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五年級上一個單元的日積月累中把朱熹的《觀書有感》兩首詩放在一起讓學生背誦了。如果這兩首詩僅僅是背誦加上簡單解釋,這兩首詩的價值就可惜了。「觀書有感」,「觀書」什麼意思?學生肯定會說看書、讀書。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看書有感」「讀書有感」為題?這個題目好解答嗎?先拋給學生。學生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來靜心聽他們說,不要過多的評價。讓他們瘋狂地說起來。等他們說完了。如果手中有字詞典,不妨讓他們查查字詞典,看這個不說話的老師怎麼說。觀本義指有目的地仔細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別人顯示。引申表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因"觀"所見到通常是值得人們欣賞的景觀,故又引申為觀賞及值得觀賞的景象。"觀"一般認為是形聲字。其中"見"是形符,表示看見;"雚(guàn)"作聲符。觀、看、望雖然都有"看"的意義,但差別較明顯:"觀"是仔細看,所以可以引申出"觀察、觀賞"的意義;"看"字始見於戰國末期,最初只是"探訪"的意思;"望"是向遠處看,所以可以引申出"盼望"的意義。從這種解釋看朱熹的這個詩題,你怎麼評說朱熹?他是怎麼看書才寫下的這兩首詩?其次,多遍讀這首詩。然後簡單地講講這首詩,也就是把每一句詩的大意,表面上的意思說一說。這一點,老師們都會講。此段略過。看《觀書有感》,讀兩首詩,有沒有這樣的發現:題目中有「書」,8行詩句,卻一個「書」字都找不到?書都沒有,這樣的「觀書有感」好嗎?有意義嗎?我們有學習及反覆背誦的必要嗎?繼續讓學生說,讓學生說到沒有任何答案為止。接著,我再聊:你看「半畝方塘」不就是書嗎?「一鑑開」,就是打開的書如鏡子一樣。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以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詩人朱熹沒有抄襲他們的觀點,這一句,其實就是翻看書,以書為鏡,可以更清明,寫出來的東西水平更高。第二句「天光雲影共徘徊」,不就是在讚美這本書太有吸引力的嗎?一本好書,我們讀著,眼睛動著,那徘徊的感覺不是被天光雲影般的美吸引的嗎?第三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清」有多種解釋,一是水清,二是書的內容寫得清清楚楚,讓人明明白白。 這一問,是對書的讚美與高度評價。這本書怎麼寫得這麼好的呢?為什麼會寫得這麼好呀?寫得太好了,怎麼我一看,大腦就變得清楚明白了,人也變得清爽了?第四句,「為有源頭活水來。」難道你還不明白?為什麼寫得這麼好,那是因為大量看書,不斷地看書,才會寫得這麼好的。那源頭在哪裡?大家想一想。不就在圖書館裡嗎?不就在一本又一本的書中嗎?這麼一說,大家明白了吧,什麼是大家?寫觀書有感,題目有書,詩中卻看不到「書」字,這就是大家之作。而細細品來,句句都在寫書,把觀書之感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首詩的感在哪裡?一是多讀書,多讀書就是有源頭活水;二是告訴我們只有多讀書,寫出來的書(半畝方塘似的)才能讓人「清」,才能如「鑑」。這首詩,其實重點談的如何寫出一本好書。第一句「昨夜江邊春水生」,其實就是寫「昨天看到一本春水一般的好書。」第二句「艨艟巨艦一毛輕」,「「艨艟巨艦」一定是讀書人、文化人與能工巧匠們共同創作的作品。這麼巨大的船與艦,能直接在大江大河裡建嗎?必須在陸地上建造,一切建好,才將其送入大江大河大海中。建造好了,怎麼弄到大江大河大海中,並使用起來?看第三句「向來枉費推移力」知道原來的方法不管用了,「推移之力」不行了,是「枉費」。從「向來」一詞,看出了,原來讀過的書解決不了這一難題。也就是說因為船艦太巨大了,傳統的方法是不行的。怎麼辦呢?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天大的難題?答案就在第一句裡,那就是「春水」,也就是繼續讀「書」尋求辦法,只要讀了「春水」一定會來。難題解決了,有什麼效果?看第四句詩「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就用書解決難題之後的舒服、暢快。這一首詩的感是——大量讀書,能夠解決很多難題,即使難題巨大,照樣可以解決。而解決難題之後的快樂,當然也是非常美的。也就是說,這首詩,其實重點說了讀書的力量——解決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