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揚:京韻大鼓出類拔萃的人才仍有待於選拔

2020-12-13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14日消息 曲藝不能失傳,京韻大鼓發展現在面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又做了哪方面的努力和工作呢?

  王立揚:現在面臨問題主要是人才配培養的問題,現在唱京韻大鼓的,喜歡駱派的確實很多,而且還有好多社團都在研究駱派,但是真正有所造詣的,或者說出類拔萃的人確實還得有待於選拔。我們現在也有好多手段,比如說現在天津市曲藝團和天津市職業藝術學院,我們自己也搞了一個定向培養生,今年也面臨著畢業,裡邊包括培養了樂隊,培養了演員。我們培養是得有一個標準的,另外這個標準我們也在逐漸完善,從年齡段是上小學,還是上中學,還是從大學裡邊找我們也是逐漸的在摸索。

相關焦點

  • 12月12日 劉派京韻大鼓名家張秋萍做客本期《魚龍百戲》藝韻流長...
    張秋萍,國家一級演員,首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1948年出生,11歲開始學習京劇,12歲拜師著名京韻表演藝術家林紅玉學習京韻大鼓。因其有京劇功底,將很多京劇上的手法和精髓結合到京韻大鼓的演唱上來,使得張秋萍演唱的劉派京韻大鼓更具魅力。她的嗓音清脆秀麗,演唱挺拔有力,表演奔放傳神,具有劉派京韻大鼓的明顯特點。眾多藝術評論家讚譽她的演唱聲韻奪人,大氣磅礴、形神兼備、眾美歸一。
  • 京韻大鼓--劉寶全劉派
    京韻大鼓原來是由河北滄州一帶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的。它形成於北京天津。河北木板大鼓又叫「怯大鼓」,有板,無眼,用方言。清鹹豐年間,藝人金德貴,將木板大鼓改為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接近了京音。京韻大鼓 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先生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京韻大鼓流行於北京、天津、華北、東北等地。1946年,定名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演唱者自擊鼓、板,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跺板、住板等。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
  • 京韻大鼓的前世今生
    京韻大鼓,一種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藝,在全國曲藝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京韻大鼓的前身「木板大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年,京韻大鼓成為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漫談京韻大鼓:博採眾長,傳唱百年,京韻京腔,情韻流芳
    經過他們的改革與創新,逐漸形成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從創立形成到傳承發展,京韻大鼓已傳唱百年,在群芳競豔、百家爭鳴的京韻曲苑中,京韻大鼓是一支獨具風採的曲韻,傳唱至今。其中金德貴、宋玉昆(宋五)、胡金堂(胡十)、霍明亮、劉寶全等老前輩,對木板大鼓的改良影響深遠,成為京韻大鼓的奠基人。京韻大鼓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叫過很多名稱:比如在北京曾稱「京調大鼓」、「小口大鼓」等,在天津曾稱「衛調大鼓」、「文武大鼓」等。直至1946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 00後從零開始學習京韻大鼓
    8月19日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結業匯報演出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行,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臺上展現著他們參加培訓以來的學習成果。京韻大鼓發源於北京,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北方鼓曲藝術中具有較為突出的代表性。
  • 白派京韻大鼓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他最近在白慧謙老師指導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燈》。「這個曲目我已經學了前兩個唱段,講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求壽的故事。《七星燈》有少白派的特色,音樂優美,伴奏要掌握京韻大鼓的基本伴奏與隨腔伴奏,所以在具體操作中節奏速度不好掌握。」蘇帥文說道。他表示,正因為京韻大鼓少白派這門技藝不太好掌握,所以早在四年前就跟著白慧謙苦練基本功。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這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是北京民間說唱藝術的一個主要曲種,形成於清末,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京韻大鼓從河北省河間府的木板大鼓演變而來。木板大鼓流入北京地區至少有200多年歷史。 民國時期,京韻大鼓有劉(劉寶全)、白(白雲鵬)、張(張小軒)三派。
  • 劉寶全、白雲鵬、駱玉笙……回顧京韻大鼓名家名段
