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裡的坦蕩,並不單指光明磊落的意思,當然君子做人做事也必定是光明磊落的。
這裡的坦蕩,更多是與戚戚相對,是指安適和坦然。小人遇到高興的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得志時目中無人,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愁眉苦臉,怨天憂人。
君子就不一樣,不論遇到什麼事,他都會坦然處之,寵辱不驚,不過喜,也不過悲,不會過於憂慮。
為什麼君子遇事能泰然自若呢?這同君子的認識觀有關。
其一,君子認為一件事情的成敗,並不完全憑個人的能力可以決定,其中還有必然的命定因素,和偶然的機遇因素。
其二,君子知命。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只求自己盡力而為,不問最終結果如何。失敗也好,成功也好,他都樂於接受。
其三,君子做事不違常理常情。該怎樣做就怎樣做,不思前想後,心裡坦然。
孔子一生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在那個戰亂年代,沒有哪個君主真心接受他那套東西。他們互相爭鬥殺戮都來不及,要麼你併吞別國,要麼你被別國併吞。哪有閒工夫聽你說什麼三綱五常,仁啊,恕啊,義啊這些東西。
孔子也知道這個情況,但他仍然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用他的話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心中沒有太多的煩惱。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成不了君子,但是君子的那種凡事盡力,不問結果,不怨天,不怨命,樂天知命的成熟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