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化瑰寶,北京人舌尖上的幽默,淺談相聲和京韻大鼓

2020-11-20 北京城old

說起北京人的幽默就不得不提相聲,相聲這種北京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表演形式背後其實有很多有趣的事兒,比方說相聲二字兒到底該怎麼寫,相聲頭一個是相,相其實就是相貌,按相聲圈兒行話說就是臉上得有買賣,變化要大,肌肉要鬆弛,有了相兒了,聲音才能跟著出來,所以相聲是以相帶聲

雖然現如今象聲二字兒變成了相聲二字了,但是對於一個相聲演員來說最早的象聲二字的內涵並沒有消失,而是融進了表演當中,現在所說的相聲一般都認為產生在清朝鹹豐年間道光年間,然而還有一種說法,相聲出現的時間比這要早很多,大約是在西漢時期

相聲表演分逗哏和捧哏一般在一段相聲結束的時候捧哏的總愛說一句:別挨罵啦,這句話其實是從大名鼎鼎的東方朔說起的,東方朔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西漢時候的人,相傳東方朔這個人的性格用咱北京話來說就是貧,經常在皇帝跟前談笑取樂,而每次皇帝聽完之後總愛說一句,別挨罵啦,這就是捧哏結束語的由來

無論是作為捧哏演員還是逗哏演員他們帶給觀眾的都是一種氣場,而這種氣場正是來源於演員的表情動作,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相聲畢竟不是小品,話劇,僅僅依靠表情動作是不能勝任相聲的這種表演形式的

畢竟相聲是靠說出來的,看似簡單的表演形式卻能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現如今有一詞兒叫『笑點低』說白了就是說這人能把冷笑話聽出爆笑的效果來,作為相聲演員,觀眾的笑點有高有低,該怎麼掌握也都很有講究,捧逗之間的默契都是多年積攢下來的,其實這些技巧就是咱們常聽到的兩個相聲裡的專業名詞,包袱和哏

哏其實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東西,而包袱說白了就是鋪平墊穩,就是一種鋪墊,而哏就是笑點,一層一層地把包袱打開,露出裡面最搞笑的核心

不僅如此要想逗大伙兒笑還需要很多別的技巧,在十幾分鐘內要把人物,事件,緩衝和矛盾以及地點都要表達出來,所以需要一個第三者,從某種層面來說相聲演員其實也是一個說書人

捧哏跟逗哏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部動畫片《貓和老鼠》一對兒相聲演員就相當於湯姆和傑瑞,倆人在鬥法,按道理說貓應該拿耗子,因為它耍不過貓,但在相聲裡耗子恰恰把貓給涮了,正是有了這種看似對立,看似較勁的關係才使得相聲裡的包袱更顯得可笑,同時這也就達到了逗人發笑的目的了

相聲看似簡單是因為表演不需要太多道具,但也是最難的,因為演員要通過各種技巧把觀眾逗笑,這並不是簡單的譁眾取寵,而是語言的魅力!

說完了相聲再來說說京韻大鼓


現如今可能只有老北京人知道京韻大鼓,熟悉京韻大鼓,而且這都是從《重整河山待後生》開始的,其實這原本是電視劇《四世同堂》裡的主題曲,而演唱這首曲子的正是京韻大鼓著名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老先生,老爺子渾厚滄桑的唱腔,無疑為這齣伯充滿國恨家仇的電視劇《四世同堂》平添了幾分蒼涼與憤慨之情

說起北漂這個詞兒大伙兒想到的都是在北京工作的人,其實對於京韻大鼓來說雖然它名字中含有北京的京字,但它最初的身份卻是地地道道的北漂,聽過京韻大鼓的北京人都知道,京韻大鼓不但在旋律上,就連在唱腔上都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韻!


