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人的幽默就不得不提相聲,相聲這種北京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表演形式背後其實有很多有趣的事兒,比方說相聲二字兒到底該怎麼寫,相聲頭一個是相,相其實就是相貌,按相聲圈兒行話說就是臉上得有買賣,變化要大,肌肉要鬆弛,有了相兒了,聲音才能跟著出來,所以相聲是以相帶聲
雖然現如今象聲二字兒變成了相聲二字了,但是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來說最早的象聲二字的內涵並沒有消失,而是融進了表演當中,現在所說的相聲一般都認為產生在清朝鹹豐年間道光年間,然而還有一種說法,相聲出現的時間比這要早很多,大約是在西漢時期
相聲表演分逗哏和捧哏一般在一段相聲結束的時候捧哏的總愛說一句:別挨罵啦,這句話其實是從大名鼎鼎的東方朔說起的,東方朔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西漢時候的人,相傳東方朔這個人的性格用咱北京話來說就是貧,經常在皇帝跟前談笑取樂,而每次皇帝聽完之後總愛說一句,別挨罵啦,這就是捧哏結束語的由來
無論是作為捧哏演員還是逗哏演員他們帶給觀眾的都是一種氣場,而這種氣場正是來源於演員的表情動作,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相聲畢竟不是小品,話劇,僅僅依靠表情動作是不能勝任相聲的這種表演形式的
畢竟相聲是靠說出來的,看似簡單的表演形式卻能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現如今有一詞兒叫『笑點低』說白了就是說這人能把冷笑話聽出爆笑的效果來,作為相聲演員,觀眾的笑點有高有低,該怎麼掌握也都很有講究,捧逗之間的默契都是多年積攢下來的,其實這些技巧就是咱們常聽到的兩個相聲裡的專業名詞,包袱和哏
哏其實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東西,而包袱說白了就是鋪平墊穩,就是一種鋪墊,而哏就是笑點,一層一層地把包袱打開,露出裡面最搞笑的核心
不僅如此要想逗大伙兒笑還需要很多別的技巧,在十幾分鐘內要把人物,事件,緩衝和矛盾以及地點都要表達出來,所以需要一個第三者,從某種層面來說相聲演員其實也是一個說書人
捧哏跟逗哏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部動畫片《貓和老鼠》一對兒相聲演員就相當於湯姆和傑瑞,倆人在鬥法,按道理說貓應該拿耗子,因為它耍不過貓,但在相聲裡耗子恰恰把貓給涮了,正是有了這種看似對立,看似較勁的關係才使得相聲裡的包袱更顯得可笑,同時這也就達到了逗人發笑的目的了
相聲看似簡單是因為表演不需要太多道具,但也是最難的,因為演員要通過各種技巧把觀眾逗笑,這並不是簡單的譁眾取寵,而是語言的魅力!
說完了相聲再來說說京韻大鼓
現如今可能只有老北京人知道京韻大鼓,熟悉京韻大鼓,而且這都是從《重整河山待後生》開始的,其實這原本是電視劇《四世同堂》裡的主題曲,而演唱這首曲子的正是京韻大鼓著名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老先生,老爺子渾厚滄桑的唱腔,無疑為這齣伯充滿國恨家仇的電視劇《四世同堂》平添了幾分蒼涼與憤慨之情
說起北漂這個詞兒大伙兒想到的都是在北京工作的人,其實對於京韻大鼓來說雖然它名字中含有北京的京字,但它最初的身份卻是地地道道的北漂,聽過京韻大鼓的北京人都知道,京韻大鼓不但在旋律上,就連在唱腔上都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韻!
之所以說它是北漂出身是因為它來源於河間府,說起河間府大伙兒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驢肉,但是這兒除了盛產驢肉之外,還在咱北京的文化產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實京韻大鼓的前身有過好幾個名字,最早叫木板大鼓後來又叫京音大鼓
然而這種大鼓真正來到北京並且紮根下來還要得力於一個人,他就是京韻大鼓的創始人劉寶全,過去老人不都說嗎,一代鼓王劉寶全把它引進了京津兩地,後來定名為京韻大鼓,因為後來改掉了一些河間的口音,以普通話為基本語音,所以定名為京韻大鼓
其實從河間到北京看似只有兩百多公裡的路程,但是從木板大鼓到京韻大鼓卻是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其實不論是京韻大鼓還是其它鼓曲最早都是以說長篇故事為主,說白了就像電視劇一樣,一集接著一集,而後慢慢加入了各種伴奏,使得長篇故事有了伴奏旋律,就跟MV一樣
京韻大鼓的唱腔主要就是旋律性相當強,觀眾聽起來感覺會很悅耳,因為京韻大鼓其實是曲藝的形式以說書為主,它是說唱藝術的總和,現如今想看京韻大鼓還真不容易,因為演出不多,專業的演員更是少之又少
原因也很簡單,要想唱好京韻大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但無論如何,京韻大鼓和相聲一樣都是京味文化的瑰寶,本文由北京城oid原創,抄襲必究,歡迎關注北京城oisschool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