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觀書有感》這樣玩吧

2021-02-19 第一語文

     統編五年級上一個單元的日積月累中把朱熹的《觀書有感》兩首詩放在一起讓學生背誦了。如果這兩首詩僅僅是背誦加上簡單解釋,這兩首詩的價值就可惜了。「觀書有感」,「觀書」什麼意思?學生肯定會說看書、讀書。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看書有感」「讀書有感」為題?這個題目好解答嗎?先拋給學生。學生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來靜心聽他們說,不要過多的評價。讓他們瘋狂地說起來。等他們說完了。如果手中有字詞典,不妨讓他們查查字詞典,看這個不說話的老師怎麼說。觀本義指有目的地仔細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別人顯示。引申表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因"觀"所見到通常是值得人們欣賞的景觀,故又引申為觀賞及值得觀賞的景象。"觀"一般認為是形聲字。其中""是形符,表示看見;"(guàn)"作聲符。觀、看、望雖然都有"看"的意義,但差別較明顯:"觀"是仔細看,所以可以引申出"觀察、觀賞"的意義;"看"字始見於戰國末期,最初只是"探訪"的意思;"望"是向遠處看,所以可以引申出"盼望"的意義。從這種解釋看朱熹的這個詩題,你怎麼評說朱熹?他是怎麼看書才寫下的這兩首詩?其次,多遍讀這首詩。然後簡單地講講這首詩,也就是把每一句詩的大意,表面上的意思說一說。這一點,老師們都會講。此段略過。看《觀書有感》,讀兩首詩,有沒有這樣的發現:題目中有「書」,8行詩句,卻一個「書」字都找不到?書都沒有,這樣的「觀書有感」好嗎?有意義嗎?我們有學習及反覆背誦的必要嗎?繼續讓學生說,讓學生說到沒有任何答案為止。接著,我再聊:你看「半畝方塘」不就是書嗎?「一鑑開」,就是打開的書如鏡子一樣。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以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詩人朱熹沒有抄襲他們的觀點,這一句,其實就是翻看書,以書為鏡,可以更清明,寫出來的東西水平更高。第二句「天光雲影共徘徊」,不就是在讚美這本書太有吸引力的嗎?一本好書,我們讀著,眼睛動著,那徘徊的感覺不是被天光雲影般的美吸引的嗎?第三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清」有多種解釋,一是水清,二是書的內容寫得清清楚楚,讓人明明白白。 這一問,是對書的讚美與高度評價。這本書怎麼寫得這麼好的呢?為什麼會寫得這麼好呀?寫得太好了,怎麼我一看,大腦就變得清楚明白了,人也變得清爽了?第四句,「為有源頭活水來。」難道你還不明白?為什麼寫得這麼好,那是因為大量看書,不斷地看書,才會寫得這麼好的。那源頭在哪裡?大家想一想。不就在圖書館裡嗎?不就在一本又一本的書中嗎?這麼一說,大家明白了吧,什麼是大家?寫觀書有感,題目有書,詩中卻看不到「書」字,這就是大家之作。而細細品來,句句都在寫書,把觀書之感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首詩的感在哪裡?一是多讀書,多讀書就是有源頭活水;二是告訴我們只有多讀書,寫出來的書(半畝方塘似的)才能讓人「清」,才能如「鑑」。這首詩,其實重點談的如何寫出一本好書。第一句「昨夜江邊春水生」,其實就是寫「昨天看到一本春水一般的好書。」第二句「艨艟巨艦一毛輕」,「「艨艟巨艦」一定是讀書人、文化人與能工巧匠們共同創作的作品。這麼巨大的船與艦,能直接在大江大河裡建嗎?必須在陸地上建造,一切建好,才將其送入大江大河大海中。建造好了,怎麼弄到大江大河大海中,並使用起來?看第三句「向來枉費推移力」知道原來的方法不管用了,「推移之力」不行了,是「枉費」。從「向來」一詞,看出了,原來讀過的書解決不了這一難題。也就是說因為船艦太巨大了,傳統的方法是不行的。怎麼辦呢?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天大的難題?答案就在第一句裡,那就是「春水」,也就是繼續讀「書」尋求辦法,只要讀了「春水」一定會來。難題解決了,有什麼效果?看第四句詩「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就用書解決難題之後的舒服、暢快。這一首詩的感是——大量讀書,能夠解決很多難題,即使難題巨大,照樣可以解決。而解決難題之後的快樂,當然也是非常美的。也就是說,這首詩,其實重點說了讀書的力量——解決大難題。