之所以說它是北漂出身是因為它來源於河間府,說起河間府大伙兒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驢肉,但是這兒除了盛產驢肉之外,還在咱北京的文化產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實京韻大鼓的前身有過好幾個名字,最早叫木板大鼓後來又叫京音大鼓


然而這種大鼓真正來到北京並且紮根下來還要得力於一個人,他就是京韻大鼓的創始人劉寶全,過去老人不都說嗎,一代鼓王劉寶全把它引進了京津兩地,後來定名為京韻大鼓,因為後來改掉了一些河間的口音,以普通話為基本語音,所以定名為京韻大鼓


其實從河間到北京看似只有兩百多公裡的路程,但是從木板大鼓到京韻大鼓卻是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其實不論是京韻大鼓還是其它鼓曲最早都是以說長篇故事為主,說白了就像電視劇一樣,一集接著一集,而後慢慢加入了各種伴奏,使得長篇故事有了伴奏旋律,就跟MV一樣


京韻大鼓的唱腔主要就是旋律性相當強,觀眾聽起來感覺會很悅耳,因為京韻大鼓其實是曲藝的形式以說書為主,它是說唱藝術的總和,現如今想看京韻大鼓還真不容易,因為演出不多,專業的演員更是少之又少

原因也很簡單,要想唱好京韻大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但無論如何,京韻大鼓和相聲一樣都是京味文化的瑰寶,本文由北京城oid原創,抄襲必究,歡迎關注北京城oisschool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一、 京韻大鼓的產生京韻大鼓顧名思義,是指北京韻調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樣都不是原產於北京的曲藝,而是來自於河北,具體就是河北滄州和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不過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雖然在北京進化成了京韻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還存在。
  • 漫談京韻大鼓:博採眾長,傳唱百年,京韻京腔,情韻流芳
    「生書熟藝,聽不膩的曲藝」,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人們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京韻大鼓,並且喜歡上京韻大鼓。京韻大鼓於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於包括京、津在內的華北以及東北一帶。由胡十、宋五、劉寶全等老前輩對木板大鼓進行改革:他們在三弦的基礎上,加入四胡和琵琶等樂器伴奏,既豐富音韻又細化了旋律;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方言,便於觀眾理解;同時吸收和借鑑了京劇的部分發音和唱腔,創製新腔。在鼓詞方面,在原來長篇子弟書曲本基礎上進行「摘唱」,逐漸演變成更吸引觀眾的短篇曲目。
  • 從《于謙動物園》的京味文化,看于謙的另類北京風情
    于謙雖然祖籍在西安,但是生於北京長於北京,所以他著的《于謙動物園》這本書中透著濃濃的京味文化。于謙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他愛動物的嗜好在書中用「京片子」表現出來,讓人感覺是在聽一段京味相聲,愜意舒適。他恣意灑脫的風格也融入其中,娛人耳目的同時,傳承了京味文化,體現了作者豁達的人生觀及對生活的熱愛。
  • 京韻大鼓的前世今生
    京韻大鼓,一種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藝,在全國曲藝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京韻大鼓的前身「木板大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年,京韻大鼓成為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京韻大鼓--劉寶全劉派
    京韻大鼓 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先生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京韻大鼓流行於北京、天津、華北、東北等地。1946年,定名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演唱者自擊鼓、板,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跺板、住板等。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
  • 白派京韻大鼓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京韻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那麼這一非遺項目現在發展現狀怎樣?在傳承過程中,有哪些特色和優勢需要保持?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少白派傳承人白慧謙、陳秀敏以及申遺傳承單位石景山區文化館。
  • 駱派京韻大鼓名家馮欣蕊做客天津電視臺《最美文化人》
    《最美文化人》文/曲藝君全國的曲藝觀眾對她一定都不陌生。自小在京韻大鼓泰鬥駱玉笙身邊受教的她,作為駱派京韻大鼓的傳承者,用京韻鼓詞生動再現了《醜末寅初》的世間光景,用執著的追求與成績,曲藝界後生的堅定鏗鏘。她,就是駱派京韻大鼓青年名家馮欣蕊,3月30日做客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最美文化人》。在天津曲藝舞臺上頗具影響力的馮欣蕊,現為天津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
  • 《全堂八角鼓》老舍茶館駐場演出收官,京韻大鼓、相聲等輪番上演
