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笙南京改唱「京韻大鼓」成一代宗師

2020-12-18 搜狐網
 年輕時進行表演的駱玉笙。


  在經典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片頭片尾中,人們都會被那雄渾有力、清潤抑揚的京韻大鼓的歌聲深深吸引,愛國激情陡然而生。有人說,單是為了欣賞這京韻大鼓的唱段,也要看看《四世同堂》。

  演唱者就是與《四世同堂》 原作者老舍先生友誼深厚的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駱玉笙。

  1926年在南京清唱「二黃」

  那麼,駱玉笙的這一招「京韻大鼓」是何時何地開學的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駱玉笙生於1914年,4歲就在上海大世界清唱「二黃」,5歲又到漢口的民眾樂園學藝。9歲開始學唱京劇,因為她從小就是寬嗓子,學的是老生和老旦戲。三四年的時間,她就學了五六十齣京戲。

  90年前的1926年,12歲的駱玉笙來到了古城南京,在夫子廟的奇芳閣、六朝居、魁光閣等茶樓酒館清唱「二黃」。

  當時的夫子廟,和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城隍廟、天津的三不管號稱「天(津)南(京)海(上海)北(京)四大娛樂場所」。夫子廟的街頭酒樓茶社林立,秦淮河兩岸歌場鱗次櫛比。還有平民市場,市場內有賣藝雜耍的江湖藝人,有大變活人的中西魔術,有教授京胡的,有露天說相聲的、抖空竹的,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夫子廟的茶樓,南京人把它叫「戲茶廳」或「清唱社」,在這裡可以一邊聽戲,一邊品茗、嗑瓜子或吃小吃。這種茶廳從早晨開始是早茶時間,喝完了茶,生意人不挪窩接著談生意經,還有親朋好友相聚的,解決糾紛的,或聊天的。

  到了中午,茶廳就變成了飯館,有雞絲麵、小籠包、蒸餃、燒餅、乾絲等各種精細鹹甜可口的小點心供應,花錢不多,吃得順口。下午一點半,茶廳就變成了書場或者戲場,原來的茶客也有不動的,也有單為聽唱而來的。

  茶廳很小,只有兩三百個座位,多以清唱為主,演唱者都是清一色女子。舞臺更小,沒有幕布,人們管這叫「明場」。演唱者都一字排開坐在舞臺兩側,用屏風一擋就是後臺了。上場的演唱者幾步就走到臺中央。這時臺下的觀眾一邊欣賞一邊喝茶、嗑瓜子、聊天。唱歸唱,聽歸聽,茶房可就忙了,在場內穿梭著來回送水,都是兩三角錢的蓋碗茶,碗下邊有託,茶客要是交了錢,就把託撤了。

  當年和駱玉笙在南京清唱的姐妹,出了不少蜚聲南北的藝壇名角,如上海的王玉蓉,她的妹妹王玉琴,後來從影的王熙春、張翠紅、張翠鳳,以及在天津一直清唱「二黃」的李想蓉,京劇名家周菊娥等。

  1931年在南京改唱「大鼓」

  1931年,駱玉笙改唱京韻大鼓,由戲茶廳「轉唱」鼓書場。當時南京著名的鼓書場有鳴鳳、飛龍閣和青龍閣等。當年,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白雲鵬先後在魁光閣等處演唱《太虛幻境》、《寶玉探晴雯》、《黛玉焚稿》、《寶釵撲蝶》等出自《紅樓夢》的段子,深受南京人的喜愛。

  一次,老舍先生來南京,在夫子廟聽了白氏的大鼓後,點讚曰: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滑稽大鼓「山藥蛋」(即富少舫)則擅長說唱《三國》與《西廂》。演唱時,滑稽有趣,眉飛色舞,鼓箭、檀板隨他的功架而起落,引人入勝,妙趣橫生。

  只要是曲藝名家來到南京,駱玉笙都要去聽、去看。當時有一位梨花大鼓藝人董蓮芝,她演唱的《劍閣聞鈴》悽涼哀怨,把唐明皇思念楊貴妃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因為京韻大鼓裡沒有這個曲目,董蓮芝就把唱詞傳授給了駱玉笙。

  從1931年在南京改唱京韻大鼓後,駱玉笙一唱就是60多年,她唱遍了祖國的東西南北中,成為京韻大鼓的一代宗師。

  來南京唱《重整山河待後生》

  駱玉笙成為一代宗師後,仍保持著謙虛的態度。1985年,當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在全國播出後,駱玉笙演唱的主題歌《重整山河待後生》轟動一時,字幕上寫的依然是駱玉笙的藝名「小彩舞」。

