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武松斷臂後才明白,宋江為何苦勸魯智深回京,原因只有3個字

2020-11-08 無人的江湖

01宋江的冰火兩重天

《水滸傳》好在哪?早就有公論了,所謂:好就好在招安。因為梁山招安,如同照妖鏡,照出了梁山好漢們的本來面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那位一出場,就自帶主角光環的宋江。

招安前,宋江口口聲聲說,為兄弟們以後著想,以至於雖被武松和魯智深說得理屈詞窮,卻還是顧左右而言他的解釋:「眾弟兄聽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願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宋江這一大段說辭,核心其實就只有三個字「求福貴」。可問題是到底誰富貴了?

當徵討完方臘以後,梁山兄弟十死七八,怎一個悽慘了得。可就算這樣了,宋江卻還執迷不悟。

在魯智深活捉了方臘後,宋江就開始苦勸魯智深回京,什麼「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被拒絕後,又搬出「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結果卻依舊被拒絕。

為此還搞得宋江異常窩火,仿佛是魯智深太不懂事,把宋江的一片好心,當了驢肝肺般。但果真如此嗎?宋江若真如此好心,那麼為何在武松斷臂後,提出不回京,就出家在六和寺時,宋江卻只說了四個字:任從你心?

最直白的翻譯就是,你高興了就好!跟宋江苦勸魯智深回京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須知,武松既是宋江的結義兄弟,如今又斷了一臂成了殘疾,更需要有人照料,可宋江為何卻又突然如此無情?


02魯智深太特殊

對於宋江來言,尤其是招安之後, 他一切就全部圍繞「求富貴」這三個字進行。因此宋江對自家兄弟堪稱是無情無義,可對朝廷等卻又主動搖尾。比如,陳橋驛之時,朝廷官吏不但剋扣酒肉,還辱罵梁山是「剮不盡、殺不絕的賊!」。

一位梁山嘍囉站出來,為了維護梁山尊嚴,一刀殺掉那官吏。但宋江卻是來了一句:「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結果這位梁山嘍囉自盡了!其實就是被宋江逼死的。可徵討王慶、田虎、方臘,卻幾乎都是宋江求爺爺告奶奶一樣的主動請纓!

搞懂了宋江招安後的所作所為,再看魯智深。他活捉了方臘,這可是第一大功!就如宋江逼死那位梁山嘍囉一個道理,萬一宋徽宗表示,親自看看魯智深呢?

到時候宋江如何回答?宋江說,魯智深打死也不回來?這就等於給了高俅等人機會。最簡單的就是:為何不回來?是看不起皇上,還是想繼續謀反?能隨意扣大帽子了!

因此宋江必須要厚著臉皮,苦勸魯智深回來。但武松卻不存在這種特殊性,他回來與否,根本影響不到宋江「求富貴」。相反,還曾公開反對宋江招安。這樣的人哪怕是結義兄弟,自然也是「能滾多遠是多遠,你開心,我高興」,所以「任從你心」。

03武松最讓宋江頭疼

對於宋江來言,武松最特殊,同時也是最讓他頭疼不已的人。整部《水滸傳》中,跟宋江正式結義的就只有武松!而晁蓋,雖也曾說過一句,「他(宋江)和我心腹相交,結義弟兄」。

但實則卻沒得到過宋江的認可。因為在得知晁蓋等劫持生辰綱後,宋江卻是——肚裡尋思道:「晁蓋是我心腹弟兄」。

但武松卻是實打實地跟宋江結義了!按理說,武松跟宋江關係這麼親密,應該比花榮、李逵對宋江更忠心不二才對,可哪料武松卻根本不聽宋江的。比如,宋江得知武松要去二龍山後,曾讓武松「攛掇著魯智深和楊志投降」朝廷。

可武松卻沒有照辦,哪怕當上二龍山的三哥後,也是一字不提跟宋江的關係。雖他明明知道宋江去了梁山。反而是楊志提出來加盟梁山!