    在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全堂八角鼓》在老舍茶館的駐場演出落下帷幕,張蘊華、籍薇、馬小祥、應寧、李金鬥、王文林等為觀眾帶來這一輪的最後一場演出,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滑稽大鼓和傳統相聲輪番上演,上百名觀眾用熱烈的掌聲告別這次聚會。
  • 劉寶全、白雲鵬、駱玉笙……回顧京韻大鼓名家名段
    作者 何大齊 文並繪京韻大鼓本是在清朝末年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俗稱「怯大鼓」,後流入京城而逐漸發展成熟起來。這裡面貢獻最大的,就是被稱為「鼓界大王」的劉寶全先生。劉寶全是河北深縣人,自幼就喜歡唱戲,常向父親學唱「怯大鼓」,十五歲時在家鄉正式拜師,二十一歲時到北京獻藝。
  • 駱玉笙南京改唱「京韻大鼓」成一代宗師
    當時的夫子廟,和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城隍廟、天津的三不管號稱「天(津)南(京)海(上海)北(京)四大娛樂場所」。夫子廟的街頭酒樓茶社林立,秦淮河兩岸歌場鱗次櫛比。還有平民市場,市場內有賣藝雜耍的江湖藝人,有大變活人的中西魔術,有教授京胡的,有露天說相聲的、抖空竹的,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演奏技藝不好掌握 仍活躍的演奏者少 了解的觀眾不多成為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京韻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區至少有200多年歷史。民國時期,京韻大鼓有劉(劉寶全)、白(白雲鵬)、張(張小軒)三派。
  • 老舍茶館「京味文化之旅」臺灣行
    年初由老舍茶館組成的第七屆「京味文化之旅」 文化交流展演團,應臺灣中華中道學會邀請,赴寶島臺灣進行了為期十天的交流、演出活動。訪問團先後在去林縣虎尾鎮布袋戲主題館、臺中耕讀園、臺北縣坪林茶葉博物館、臺北縣淡水紅樓茶館、臺北紫藤廬茶藝館和鶯歌鎮公所進行了四場演出和兩場交流,共有3000人觀看演出。
  • 上海評彈「結緣」京韻大鼓 京滬民樂奏響「雙城協奏」
    信息 上海評彈「結緣」京韻大鼓 京滬民樂奏響「雙城協奏」 、北兩座城市的民間文化和音樂風格兩相交織,首度將京、滬韻味十足「雙城協奏」帶上了上海的舞臺。
  • 00後從零開始學習京韻大鼓
    8月19日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結業匯報演出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行,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臺上展現著他們參加培訓以來的學習成果。京韻大鼓發源於北京,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北方鼓曲藝術中具有較為突出的代表性。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順利結課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8月19日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結業匯報演出於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行。劇場裡燈火通明,曲聲悠揚,充滿著傳統文化的氛圍與朝氣。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臺上展現著他們參加培訓以來的學習成果。
  • 四合院、胡同、琺瑯彩 服貿會東城展區「京味兒十足」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化服務專題展上,東城展區以「集聚產業力量 創享文化生活」為主題,分為展覽體驗區、舞臺展示區、直播互動區三大模塊,吳裕泰、琺瑯廠、中國銀行等近30家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精彩亮相。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這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11月底,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京韻大鼓(少白派)赫然在列。那麼這一非遺項目現在發展現狀怎樣?在傳承過程中,有哪些特色和優勢需要保持?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
  • 現場聽相聲、唱大鼓、說非遺,服貿會東城展區主打「京味兒」
    9月5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化服務專題展東城展區上,京味兒文化和現代文化科技同場亮相。東城展區分為展覽體驗區、舞臺展示區、直播互動區三大模塊,近30家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亮相,觀眾可以體驗非遺技藝、現場觀看小品、玩VR遊戲、領文創禮物。展區現場每天都能聽相聲東城展區裡有「活」的老北京文化。
  • 劉健:詞作家閻肅與作曲家姚明—京味歌曲的開拓者
    從京歌的藝術特點上看,基本上呈現為三個特點:一是在音樂上要突出京味京調,這主要是從音樂風格的地域性進行考慮,北京作為北方民間音樂的重要的集散地,融匯了很多的戲曲、曲藝、民歌品種,其中最為代表性的有京劇、京韻大鼓、北京琴書、八角鼓以及京味小調等,這些也是京歌創作的主要素材,是形成京味風格的基礎。
  • 匠心天津丨聽一段駱派京韻大鼓,感受傳統曲藝的優雅音韻
    京韻大鼓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豐富了其演奏旋律,使京韻大鼓一直流傳至今。而在這之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駱派京韻大鼓,並成為全國第二批,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京韻大鼓什麼是京韻大鼓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