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京韻大鼓:博採眾長,傳唱百年,京韻京腔,情韻流芳
這首駱玉笙先生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後生》,是1985年版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曲。當年,隨著電視劇《四世同堂》的熱播,這首京韻大鼓版的主題曲也紅遍大江南北。很多人先是被駱玉笙先生鏗鏘有力、悽涼悲壯的聲音吸引,從而進一步了解京韻大鼓的魅力。
-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
在京韻大鼓的藝術正式命名之前,它有很多名字,比如在北京叫「小口大鼓」「平韻大鼓」等,在天津叫「衛調大鼓」「文武大鼓」等,而京韻大鼓最早常見名字是「怯大鼓」,從名字上就知道這裡面有口音,在「怯大鼓」時代已經有幾個人著名的藝人了,分別是金德貴、胡金堂、霍明亮和宋玉昆等人。
-
京韻大鼓--劉寶全劉派
京韻大鼓 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先生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京韻大鼓流行於北京、天津、華北、東北等地。1946年,定名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演唱者自擊鼓、板,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跺板、住板等。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
-
匠心天津丨聽一段駱派京韻大鼓,感受傳統曲藝的優雅音韻
匠心天津丨聽一段駱派京韻大鼓,感受傳統曲藝的優雅音韻 2019-07-21 0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寶全、白雲鵬、駱玉笙……回顧京韻大鼓名家名段
我童年時代最喜歡聽劉寶全演唱京韻大鼓《大西廂》。當時家裡有一架留聲機,是老式的搖把上弦,膠版唱片,七十八轉的,同時有一套鼓界大王劉寶全唱的全本《大西廂》唱片,講的是紅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生動的故事情節,動聽的旋律,劉寶全脆亮的嗓音,深深地吸引著我。
-
京韻大鼓大王劉寶全與京劇大師們
此文是王樹田先生《我所知道的京韻大鼓大王劉寶全》一書的摘錄,該書的作者的劉雲軒先生。京韻大鼓大王劉寶全 我是個相聲演員,1913年出生於天津。七七抗戰開始後不久,我因到濟南演出,才離開了他。 下面我寫的他的史料,有些是劉生前給我說的,有的是我親眼看到的,有的是從我父親和我姑丈那兒聽到的。 劉派大鼓的形成,借鑑於京劇的地方很多。同時,京劇名演員中有的也受了劉的幫助和影響。例如:梅蘭芳。
-
京韻大鼓的前世今生
在改革、發展過程當中,它有過許多名稱,在北京曾被稱為「京調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平韻大鼓」「文明大鼓」,在天津曾被稱為「衛調」「衛調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1946年,北平成立「曲藝公會」,將這個曲種正式統一稱為「京韻大鼓」。京韻大鼓的表演形式是由演唱者敲擊鼓、板,另有伴奏者操弦樂器伴奏,主要伴奏樂器最初是書鼓、響板、大三弦,後來又增加了四胡、琵琶。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
-
12月12日 劉派京韻大鼓名家張秋萍做客本期《魚龍百戲》藝韻流長...
張秋萍,國家一級演員,首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1948年出生,11歲開始學習京劇,12歲拜師著名京韻表演藝術家林紅玉學習京韻大鼓。因其有京劇功底,將很多京劇上的手法和精髓結合到京韻大鼓的演唱上來,使得張秋萍演唱的劉派京韻大鼓更具魅力。她的嗓音清脆秀麗,演唱挺拔有力,表演奔放傳神,具有劉派京韻大鼓的明顯特點。眾多藝術評論家讚譽她的演唱聲韻奪人,大氣磅礴、形神兼備、眾美歸一。
-
1931年,駱玉笙17歲,由唱皮黃改唱京韻大鼓
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在《談鼓王劉寶全的藝術創造》一文中講:「劉寶全先生晚年有一次到上海(1936年)在大中華演唱,我去聽他的《長坂坡》。演畢到後臺向他道乏(辛苦)並約他第二天到家裡吃飯,一則敘舊,二來要他談談京韻大鼓的源流,三是要請教他保護嗓子的竅門……那時劉寶全先生已經67歲了。」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這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他最近在白慧謙老師指導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燈》。 「這個曲目我已經學了前兩唱段,講得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求壽的故事。《七星燈》有少白派的特色,音樂優美,伴奏要掌握京韻大鼓的基本伴奏與隨腔伴奏。所以在具體操作中節奏速度不好掌握,需要有豐富的伴奏經驗才可以駕馭。」蘇帥文說道。
-
駱玉笙南京改唱「京韻大鼓」成一代宗師
在經典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片頭片尾中,人們都會被那雄渾有力、清潤抑揚的京韻大鼓的歌聲深深吸引,愛國激情陡然而生。有人說,單是為了欣賞這京韻大鼓的唱段,也要看看《四世同堂》。 演唱者就是與《四世同堂》 原作者老舍先生友誼深厚的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駱玉笙。
-
白派京韻大鼓有哪些特色和優勢?