許多人都說,武松上了梁山後,才跟宋江分道揚鑣,顯然這是錯的。其實武松去二龍山時,就已經跟宋江各走而路了。否則就該是武松提出「二龍山加盟梁山」了,哪還輪得到楊志多嘴。

面對這樣的武松,宋江不頭疼才怪呢。劉、關、張桃園結義,人家啥感情,再瞅瞅自己跟武松。且更要命的是,宋江還不能翻臉,誰讓他的「大哥」呢!哪料武松卻還偏偏礙事,第一個跳出來公開反對他招安。

這一切就決定了,宋江巴不得武松「有多遠滾多遠」。因此當武松斷臂後,一說出來不回京,要在六和寺出家,宋江就連忙順手推舟「任從你心」!

04武松斷臂後才明白

那麼當武松提出不回京時,他會想到宋江只說這四個字嗎?應該是不會的!

畢竟,宋江苦勸魯智深那事,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且還引起了連鎖反應,比如李俊、燕青等隨後就離隊了。武松必是知道的。

而以武松的精明和心思敏捷,他也必會想明白——原來宋江之所以苦勸魯智深回京,僅是為了自己求富貴。對自己冷淡的來一句「任從你心」,才代表著宋江,對梁山兄弟們的真實面目!

因此可推理,若不是魯智深活捉的方臘,宋江也根本就不會那麼苦勸。這一切說來說去,原因就只有三個字:求富貴!跟什麼兄弟情義啥的無關!

