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宋江的冰火兩重天
《水滸傳》好在哪?早就有公論了,所謂:好就好在招安。因為梁山招安,如同照妖鏡,照出了梁山好漢們的本來面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那位一出場,就自帶主角光環的宋江。
招安前,宋江口口聲聲說,為兄弟們以後著想,以至於雖被武松和魯智深說得理屈詞窮,卻還是顧左右而言他的解釋:「眾弟兄聽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願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宋江這一大段說辭,核心其實就只有三個字「求福貴」。可問題是到底誰富貴了?
當徵討完方臘以後,梁山兄弟十死七八,怎一個悽慘了得。可就算這樣了,宋江卻還執迷不悟。
在魯智深活捉了方臘後,宋江就開始苦勸魯智深回京,什麼「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被拒絕後,又搬出「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結果卻依舊被拒絕。
為此還搞得宋江異常窩火,仿佛是魯智深太不懂事,把宋江的一片好心,當了驢肝肺般。但果真如此嗎?宋江若真如此好心,那麼為何在武松斷臂後,提出不回京,就出家在六和寺時,宋江卻只說了四個字:任從你心?
最直白的翻譯就是,你高興了就好!跟宋江苦勸魯智深回京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須知,武松既是宋江的結義兄弟,如今又斷了一臂成了殘疾,更需要有人照料,可宋江為何卻又突然如此無情?
02魯智深太特殊
對於宋江來言,尤其是招安之後, 他一切就全部圍繞「求富貴」這三個字進行。因此宋江對自家兄弟堪稱是無情無義,可對朝廷等卻又主動搖尾。比如,陳橋驛之時,朝廷官吏不但剋扣酒肉,還辱罵梁山是「剮不盡、殺不絕的賊!」。
一位梁山嘍囉站出來,為了維護梁山尊嚴,一刀殺掉那官吏。但宋江卻是來了一句:「須是要連累我等眾人!俺如今方始奉詔去破大遼,未曾見尺寸之功,倒做了這等的勾當,如之奈何?」
結果這位梁山嘍囉自盡了!其實就是被宋江逼死的。可徵討王慶、田虎、方臘,卻幾乎都是宋江求爺爺告奶奶一樣的主動請纓!
搞懂了宋江招安後的所作所為,再看魯智深。他活捉了方臘,這可是第一大功!就如宋江逼死那位梁山嘍囉一個道理,萬一宋徽宗表示,親自看看魯智深呢?
到時候宋江如何回答?宋江說,魯智深打死也不回來?這就等於給了高俅等人機會。最簡單的就是:為何不回來?是看不起皇上,還是想繼續謀反?能隨意扣大帽子了!
因此宋江必須要厚著臉皮,苦勸魯智深回來。但武松卻不存在這種特殊性,他回來與否,根本影響不到宋江「求富貴」。相反,還曾公開反對宋江招安。這樣的人哪怕是結義兄弟,自然也是「能滾多遠是多遠,你開心,我高興」,所以「任從你心」。
03武松最讓宋江頭疼
對於宋江來言,武松最特殊,同時也是最讓他頭疼不已的人。整部《水滸傳》中,跟宋江正式結義的就只有武松!而晁蓋,雖也曾說過一句,「他(宋江)和我心腹相交,結義弟兄」。
但實則卻沒得到過宋江的認可。因為在得知晁蓋等劫持生辰綱後,宋江卻是——肚裡尋思道:「晁蓋是我心腹弟兄」。
但武松卻是實打實地跟宋江結義了!按理說,武松跟宋江關係這麼親密,應該比花榮、李逵對宋江更忠心不二才對,可哪料武松卻根本不聽宋江的。比如,宋江得知武松要去二龍山後,曾讓武松「攛掇著魯智深和楊志投降」朝廷。
可武松卻沒有照辦,哪怕當上二龍山的三哥後,也是一字不提跟宋江的關係。雖他明明知道宋江去了梁山。反而是楊志提出來加盟梁山!
許多人都說,武松上了梁山後,才跟宋江分道揚鑣,顯然這是錯的。其實武松去二龍山時,就已經跟宋江各走而路了。否則就該是武松提出「二龍山加盟梁山」了,哪還輪得到楊志多嘴。
面對這樣的武松,宋江不頭疼才怪呢。劉、關、張桃園結義,人家啥感情,再瞅瞅自己跟武松。且更要命的是,宋江還不能翻臉,誰讓他的「大哥」呢!哪料武松卻還偏偏礙事,第一個跳出來公開反對他招安。
這一切就決定了,宋江巴不得武松「有多遠滾多遠」。因此當武松斷臂後,一說出來不回京,要在六和寺出家,宋江就連忙順手推舟「任從你心」!
04武松斷臂後才明白
那麼當武松提出不回京時,他會想到宋江只說這四個字嗎?應該是不會的!
畢竟,宋江苦勸魯智深那事,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且還引起了連鎖反應,比如李俊、燕青等隨後就離隊了。武松必是知道的。
而以武松的精明和心思敏捷,他也必會想明白——原來宋江之所以苦勸魯智深回京,僅是為了自己求富貴。對自己冷淡的來一句「任從你心」,才代表著宋江,對梁山兄弟們的真實面目!
因此可推理,若不是魯智深活捉的方臘,宋江也根本就不會那麼苦勸。這一切說來說去,原因就只有三個字:求富貴!跟什麼兄弟情義啥的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