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
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
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
這首駱玉笙先生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後生》,是1985年版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曲。當年,隨著電視劇《四世同堂》的熱播,這首京韻大鼓版的主題曲也紅遍大江南北。很多人先是被駱玉笙先生鏗鏘有力、悽涼悲壯的聲音吸引,從而進一步了解京韻大鼓的魅力。
「生書熟藝,聽不膩的曲藝」,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人們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京韻大鼓,並且喜歡上京韻大鼓。
圖源網絡,侵刪
京韻大鼓是我國傳統說唱藝術的一種,它是對「木板大鼓」和「清音子弟書」兩者進行改革和合流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京韻大鼓於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於包括京、津在內的華北以及東北一帶。由胡十、宋五、劉寶全等老前輩對木板大鼓進行改革:他們在三弦的基礎上,加入四胡和琵琶等樂器伴奏,既豐富音韻又細化了旋律;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方言,便於觀眾理解;同時吸收和借鑑了京劇的部分發音和唱腔,創製新腔。在鼓詞方面,在原來長篇子弟書曲本基礎上進行「摘唱」,逐漸演變成更吸引觀眾的短篇曲目。經過他們的改革與創新,逐漸形成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
從創立形成到傳承發展,京韻大鼓已傳唱百年,在群芳競豔、百家爭鳴的京韻曲苑中,京韻大鼓是一支獨具風採的曲韻,傳唱至今。
圖源網絡,侵刪
「大鼓」起初是農民們在勞動閒暇時所演唱的鄉間小調,流傳於河北、山東一帶。表演時,會藉助竹板、木板、小鈸和大鼓等擊打節拍,同時也可以起到招攬觀眾的效果。
後來隨著地域和表演形式不同,逐漸衍生出各種形式的大鼓,其中有一種就是流行於河北地區的木板大鼓。京韻大鼓就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
19世紀末,木板大鼓傳入北京、天津兩地,起初主要在茶館、雜耍園子等場所進行演出。漸漸地,在表演過程中,演員發現木板大鼓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曲目比較長,難以引起觀眾興趣;唱詞比較粗糙,影響觀眾審美追求;演員的河北方音重,嚴重影響北京和天津的觀眾的觀賞效果;伴奏比較簡單,音樂性不強,演唱不夠細膩和傳神;步法、身法等不講究,很難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木板大鼓中的木板
木板大鼓的這些缺點,促使當時的藝人們不斷尋找解決辦法,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以改進木板大鼓。其中金德貴、宋玉昆(宋五)、胡金堂(胡十)、霍明亮、劉寶全等老前輩,對木板大鼓的改良影響深遠,成為京韻大鼓的奠基人。
京韻大鼓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叫過很多名稱:比如在北京曾稱「京調大鼓」、「小口大鼓」等,在天津曾稱「衛調大鼓」、「文武大鼓」等。直至1946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戲曲研究大家趙景深在《曲藝叢談》中說:倘若說,小曲是明代的一絕,大鼓怕是清代的一絕了吧。
而京韻大鼓則博採眾長,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鼓曲形式。
圖源網絡,侵刪
京韻大鼓經過改革和發展,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迎來鼎盛時期,形成了以劉寶全、白雲鵬和張小軒(張筱軒)為代表的劉派、白派和張派三大流派,後來在劉派的基礎上,白鳳鳴和駱玉笙,依據各自嗓音的特點,吸收借鑑旁派藝術精華,進行改革,分別創立了少白派和駱派。
劉派京韻大鼓的創始人是劉寶全先生,他被稱為「鼓界大王」。
劉寶全先生借鑑京劇、梆子腔、石韻書、碼頭調等多種戲曲的表演方式和唱腔,逐漸形成「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即是唱,唱即是說」的適合說唱藝術的新腔,自成一派。