相關焦點

  • 打完方臘後,武松魯智深都不願回京,為何宋江對二人態度截然不同
    而其中就包括水滸傳裡的超級明星武松和魯智深二人,但是,宋江在聽到這二人的言語後,反應卻是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當時,魯智深由一個老僧指點,鬼使神差地住到了方臘,對於此事宋江自然是歡喜異常。他當下便對魯智深說,這下回京以後魯智深可以還俗為官、封妻蔭子,報效父母養育之恩,魯智深卻直接以一句「洒家心已死灰」拒絕;於是宋江又頗有耐心地勸說他回去找個大一點的寺廟做主持,未嘗不是一件美差,可魯智深卻又是一句「要多也沒用,能有個囫圇屍首就可以了」。宋江聽完之後,滿心不悅。
  • 武松為何疏遠宋江,跟魯智深形影不離?宋徽宗用10個字,完美解釋
    咱就不說,在柴進府如何了,只說宋江和武松在孔家莊再次相遇,直至分離後,宋江在去往清風寨時,是「於路只憶武行者」。能讓宋江如此掏心掏肺,僅武松一人!可惜宋江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武松自這次跟宋江分別後就去了二龍山。
  • 武松為何疏遠宋江,跟魯智深形影不離?宋徽宗用10個字,完美解釋
    對這個問題,宋江也是糾結不已。翻遍《水滸傳》,宋江唯有對武松的投入是最多,且不計成本的。咱就不說,在柴進府如何了,只說宋江和武松在孔家莊再次相遇,直至分離後,宋江在去往清風寨時,是「於路只憶武行者」。能讓宋江如此掏心掏肺,僅武松一人!可惜宋江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 水滸傳:武松斷臂之後,宋江做了什麼讓武松寒心離去?
    在水滸傳中大家感慨頗深的就是招安,這也改變了梁山的結局以及各位英雄的命運,很多人都在感嘆如果宋江不主導招安,那麼這些好漢也不至於大部分以悲情謝幕,至少不會丟掉性命。反觀接受招安後的梁山,先是被派去徵討方臘,緊接著梁山兄弟是損兵折將,最終能夠回京接受封賞的已經所剩無幾了。
  • 水滸中,宋江為何一直提防武松?武松斷臂後說了4個字看透了一切
    在水滸傳中,宋江號稱及時雨,一直在江湖上都有著非常好的名聲。而武松也正是因為仰慕宋江,所以在初相識的時候就和他結為兄弟。但是後來上了梁山之後,宋江和武松的關係就漸漸的疏遠,甚至宋江一直提防著武松,為什麼宋江要提防武松呢?武松斷臂後說的四個字表明了他看透了一切。
  • 魯智深坐化六和寺後,宋江對斷臂的武松說了4字,兄弟義氣一場空
    在徵討方臘時,武松被會使用法術的天師包道乙斬去左臂,本來性命都要沒了,關鍵時刻是魯智深及時趕到,救了武松一命,不過魯智深也因此迷路不見了。在此次戰役結束後,宋江當著眾多頭領的面說:「折了將佐,武松已成了廢人,魯智深又不知去向,不由我不傷感。」
  • 武松為何疏遠宋江?後和魯智深形影不離?看看宋江對武松做了啥
    武松為何疏遠宋江,和魯智深形影不離?宋徽宗用10字概括引言:水滸中集結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他們皆是來自五湖四海,從事各種工作的人員,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落難,被逼上梁山。在古代,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兩個萍水相逢的人一旦分別可能就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武松時常思念宋江,直到後來二龍山與梁山結盟,武松才再次見到了宋江。但是這時候的宋江已經是名揚天下,是梁山的一把手,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武松對於他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了,而且他還曾經讓利用武松去讓楊志上山。武松是一個活出真我的好漢,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從這件事情開始,宋江和武松的情誼就不如在山下那般親密無間了。
  • 武松為何疏遠宋江,卻和魯智深形影不離?宋徽宗用10字揭示原因
    武松為何疏遠宋江,和魯智深形影不離?宋徽宗用10字概括引言:水滸中集結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他們皆是來自五湖四海,從事各種工作的人員,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落難,被逼上梁山。在古代,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兩個萍水相逢的人一旦分別可能就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武松時常思念宋江,直到後來二龍山與梁山結盟,武松才再次見到了宋江。但是這時候的宋江已經是名揚天下,是梁山的一把手,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武松對於他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了,而且他還曾經讓利用武松去讓楊志上山。武松是一個活出真我的好漢,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從這件事情開始,宋江和武松的情誼就不如在山下那般親密無間了。
  • 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好漢離開宋江,但只有6人聽懂,得以善終
    :&34;&34;四字,魯智深已明確表達了自己對宋江的失望,對梁山前程的絕望。宋江自是不肯將魯智深放走的,他還需要生擒方臘的潑天大功。梁山畢竟是草莽出身,凡事講究個&34;字。如果宋江將生擒方臘的功勞據為己有,勢必會讓梁山兄弟們對他離心。宋江的勢力就會縮水。既不肯放棄功勞又不肯放棄梁山勢力的宋江,必須要把魯智深帶回京師。
  • 武松和宋江私下結拜,他為何卻不和魯智深結拜?晚年武松道出真相