他最近在白慧謙老師指導下,學習京韻大鼓少白派代表曲目《七星燈》。「這個曲目我已經學了前兩個唱段,講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求壽的故事。《七星燈》有少白派的特色,音樂優美,伴奏要掌握京韻大鼓的基本伴奏與隨腔伴奏,所以在具體操作中節奏速度不好掌握。」蘇帥文說道。他表示,正因為京韻大鼓少白派這門技藝不太好掌握,所以早在四年前就跟著白慧謙苦練基本功。
-
評彈、京韻大鼓、數來寶……人人都當「藝術家」,齊心為抗疫出力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疫情當前,醫務工作者們可以奮鬥在一線,更多人則只能在後方為他們加油鼓勁,或詠詩作畫,或歌或舞,或打起竹板,或彈起三弦、敲起大鼓……這其中不僅有專業的藝術家,也有許多愛好者,民間創造力在這萬眾一心的時刻被大大激發,各種形式的作品層出不窮。
-
駱派京韻大鼓名家馮欣蕊做客天津電視臺《最美文化人》
自小在京韻大鼓泰鬥駱玉笙身邊受教的她,作為駱派京韻大鼓的傳承者,用京韻鼓詞生動再現了《醜末寅初》的世間光景,用執著的追求與成績,曲藝界後生的堅定鏗鏘。她,就是駱派京韻大鼓青年名家馮欣蕊,3月30日做客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最美文化人》。在天津曲藝舞臺上頗具影響力的馮欣蕊,現為天津市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
-
京味文化瑰寶,北京人舌尖上的幽默,淺談相聲和京韻大鼓
看似簡單的表演形式卻能牢牢抓住觀眾的心現如今有一詞兒叫『笑點低』說白了就是說這人能把冷笑話聽出爆笑的效果來,熟悉京韻大鼓,而且這都是從《重整河山待後生》開始的,其實這原本是電視劇《四世同堂》裡的主題曲,而演唱這首曲子的正是京韻大鼓著名表演藝術家駱玉笙老先生,老爺子渾厚滄桑的唱腔,無疑為這齣伯充滿國恨家仇的電視劇《四世同堂》平添了幾分蒼涼與憤慨之情
-
他摯愛的京韻大鼓,你要知道這些~
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是北方地區重要的曲藝鼓書形式,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木板大鼓傳入北京後,在三弦的基礎上增加了四胡和琵琶伴奏,改以北京語音演唱,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大醴採用「清音子弟書」的曲本,形成了韻味獨特的京韻大鼓。
-
他摯愛的京韻大鼓,你應該知道這些……
我們知道,小辮兒的姐姐就是唱大鼓的,小辮兒自己也非常熱愛大鼓,那關於大鼓,我們應該知道什麼呢?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是北方地區重要的曲藝鼓書形式,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華北、東北的部分地區。京韻大鼓由河北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
-
成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能否拯救少白派京韻大鼓?
他表示,正因為京韻大鼓少白派這門技藝不太好掌握,所以早在四年前就跟著白慧謙苦練基本功。白老師從最基礎的單弦樂理知識講起,如何捆指甲、定弦等等。上手後,白慧謙又教他單弦、京韻、梅花大鼓等多曲種的伴奏。有時候在白慧謙家下了課,已是夜幕降臨掌燈時分,白慧謙的愛人支文英就會給他做飯吃,臨走時還往他手裡塞個蘋果。
-
00後從零開始學習京韻大鼓
8月19日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京韻大鼓培訓班結業匯報演出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行,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臺上展現著他們參加培訓以來的學習成果。京韻大鼓發源於北京,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北方鼓曲藝術中具有較為突出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