相關焦點

  • 觀書有感朱熹其一賞析 觀書有感的譯文
    《觀書有感》這首詩是非常有名的,這首詩一共有兩首,其一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是宋代詩人朱熹所作,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來了解這首詩的含義吧。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 觀書有感其二原文拼音版 觀書有感二朱熹注音版
    提起朱熹,大家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尤其是他所作的《觀書有感》,更是使我們受益匪淺。今天小編整理了《觀書有感·其二》的拼音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書有感·其二》  宋·朱熹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méng
  • 觀書有感其一原文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我們上學的時候就知道讀書不要死讀書和讀死書,這樣是學不到新的知識的。學習也是要講究方法的,朱熹的《觀書有感》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讀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賞析
    《觀書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談觀書感悟的理趣詩。宋詩受禪偈影響,說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說好,又有文學趣味的不多。朱熹這兩首《觀書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朱熹這個人,無論是非對錯,都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大。有一個對聯,上聯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於孔子。
  •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詩,是讀書的方法論。
    大家都讀過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熹關於讀書的方法論,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其實《觀書有感》有兩首詩,這是第一首,還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 朱熹《觀書有感》詩詞中的源頭是一語雙關
    是宋代大聖人大賢士朱熹寫的《觀書有感》。朱熹的這首詩,最初叫《題方塘詩》,後來改為《觀書有感》。他是借方塘水有源頭所以不絕流動來比喻讀書使人可以汲取接受新的知識(現代解釋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
  • 「源頭與活水」:讀朱熹的《觀書有感》,讓你明白的某些道理
    觀書有感作者/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以前讀朱熹的《詩集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觀書有感》這首詩,因為每次讀時候總會把詩的最後兩句寫錯,常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成」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 觀書有感全文翻譯 觀書有感的全文翻譯
    《觀書有感》的譯文: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就像一面鏡子般打開,水面上浮動著天光、雲影。如果要問池水為什麼像這樣清澈?這是因為源頭有活水源源不斷地輸送而來。昨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大船就好像羽毛一樣輕盈。以往白白浪費力氣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它卻能在水中央自在地漂流。
  •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許,這樣。7.源頭活水:這裡應比喻不斷更新的事物,其內涵極其豐富。三、賞析這首詩。首先,逐句講講這首詩的意思。1.第一句是「半畝方塘一鑑開」。這句中,「半畝方塘」是實景,而「鑑」則是作者的幻覺。如果從修辭角度講,就是比喻。
  • 朱熹《觀書有感》知識點匯總
    觀書有感宋代/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內容和思想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縱觀全詩,作者通過對「方塘」的生動描寫和對「源頭活水」的精彩議論,從「觀書」中悟出哲理,寓哲理於景物風光之中,生動活潑,使人讀來興致勃勃。創作背景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
  • 觀書有感其二的詩意是什麼 觀書有感其二的詩意
    《觀書有感·其二》的詩意:昨天晚上江邊的春水上漲,大船像一片羽毛般輕盈。原先花費了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這艘船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觀書有感·其二》的原文  宋代: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
  • 觀書有感其二古詩讀音 帶拼音的觀書有感古詩其二
    《觀書有感》是朱熹的代表作只有,分為一、二兩首,今天小編要說的便是第二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書有感·其二》的注音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觀書有感·其二》  宋·朱熹  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méng
  • 觀書有感其二的道理 觀書有感其二的道理是什麼
    《觀書有感·其二》的道理:全詩強調藝術靈感的重要性,當靈感勃發的時候,藝術創作就可以自然流暢地進行。這首詩也有另一種理解,即如果基本功夫到家,就能熟能生巧,駕馭自如地進行藝術創作。
  • 譯典 | 朱熹《觀書有感》(其二)
    >譯 典2020.9.8 第241期觀書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等。
  • 古詩文推薦|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
    今天限行1和6 明天限行2和7 活水亭觀書有感 【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 古詩詞賞析:朱熹《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明亮通透的大千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如果想要保持原本的潔淨與清澈,就需要源源不斷地吸納新的事物。
  •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未來講堂|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誦讀:許戈輝 2020-10-20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書有感其一譯文 觀書有感其一意思
    《觀書有感》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卻將讀書的道理寫得簡單明了。這首詩是大家讀書時必學的古詩,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沒有印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這首詩的譯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地點考索及藝術價值(一)
    其在理學思想與教育實踐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樹,而在文學領域,朱熹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熹在潛心於理學著述與書院講道的同時,辛勤創作了大量堪稱珍品的詩歌與散文。其中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春日》是其最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好評和傳誦。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之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115 C23 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部編小學語文5上
    特約:imEmily 撰稿 - ibabylips這周是詩詞鑑賞筆記第21篇,(宋)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如許:如此,這樣。為:因為。詩的前兩句: 描寫美麗風景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