並且他在表演過程中融入眼神、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一改京韻大鼓木訥拘謹的表演方式,滿足觀眾藝術欣賞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劉派代表曲目有:三國系列如《華容道》、《單刀會》等,此外還有《大西廂》、《百山圖》、《醜末寅初》等。
鼓界大王劉寶全先生
白派京韻大鼓的創始人是白雲鵬先生。
白雲鵬先生自知自身嗓音條件沒有劉寶全先生好,便根據自身條件,注重從同行藝人身上博採眾長,改善唱法和曲調。白派唱腔吐字清晰,韻味醇厚,樸素自然,委婉優柔,以情帶聲,形成「醇、清、淡、雅」的表演風格,將人物的內心感情非常細膩地表達出來,頗受觀眾喜愛。
白派代表作有:紅樓系列的《黛玉焚稿》、《哭黛玉》、《探晴雯》等以及民間故事《孟姜女》、《花木蘭》等。
白雲鵬先生
張派京韻大鼓的創始人是張小軒(張筱軒)先生,他可以稱得上是「衛調大鼓」最高峰人物。
張小軒的演唱風格是粗野中顯氣魄,高亢處見精神,嗓音厚重,聽起來粗獷豪壯,形成自己獨特的唱腔,自成一派。
張派代表作有:三國系列如《草船借箭》、《古城會》等以及《遊武廟》、《燈下勸夫》、《馬大帥奪楊村》、《西太后起鑾》等。
張小軒先生
少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是白鳳鳴先生。
白鳳鳴與其哥哥白鳳巖合作,根據自身嗓音特點,在繼承劉派藝術的基礎上,借鑑白派的演唱技巧,取長補短,創造出獨具蒼涼悲壯風格的「凡字腔」,形成少白派。
少白派代表作有:三國系列如《七星燈》、《擊鼓罵曹》等,明朝歷史如《建文帝出家》、《方孝孺罵店》等。
白鳳鳴先生
駱派京韻大鼓創始人是駱玉笙先生,藝名小彩舞,被譽為「金嗓歌王。
駱玉笙在劉派基礎上,集白派、少白派之所長,並充分運用自身嗓音甜美、音域寬廣、自帶顫音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稱為駱派。
駱派代表作有:《劍閣聞鈴》、《紅梅閣》、《醜末寅初》、《和氏璧》、《子期聽琴》等。
駱玉笙先生
京韻大鼓如此受歡迎,除了它韻味十足,婉轉動聽之外,還和它用詞的講究有很大關係。
京韻大鼓的鼓詞以七字句為主,不過在一篇唱詞內,隨著故事內容的需要,有時會在句中加入「嵌字」、「襯字」,靈活使用,不過分拘泥於形式,這樣演唱者才能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情,演唱起來更加娓娓動聽。
例如《醜末寅初》開頭:
醜末寅初,日轉扶桑,猛抬頭,遙望見,天生的星、星和鬥、鬥和辰,是那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衝霄漢減去了輝煌。
這段唱詞字數不固定,在需要的地方加入襯字,以更好地描述要表達的場景。
初期的鼓詞內容大多由小說改編而來,篇幅很長,難以持續引起觀眾的興趣,後來經過「摘唱」,逐漸形成聽眾喜歡的短篇小段。
京韻大鼓鼓詞的內容大多為民間流傳的歷史故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文段子,另一類是武段子。
文段子主要描述兒女情長,如《黛玉焚稿》、《大西廂》、《紅梅閣》等,或者是描述山水景致、生活場景如《百山圖》、《醜末寅初》等。
武段子主要講述金戈鐵馬、氣勢恢弘的歷史場面,如《華容道》、《擊鼓罵曹》、《戰長沙》等。
京韻大鼓鼓詞的開頭較少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一般從遠處說起,有所鋪墊,漸入主題。比如《孟姜女》開端:
封建春秋秦始皇,修築長城民遭殃。
先是從秦始皇修築長城導致民怨四起,民不聊生講起,交代故事背景,之後才引出主人公孟姜女。
不僅鼓詞的開頭有講究,鼓詞的結尾也有講究。鼓詞結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採用喜慶話結尾,這種比較討喜;另一種採用「這就是……到後來」的形式,類似於小說中的「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勾起觀眾的欲望。
採用喜慶話的形式結尾的曲目,如《層層見喜》中: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扶手兩雙全,一世永平安。
《子期聽琴》的結尾就是採用「這就是……到後來」的形式
以琴會友金蘭哪拜,到後來就在馬鞍山前伯牙先生他摔碎了瑤琴,所為謝知音哪。
這與另一段京韻大鼓《伯牙摔琴》遙相呼應。
駱玉笙先生表演《子期聽琴》
京韻大鼓鼓詞的考究,還體現在修詞手法的使用上。運用多種修詞手法,使京韻大鼓聽起來更有韻味。
京韻大鼓中幾種比較常見的修詞手法有:頂真、疊字、對仗、排比等。
a.頂真。
頂真就是用前句最末的字作為後句開頭的字,向下銜接,環環相扣。
如《醜末寅初》中:
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山長著青雲、雲照著青松,松藏古寺、寺裡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魚兒敲得響桌球啊,他是念佛燒香。
