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2020-10-20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賞析
《觀書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談觀書感悟的理趣詩。宋詩受禪偈影響,說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說好,又有文學趣味的不多。朱熹這兩首《觀書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朱熹這個人,無論是非對錯,都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大。有一個對聯,上聯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於孔子。
-
觀書有感朱熹其一賞析 觀書有感的譯文
《觀書有感》這首詩是非常有名的,這首詩一共有兩首,其一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是宋代詩人朱熹所作,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來了解這首詩的含義吧。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
朱熹的《觀書有感》這樣玩吧
統編五年級上一個單元的日積月累中把朱熹的《觀書有感》兩首詩放在一起讓學生背誦了。
-
觀書有感其二原文拼音版 觀書有感二朱熹注音版
提起朱熹,大家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尤其是他所作的《觀書有感》,更是使我們受益匪淺。今天小編整理了《觀書有感·其二》的拼音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書有感·其二》 宋·朱熹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méng
-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我們上學的時候就知道讀書不要死讀書和讀死書,這樣是學不到新的知識的。學習也是要講究方法的,朱熹的《觀書有感》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讀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地點考索及藝術價值(一)
其在理學思想與教育實踐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樹,而在文學領域,朱熹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熹在潛心於理學著述與書院講道的同時,辛勤創作了大量堪稱珍品的詩歌與散文。其中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春日》是其最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好評和傳誦。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之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朱熹兩首《觀書有感》,抒讀書真諦,一首家喻戶曉,一首鮮有人知
朱熹,南宋著名學者,他繼承了程頤、程顥的理學,為理學的極大成者,同時也是儒學發展到宋代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學識淵博,在許多學科上均有涉及其成就不菲。因為受到理學和哲學的影響,他的詩詞,大多充滿著理想,而感性則略有不足。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地點考索及藝術價值(二)
第二首詩「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詩境取自莆田「二十四景」之第十一景的木蘭陂——「木蘭春漲」。那麼,事實與證據何在?所以李醜父此「匯入方塘」與朱熹「半畝方塘」之方塘為同一地點,朱熹在莆田城山國清塘之濯纓亭創作《觀書有感二首》當於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下文詳述),而宋代莆田人李醜父在家鄉暢遊《城山國清塘》及朱熹莆田門生陳宓遊《城山松隱巖》,他們倆位所見國清塘之水與濯纓池之水相灌注之景觀,與朱熹所見相同,有詩為證:1、南宋詩人李醜父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地點考索及藝術價值(四)
《朱熹集》十冊,全書正、續、別集次序及各集卷次先後一仍其舊。而朱熹所作《春日》《春日偶作》《觀書有感二首》被收錄在《朱熹集》卷二·詩,頁88至89。這三首詩,第一首詩的標題就是《春日》,第二首詩的標題《春日偶作》,詩的首句「聞道西園春色深」之「春色深」,洞悉其時間已進入暮春,第三首《觀書有感二首》之二,從詩句「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
-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再換一種說法,朱熹認為文與道其實就是一回事。筆者想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認真領會他的這一哲學思想,就便求教於大家。筆者這裡不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也不是偷懶,因為朱熹先生也好像不想讓讀者知道。二、解釋部分詞語: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義齋,是鄭安道之號。朱熹的父親朱松任尤溪縣尉時,鄭安道之子鄭德與任尤溪縣宰,與朱松是極好的朋友。
-
朱熹《觀書有感》詩詞中的源頭是一語雙關
是宋代大聖人大賢士朱熹寫的《觀書有感》。朱熹的這首詩,最初叫《題方塘詩》,後來改為《觀書有感》。他是借方塘水有源頭所以不絕流動來比喻讀書使人可以汲取接受新的知識(現代解釋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
-
朱熹《觀書有感》知識點匯總
觀書有感宋代/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內容和思想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3、以景喻理:詩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悅的讀書感受。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所領悟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愉悅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這首詩中,既有時令感,又有動態感,具有勃勃生氣,顯然不是抽象說理。然而它卻確實蘊含哲理。細心的讀者會在詩人留下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聯想。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還有的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代的作家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無論是那些答案,都不盡相同,讀書是有用的。今天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讀來感慨,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出自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這是朱熹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尤其是這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早已成為了千古名句。
-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充滿理趣,不愧為宋代哲理詩的巔峰之作
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經典之作《觀書有感二首》。次年,朱熹為了躲避這場災禍,來到福建新城,在此期間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中的方塘,指的是在福建尤溪城南鄭安道的住所。
-
朱熹《觀書有感》教我們的,不僅是讀書,還有這項能力
這句詩出自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題目為觀書,那麼朱熹的這首詩自然說的是讀書的事情。是比喻一個人如果想要心靈澄澈,那麼就要不斷地讀書,獲取新的知識。 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卻與讀書無關,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透過現象看本質。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
-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作者簡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諡號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充滿理趣,形象地表達創新與時機的重要性
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經典之作《觀書有感二首》。在南宋慶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195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慶元黨禁。次年,朱熹為了躲避這場災禍,來到福建新城,在此期間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詩中的方塘,指的是在福建尤溪城南鄭安道的住所。鄭安道,是朱熹父親的朋友,曾拜金紫光祿大夫。而「鑑」在古代則指的是鏡子。詩中開篇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好而澄明的畫面,半畝大的方形池塘中,水面平靜得像鏡子一樣清澈而明淨,天上的光和雲的影子在水面上交相輝映。
-
觀書有感其一譯文 觀書有感其一意思
《觀書有感》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卻將讀書的道理寫得簡單明了。這首詩是大家讀書時必學的古詩,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沒有印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這首詩的譯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