    宋江還和武松結拜過,當年在柴進莊院,這宋江見武松人高馬大、武藝不凡,言行之中更是透露出一種非比尋常的氣質,因此宋江認為武松不是池中之物,他日必成大器。果然宋江沒有看走眼,和武松結拜後,武松為宋江上刀山下火海,無論是攻打遼國還是出徵方臘,武松都貢獻出了不可比擬的力量。
  • 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大夥遠離宋江,僅有6人開竅,得以善終
    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結語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吧,書中最後的結局所有梁山好漢大多都不得善終,只有少數幾人看破之後歸隱才躲過一劫,其實在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大夥遠離宋江,僅有6人開竅,得以善終,這幾個倖存下來的人主要也是因為理解了魯智深的暗示
  • 林衝病死前才明白,魯智深為何會毫無徵兆的去世,原因只有兩個字
    其一,林衝是魯智深唯一的生死兄弟。哪怕後來跟魯智深形影不離的武松,都沒有達到過這種高度。其二,是林衝坑慘了魯智深,開啟了魯智深喋血的水滸江湖之路。雖在江州,宋江喊「敢笑黃巢不丈夫」,卻把林衝給騙了!等一波又一波降將們如呼延灼、關勝等,在宋江「招安」說辭中「意氣相投」下加盟,直至武功更高的盧俊義上山,林衝發現自己的這個目標,變得遙不可及了。
  • 武松為何成不了宋江的心腹?他藏著個秘密,只有魯智深清楚
    當時在他宣布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時,其實並沒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只有兩個人的反應最為強烈,一個是武松一個是魯智深。而這也導致武松成不了宋江的心腹,其中的緣由魯智深最為清楚。武松和魯智深其實是在第一類和第二類之間徘徊的人,對於第一類人,他們主動投靠宋江上梁山無可厚非,畢竟他們原本在社會上的地位就很低,沒有組織可以依靠,而宋江就成為了他們的精神支柱。對於那些朝廷命官,宋江則用了一些坑蒙拐騙的方法將他們送進了梁山。最後一類富豪們,宋江則是借著自己的江湖影響力和拉攏將他們帶進了梁山之中。
  • 活捉方臘後,斷臂武松看透宋江,選擇及時止損,去杭州六和寺出家
    武松雖生性忠厚可少時成名、武功了得的他身體裡始終流淌著不甘於此的熱血,因此斬殺西門慶被發配孟州終究還是給了他一個放飛真我的良機。梁山大聚義後見慣了太多腥風血雨的武松漸漸無欲無求,他所追求的更多是平天下,這也是他最終選擇跟隨宋江徵討方臘的原因之一。
  • 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好漢離開宋江,可惜只有6人聽懂,都是誰
    故事以宋江、吳用等人為切入點,講述各個好漢登上梁山之路。梁山好漢一百零八位首領,只有少數幾個是老班底,絕大一部分人都是被迫上的梁山。以宋江、林衝為代表的是遭到朝廷迫害的一部分,他們鬱郁不得志,卻被朝廷官員陷害,最終逼不得已才上的梁山。也有一部分是因為殺了壞人,無奈踏上梁山,如魯智深、武松、楊志等人。
  • 魯智深和武松為什麼從嫉惡如仇變成心已成灰?宋江如明白就會善終
    魯智深和武松是水滸中重要人物,他們的人生經歷有些接近,年輕時都是嫉惡如仇、為民除害,都有過出家的經歷,結局都看破紅塵,再不願過問塵事,魯智深在杭州圓寂,武松在六和塔終老,二人都與宋江分道揚鑣。是什麼讓魯智深和武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恐怕宋江也不知道這二位兄弟到底是怎麼了。
  • 武松成為廢人之後,宋江就說了四個字,道盡了涼薄,兄弟之情終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水滸傳》在成書數百年後依然能夠經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還被多次改編成影視作品。在梁山上的諸多好漢中,武松是為數不多當得起「好漢」二字的人。也許是武松的性格在書中太過於剛烈,所以作者給武松安排了一個比較悽涼的結局。曾經赤手空拳搏殺猛虎的武松,最後卻斷了一臂成為廢人。
  • 為何宋江喝毒酒死後,武松冷笑地說了六個字,其實兩人早沒了情誼
    這也是很多讀者討厭宋江的原因之一。後來,在徵戰方臘之後,宋江逐漸失去了人心,主要是因為他的一些做法實在是讓人心寒。為兄弟兩肋插刀,但是最後為何卻對宋江的死如此冷淡呢?宋江喝毒酒死後,武松僅僅輕飄飄地說了六個字:「一切都結束了」。從上面可以看出,武松本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更何況是他曾經的好兄弟宋江呢?後來不同的遭遇斬斷了兩人的情誼。武松一生命運坎坷,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程,從一個英雄變為一個犯人,可以說他能有如此下場全都拜官府所賜,他是恨極了官府的,和官府水火不容。
  • 武松走投無路,宋江為何不推薦他上梁山?兩種後果,宋江承擔不起
    聽聞宋江說,能「招安得福貴」後,靈光一閃就「義氣相投」了,於是無奈之下當了好漢——其實就是玩「曲線回歸」。不過,眾多知名梁山好漢中,武松卻是個例外。他結義大哥,是江湖總瓢把子宋江,可在武松走投無路時,宋江卻不推薦他上梁山,反而任由武松去了二龍山。因此武松就談不上「逼上梁山」這四個字,那麼宋江為何如此反常?對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就是因能產生兩大後果,宋江承擔不起!
  • 是武松嗎?不!只有魯智深才有這資格
    所謂降龍伏虎,這才是圓滿。這其實是「武松獨臂擒方臘」的深層邏輯。其二,武松最終斷臂了,這顯然讓許多人無法接受。因為咱國人最喜歡圓滿,最敬重英雄。於是借武松斷臂,讓他奮起餘勇擒方臘,這一下子就變得圓滿了,可謂皆大歡喜了。其三,武松獨臂擒方臘,早在清朝時期的評書戲劇等,就已經被再創造出來了,故而也算是一種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