人時時愁。
  • 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裡的坦蕩,並不單指光明磊落的意思,當然君子做人做事也必定是光明磊落的。這裡的坦蕩,更多是與戚戚相對,是指安適和坦然。小人遇到高興的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得志時目中無人,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愁眉苦臉,怨天憂人。
  • 論語求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並非褒貶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造字本義:地面平展,開闊敞亮。「君子坦蕩蕩」是說:君子的眼界、心胸是開闊的,君子看人待物不摻雜個人的性情趣向,也不厚此薄彼(平坦)。「戚,戉也」——《說文解字》「小人長戚戚
  • 一起學《論語》7.37述而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小人長戚戚【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詞】君子、小人:本章分別君子小人,單指其心地與氣貌言。(錢穆)坦:平也、安也。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也。錢穆:「君子樂天知命,俯仰無愧,其心坦然,蕩蕩寬大。」 蕩蕩曰坦,無適而不蕩蕩也。長:未得憂得,既得憂失,戚戚曰長,無時而不戚戚也。(鄭汝諧)戚戚:蹙(cù)縮、迫縮的樣子,即內心若有壓迫、多憂懼的樣子。《後案》:「『戚戚』即《詩》之『蹙蹙』,為縮小之貌。」
  • 《論語》: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中講了很多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有一句說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麼說的話,君子是快樂輕鬆的,小人則勞累的多,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第一、小人喜結黨營私結黨營私,就必須製造敵人,窺探對手,對峙、防範、算計就是他們的行跡,所以他們敏感一切信息,整天戰戰兢兢,與君子相比,他們要勞累的多。
  • 為啥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很有道理,值得人們深思。孔子是我國的聖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典文化的一面旗幟,迎風飄揚了幾千年。孔子說的話就是經典。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二馬漢字評書
    《述而篇·第七》第三十七節講到: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翻譯成現代語義為:孔子說:「君子心胸坦然寬廣,小人經常煩惱憂愁。」(第465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 馬扁寫照: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澳門日報》今日發表《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的社論說,陳水扁意圖將社論說,不久前,陳水扁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還得意洋洋地吹噓他的「終統」行動如何有智慧、具創意,大談他在遣詞用字上的技巧,看過這篇報導的讀者,相信十居其九感受到的這決非正人君子的智慧與創意,而更像卑鄙小人的陰險與狡詐,純是為推動「法理臺獨」而耍弄的伎倆。
  • 論語求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褒貶之意何時休?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造字本義:地面平展,開闊敞亮。」——《象形字典》「蕩,造字本義:長草的湖或較大水域」 ——《象形字典》,與本文有關的引申義為:廣闊的、平坦的。「君子坦蕩蕩」是說:君子的眼界、心胸是開闊的,君子看人待物不摻雜個人的性情趣向,也不厚此薄彼(平坦)。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老人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小人亦有坦蕩蕩處,無忌憚是已。君子亦有常戚戚處,終身之憂是已。《呻吟語》小人也有坦蕩之處,這種坦蕩就在於他們對萬事都沒有忌憚和畏懼。君子也有令他們常常憂慮的事,這種憂慮的存在是因為他們平生都充滿了憂患意識。
  • 《菜根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要選準表現「忘卻」的時機 衝突之後應間隔一定時間,以使雙方都冷靜一下,想想各自的問題,但是這段時間不宜拖得太長,最好在事後第一次見面就以忘卻方式搭話。如果拖得久了,時過境遷,隔閡就會加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善忘,存亡、得失、哀樂、好惡、紛擾,全都忘得乾乾淨淨,和顏悅色地面對世界,那麼,還有什麼煩惱呢?小人之所以悲戚,是因為他記憶力太強,功過、名利、恩怨,全都記得清清楚楚,怒目橫眉地看待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經典必讀)
    01正人坦蕩蕩孔子說:正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在人際關係中,君子要比正人勞頓的多。「正人坦蕩蕩,君子常戚戚。」它改正了官方所謂「做好事享福,做壞事愉快」的習慣性誤解,指出究竟是「享福」照樣「愉快」,需要從心情上探求謎底。謎底,與官方的誤解恰好相同。君子很想掩飾「戚戚」,是以老是浮誇地表演出自滿、高慢、驕慢、驕躁。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