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進行表演的駱玉笙。 |
在經典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片頭片尾中,人們都會被那雄渾有力、清潤抑揚的京韻大鼓的歌聲深深吸引,愛國激情陡然而生。有人說,單是為了欣賞這京韻大鼓的唱段,也要看看《四世同堂》。
演唱者就是與《四世同堂》 原作者老舍先生友誼深厚的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駱玉笙。
1926年在南京清唱「二黃」
那麼,駱玉笙的這一招「京韻大鼓」是何時何地開學的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駱玉笙生於1914年,4歲就在上海大世界清唱「二黃」,5歲又到漢口的民眾樂園學藝。9歲開始學唱京劇,因為她從小就是寬嗓子,學的是老生和老旦戲。三四年的時間,她就學了五六十齣京戲。
90年前的1926年,12歲的駱玉笙來到了古城南京,在夫子廟的奇芳閣、六朝居、魁光閣等茶樓酒館清唱「二黃」。
當時的夫子廟,和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城隍廟、天津的三不管號稱「天(津)南(京)海(上海)北(京)四大娛樂場所」。夫子廟的街頭酒樓茶社林立,秦淮河兩岸歌場鱗次櫛比。還有平民市場,市場內有賣藝雜耍的江湖藝人,有大變活人的中西魔術,有教授京胡的,有露天說相聲的、抖空竹的,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夫子廟的茶樓,南京人把它叫「戲茶廳」或「清唱社」,在這裡可以一邊聽戲,一邊品茗、嗑瓜子或吃小吃。這種茶廳從早晨開始是早茶時間,喝完了茶,生意人不挪窩接著談生意經,還有親朋好友相聚的,解決糾紛的,或聊天的。
到了中午,茶廳就變成了飯館,有雞絲麵、小籠包、蒸餃、燒餅、乾絲等各種精細鹹甜可口的小點心供應,花錢不多,吃得順口。下午一點半,茶廳就變成了書場或者戲場,原來的茶客也有不動的,也有單為聽唱而來的。
茶廳很小,只有兩三百個座位,多以清唱為主,演唱者都是清一色女子。舞臺更小,沒有幕布,人們管這叫「明場」。演唱者都一字排開坐在舞臺兩側,用屏風一擋就是後臺了。上場的演唱者幾步就走到臺中央。這時臺下的觀眾一邊欣賞一邊喝茶、嗑瓜子、聊天。唱歸唱,聽歸聽,茶房可就忙了,在場內穿梭著來回送水,都是兩三角錢的蓋碗茶,碗下邊有託,茶客要是交了錢,就把託撤了。
當年和駱玉笙在南京清唱的姐妹,出了不少蜚聲南北的藝壇名角,如上海的王玉蓉,她的妹妹王玉琴,後來從影的王熙春、張翠紅、張翠鳳,以及在天津一直清唱「二黃」的李想蓉,京劇名家周菊娥等。
1931年在南京改唱「大鼓」
1931年,駱玉笙改唱京韻大鼓,由戲茶廳「轉唱」鼓書場。當時南京著名的鼓書場有鳴鳳、飛龍閣和青龍閣等。當年,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白雲鵬先後在魁光閣等處演唱《太虛幻境》、《寶玉探晴雯》、《黛玉焚稿》、《寶釵撲蝶》等出自《紅樓夢》的段子,深受南京人的喜愛。
一次,老舍先生來南京,在夫子廟聽了白氏的大鼓後,點讚曰: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滑稽大鼓「山藥蛋」(即富少舫)則擅長說唱《三國》與《西廂》。演唱時,滑稽有趣,眉飛色舞,鼓箭、檀板隨他的功架而起落,引人入勝,妙趣橫生。
只要是曲藝名家來到南京,駱玉笙都要去聽、去看。當時有一位梨花大鼓藝人董蓮芝,她演唱的《劍閣聞鈴》悽涼哀怨,把唐明皇思念楊貴妃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因為京韻大鼓裡沒有這個曲目,董蓮芝就把唱詞傳授給了駱玉笙。
從1931年在南京改唱京韻大鼓後,駱玉笙一唱就是60多年,她唱遍了祖國的東西南北中,成為京韻大鼓的一代宗師。
來南京唱《重整山河待後生》
駱玉笙成為一代宗師後,仍保持著謙虛的態度。1985年,當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在全國播出後,駱玉笙演唱的主題歌《重整山河待後生》轟動一時,字幕上寫的依然是駱玉笙的藝名「小彩舞」。
一位南京的老觀眾寫了一封信給駱玉笙。信裡說:他當年聽過駱玉笙在南京演唱的京韻大鼓,認為唱得很好,同時也指出了駱玉笙在主題歌裡唱錯了兩個字,是不應該的。這使駱玉笙十分感動,她當即作了修改。
上世紀90年代,駱玉笙為參加第一屆中國曲藝節來到南京,重新唱起了《重整山河待後生》,並見到了那位給她寫信的81歲的老先生。在高興之餘,老先生贈駱玉笙五律一首。「醜(1985)末寅(1986)初曲,新腔天下聞。重遊金陵地,駱老更精神。白髮歌聲美,紅心報黨恩。隨君同協力,藝苑育新人。首屆曲藝節為玉笙老人祝福,時年八十一,朱壽亭書於木皮軒。」
至此,駱玉笙何時何地開始改唱「京韻大鼓」一事始為眾人所知。
嚴中(南京文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