  一位南京的老觀眾寫了一封信給駱玉笙。信裡說:他當年聽過駱玉笙在南京演唱的京韻大鼓,認為唱得很好,同時也指出了駱玉笙在主題歌裡唱錯了兩個字,是不應該的。這使駱玉笙十分感動,她當即作了修改。

  上世紀90年代,駱玉笙為參加第一屆中國曲藝節來到南京,重新唱起了《重整山河待後生》,並見到了那位給她寫信的81歲的老先生。在高興之餘,老先生贈駱玉笙五律一首。「醜(1985)末寅(1986)初曲,新腔天下聞。重遊金陵地,駱老更精神。白髮歌聲美,紅心報黨恩。隨君同協力,藝苑育新人。首屆曲藝節為玉笙老人祝福,時年八十一,朱壽亭書於木皮軒。」

  至此,駱玉笙何時何地開始改唱「京韻大鼓」一事始為眾人所知。

  嚴中(南京文史專家)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0401/n443076439.shtml report 2707  年輕時進行表演的駱玉笙。在經典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片頭片尾中,人們都會被那雄渾有力、清潤抑揚的京韻大鼓的歌聲深深吸引,愛國激情陡然而生。有人說,

");}

相關焦點

  • 1931年,駱玉笙17歲,由唱皮黃改唱京韻大鼓
    1931年,駱玉笙17歲,由唱皮黃改唱京韻大鼓。從這時起改用小彩舞為藝名(武字改舞)。這一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南京的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以及各中等學校的學生紛紛集會,上街遊行示威,並通電全國,要求蔣介石出兵抗日。南京城裡沸沸揚揚,街頭巷尾群情激憤。
  • 京韻大鼓的前世今生
    清末民初,京韻大鼓由流傳於河北的滄州、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發展、演變而成,流行於北京、天津等地。木板大鼓是源於河北農村的一種說唱形式,因以鼓、板作為伴奏樂器而得名。木板大鼓最初的創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職業的農民藝人,以說唱長篇書目為主,兼說唱短篇唱段,內容大多為歷史故事,例如《三國演義》《響馬傳》《楊家將》等。
  • 劉寶全、白雲鵬、駱玉笙……回顧京韻大鼓名家名段
    我童年時代最喜歡聽劉寶全演唱京韻大鼓《大西廂》。當時家裡有一架留聲機,是老式的搖把上弦,膠版唱片,七十八轉的,同時有一套鼓界大王劉寶全唱的全本《大西廂》唱片,講的是紅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生動的故事情節,動聽的旋律,劉寶全脆亮的嗓音,深深地吸引著我。
  •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一、 京韻大鼓的產生京韻大鼓顧名思義,是指北京韻調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樣都不是原產於北京的曲藝,而是來自於河北,具體就是河北滄州和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不過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雖然在北京進化成了京韻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還存在。
  • 漫談京韻大鼓:博採眾長,傳唱百年,京韻京腔,情韻流芳
    這首駱玉笙先生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後生》,是1985年版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曲。當年,隨著電視劇《四世同堂》的熱播,這首京韻大鼓版的主題曲也紅遍大江南北。很多人先是被駱玉笙先生鏗鏘有力、悽涼悲壯的聲音吸引,從而進一步了解京韻大鼓的魅力。
  • 京韻大鼓--劉寶全劉派
    包括駱玉笙用的黑色的那面鼓,也是有淵源的。京韻大鼓 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先生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京韻大鼓流行於北京、天津、華北、東北等地。1946年,定名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演唱者自擊鼓、板,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跺板、住板等。
  • 匠心天津丨聽一段駱派京韻大鼓,感受傳統曲藝的優雅音韻
    京韻大鼓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豐富了其演奏旋律,使京韻大鼓一直流傳至今。而在這之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駱派京韻大鼓,並成為全國第二批,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京韻大鼓什麼是京韻大鼓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
  • 他摯愛的京韻大鼓,你要知道這些~
    我們知道,小辮兒的姐姐就是唱大鼓的,小辮兒自己也非常熱愛大鼓,那關於大鼓,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呢?木板大鼓傳入北京後,在三弦的基礎上增加了四胡和琵琶伴奏,改以北京語音演唱,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大醴採用「清音子弟書」的曲本,形成了韻味獨特的京韻大鼓。
  • 他摯愛的京韻大鼓,你應該知道這些……