    我童年時代最喜歡聽劉寶全演唱京韻大鼓《大西廂》。當時家裡有一架留聲機,是老式的搖把上弦,膠版唱片,七十八轉的,同時有一套鼓界大王劉寶全唱的全本《大西廂》唱片,講的是紅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生動的故事情節,動聽的旋律,劉寶全脆亮的嗓音,深深地吸引著我。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今天是張雲雷系列第二天,昨天更新的是張雲雷和三弦兒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事兒吧。明天會是什麼樣的故事呢?關注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驚喜哦!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他最近在白慧謙老師指導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燈》。「這個曲目我已經學了前兩個唱段,講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求壽的故事。《七星燈》有少白派的特色,音樂優美,伴奏要掌握京韻大鼓的基本伴奏與隨腔伴奏,所以在具體操作中節奏速度不好掌握。」蘇帥文說道。
  •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一、 京韻大鼓的產生京韻大鼓顧名思義,是指北京韻調的大鼓,但它和很多大鼓一樣都不是原產於北京的曲藝,而是來自於河北,具體就是河北滄州和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不過要注意的是,木板大鼓雖然在北京進化成了京韻大鼓,但木板大鼓本身還存在。
  • 駱玉笙南京改唱「京韻大鼓」成一代宗師
    在經典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片頭片尾中,人們都會被那雄渾有力、清潤抑揚的京韻大鼓的歌聲深深吸引,愛國激情陡然而生。有人說,單是為了欣賞這京韻大鼓的唱段,也要看看《四世同堂》。  演唱者就是與《四世同堂》 原作者老舍先生友誼深厚的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駱玉笙。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順利結課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8月19日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結業匯報演出於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行。劇場裡燈火通明,曲聲悠揚,充滿著傳統文化的氛圍與朝氣。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臺上展現著他們參加培訓以來的學習成果。
  • 1931年,駱玉笙17歲,由唱皮黃改唱京韻大鼓
    駱玉笙唱京韻大鼓是從唱二黃大鼓開始的。二黃大鼓就是在京韻大鼓的唱段中加一段京劇的唱段,可以說是京韻和京劇的混合產物,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韻大鼓和京劇盛行一時,演唱二黃大鼓本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但卻成為駱玉笙改唱京韻大鼓的有益過渡。二黃大鼓的曲調結構是前半段唱京韻大鼓,在上板前後加唱一段京戲的西皮或二黃。
  • 他摯愛的京韻大鼓,你要知道這些~
    我們知道,小辮兒的姐姐就是唱大鼓的,小辮兒自己也非常熱愛大鼓,那關於大鼓,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呢?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是北方地區重要的曲藝鼓書形式,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
  • 他摯愛的京韻大鼓,你應該知道這些……
    我們知道,小辮兒的姐姐就是唱大鼓的,小辮兒自己也非常熱愛大鼓,那關於大鼓,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呢?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是北方地區重要的曲藝鼓書形式,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京韻大鼓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
  • 匠心天津丨聽一段駱派京韻大鼓,感受傳統曲藝的優雅音韻
    ,它就是京韻大鼓。京韻大鼓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豐富了其演奏旋律,使京韻大鼓一直流傳至今。而在這之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駱派京韻大鼓,並成為全國第二批,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京韻大鼓什麼是京韻大鼓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
  • 駱派京韻大鼓名家馮欣蕊做客天津電視臺《最美文化人》
    自小在京韻大鼓泰鬥駱玉笙身邊受教的她,作為駱派京韻大鼓的傳承者,用京韻鼓詞生動再現了《醜末寅初》的世間光景,用執著的追求與成績,曲藝界後生的堅定鏗鏘。她,就是駱派京韻大鼓青年名家馮欣蕊,3月30日做客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最美文化人》。在天津曲藝舞臺上頗具影響力的馮欣蕊,現為天津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
  • 京味文化瑰寶,北京人舌尖上的幽默,淺談相聲和京韻大鼓
    說完了相聲再來說說京韻大鼓現如今可能只有老北京人知道京韻大鼓,熟悉京韻大鼓,而且這都是從《重整河山待後生》開始的,其實這原本是電視劇《四世同堂》裡的主題曲,而演唱這首曲子的正是京韻大鼓著名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老先生,老爺子渾厚滄桑的唱腔,無疑為這齣伯充滿國恨家仇的電視劇《四世同堂》平添了幾分蒼涼與憤慨之情
  • 她90歲時入黨,如今創作京韻大鼓支持抗疫
    「人間處處溫情含,無私奉獻共克時艱……」這首名為《溫情滿人間》的原創京韻大鼓唱段,最近在京城曲藝界刷了屏。其演唱者是91歲的單弦非遺傳承人趙玉明和外孫女翟靜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