這一段中「雲」、「松」、「寺」、「僧」,自然銜接,語氣連貫,一氣呵成。
b.疊字。
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重疊使用形成一個詞。使用疊詞,可以創造出雙聲疊韻的音律美,也可以增強對事物或思想的表達效果,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如《風雨歸舟》中:
悠蕩蕩,蕩悠悠,悠悠蕩蕩,蕩蕩悠悠,
恰好似那一葉兒飄飄就在水面浮。
疊字的使用,瞬間將環境和意境勾勒渲染出來。
駱玉笙先生演唱《風雨歸舟》
c.對仗。
對仗是把同類或對立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互相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的表現力。對仗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對稱美。
比如《黛玉焚稿》中:
孟夏園林草木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黛玉回到瀟湘館,一病懨懨不起床。
使用對仗,不僅使句子讀起來優美,唱起來更加動聽。
d.排比。
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語氣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並列放在一起,從而達到加強語氣、增強感情等效果。
比如《劍閣聞鈴》中:
莫不是弓鞋懶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難禁午夜風。
莫不是旅館蕭條卿嫌悶,莫不是兵馬奔馳心怕涼。
莫不是芳卿心內懷餘恨,莫不是薄倖心中少至誠。
使用排比,不僅使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將唐明皇悽清之態和對楊貴妃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新中國成立後,京韻大鼓推陳出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藝人們除了繼承傳統曲目,還新編創作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比如《海上漁歌》、《激浪丹心》、《韓英見娘》、《光榮的航行》等。
不僅曲目上所有創新,演出形式也有所豐富,在原來一人擊節打鼓演唱的形式上,推出雙唱形式。
此外,還培養了不少新一代京韻大鼓演員,如趙學義、楊鳳傑、劉春愛、種玉傑等。
2008年,京韻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韻大鼓的傳承和保護上升到新的高度,駱派京韻大鼓傳人陸倚琴(已去世)、劉春愛被認定為該遺產的傳承人。
種玉傑演出照片
近幾年,年輕人越來越接受並喜歡傳統文化,對京韻大鼓也越來越感興趣,除了體制內的京韻大鼓演員在積極宣傳推廣、繼承發揚京韻大鼓,部分體制外的年輕演員也在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積極宣傳和推廣京韻大鼓。
德雲社青年相聲演員張雲雷,擅長各種傳統曲藝,其中就包括京韻大鼓。張雲雷的京韻大鼓,師從趙桐光先生,是正宗的劉派京韻大鼓傳人。
他曾多次在自己的相聲演出中向粉絲宣傳講解京韻大鼓方面的知識,並在自己的相聲專場上帶伴奏演出京韻大鼓《百山圖》讓不少新粉絲感受到京韻大鼓的魅力。他藉助自己的偶像力量,讓越來越多的粉絲了解京韻大鼓,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雖然傳統文化日漸復興,但是京韻大鼓後繼乏人的情況並未有效解決。目前能夠登臺演出的京韻大鼓藝人已經相當稀少,傳統曲目的繼承與保護也迫在眉睫。
張雲雷表演《百山圖》
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獨特的發展歷史,京韻大鼓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曾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然而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擺脫不了盛極而衰的發展規律,如何繼承並發揚這一傳統藝術,不僅僅是京韻大鼓演員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為之努力的事情。百年京韻,薪火相傳,情韻流芳。
作者簡介:菲比尋常玖玖,85後文藝女青年,喜歡閱讀,旅行,聽相聲。願能通過文字溫暖人心,通過文字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