    我們知道,小辮兒的姐姐就是唱大鼓的,小辮兒自己也非常熱愛大鼓,那關於大鼓,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呢?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是北方地區重要的曲藝鼓書形式,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京韻大鼓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
  • 駱派京韻大鼓名家馮欣蕊做客天津電視臺《最美文化人》
    自小在京韻大鼓泰鬥駱玉笙身邊受教的她,作為駱派京韻大鼓的傳承者,用京韻鼓詞生動再現了《醜末寅初》的世間光景,用執著的追求與成績,曲藝界後生的堅定鏗鏘。她,就是駱派京韻大鼓青年名家馮欣蕊,3月30日做客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最美文化人》。在天津曲藝舞臺上頗具影響力的馮欣蕊,現為天津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
  • 京韻大鼓為何宗駱派的最多:如聞如泣如訴之聲,聲聲動人心魄
    京韻大鼓是中國北方曲藝的一個重要曲種,自它誕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它發展的過程中,依據演員不同的藝術特點、風格,曾先後出現過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張(小軒)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等。
  • 小玉笙和孟小冬同臺演出後,養父特意為她聘請了教唱京劇的老師
    駱玉笙的文化就是通過看戲詞學會的,這一年她9歲。師傅一邊教唱一邊說戲,說感情,說動作,告訴她哪兒應該唱快一點,哪兒應該唱慢一點,哪句重唱、哪句輕唱,一 一指點,只要胡琴一響,老師稍加指點,小玉笙就會唱得很好。
  • 曾是中國最強曲藝團體,駱玉笙馬三立掛頭牌,留下大量傳世經典
    相聲《買猴》《十點鐘開始》《開會迷》《批三國》《聊天》《糾紛》;快板書《劫刑車》《三打白骨精》;京韻大鼓《劍閣聞鈴》《醜末寅初》等經典作品也都誕生於此。北京是曲藝發源之地,天津是曲藝發祥之地。常家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建立廣播曲藝團成立於1953年2月,各地藝人積極參加,包括相聲、快板書、山東快書、牌子曲、京韻大鼓
  • 國學常識·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京韻大鼓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各種不同的風格流派,其中最初形成的是劉、白、張三大派系。
  • 京味文化瑰寶,北京人舌尖上的幽默,淺談相聲和京韻大鼓
    ,熟悉京韻大鼓,而且這都是從《重整河山待後生》開始的,其實這原本是電視劇《四世同堂》裡的主題曲,而演唱這首曲子的正是京韻大鼓著名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老先生,老爺子渾厚滄桑的唱腔,無疑為這齣伯充滿國恨家仇的電視劇《四世同堂》平添了幾分蒼涼與憤慨之情
  • 鼓板悠揚「京韻」永存
    捧讀《駱玉笙傳奇》一書,思緒久久難以平靜。駱玉笙這位享譽海內外的京韻大鼓藝術大師,不僅是中國文藝界的驕傲,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的自豪。她所演繹的《劍閣聞鈴》、《醜末寅初》、《和氏璧》、《俞伯牙摔琴》、《擊鼓罵曹》和《重整河山待後生》等人們耳熟能詳、經典的「駱派」京韻大鼓代表曲目,一直是也將永遠是我們享用不盡的傳世瑰寶和精神戀歌。時下,許多思念和熱愛大師的人們也常會問,她一生的思想、經歷和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也像她的藝術成就一樣,如驚濤拍岸般波瀾壯闊、使人擊節、令人吟誦呢?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
  • 白派京韻大鼓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他最近在白慧謙老師指導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燈》。「這個曲目我已經學了前兩個唱段,講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求壽的故事。《七星燈》有少白派的特色,音樂優美,伴奏要掌握京韻大鼓的基本伴奏與隨腔伴奏,所以在具體操作中節奏速度不好掌握。」蘇帥文說道。他表示,正因為京韻大鼓少白派這門技藝不太好掌握,所以早在四年前就跟著白慧謙苦練基本功。
  • 一曲京韻化悲歌,駱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吶喊
    《重整河山待後生》是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曲,由駱玉笙先生演唱,其旋律以京韻大鼓的音調素材構成。用最具老北京韻味的曲調,表達出純正而濃烈的愛國情緒,非常契合原作的精髓。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老人曾說:「駱玉笙的演唱為《四世同堂》增了光。」這首歌曲,將流行音樂與京韻大鼓的精髓完美結合,經過駱玉笙先生的獨特處理,獲得了各個年齡段朋友的喜愛,也使得京韻大鼓這種藝術形式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甚至被年輕人所重視。
  • 董湘昆,京東大鼓一代宗師,為什麼沒有進專業曲藝團
    這段京東大鼓《送女上大學》,是京東大鼓一代宗師董湘昆的代表作之一,由董湘昆、寇庚儒創作,前後改了十三遍才最終定稿,曾經各地傳唱風靡一時當時,內掌柜愛聽『話匣子』裡放的大鼓書,董慶永喜歡聽卻不敢開口唱,因為他的身份是學徒,主要工作是打雜、看孩子、幹家務,稍不小心就會挨打挨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