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結語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吧,書中最後的結局所有梁山好漢大多都不得善終,只有少數幾人看破之後歸隱才躲過一劫,其實在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暗示大夥遠離宋江,僅有6人開竅,得以善終,這幾個倖存下來的人主要也是因為理解了魯智深的暗示。
在擒方臘的這一名場面中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武松的功績,其實不然,在民間版本的《水滸傳》中生擒方臘的並不是武松而是魯智深,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誤解主要也是受電視劇的影響,電視劇對此加以改編也是為了讓增加影片的可看性,因為在原著中這一段的描寫有些略顯枯燥和無聊,魯智深幾乎是在稀裡糊塗之中立下的這一赫赫戰功的,因此將這一場面拍出來便遠遠不及武松斷臂擒方臘來的激烈,所以電視劇便對此加以改寫,將這一功勞歸到了武松的頭上。
在書中魯智深之所以能夠立下生擒方臘的功勞頗有神佛相助的意味在,宋江曾經有一言也肯定了魯智深佛門羅漢的身份,可是後來宋江卻又勸說魯智深當官博功名,這簡直是個自相矛盾的問題,這正因為宋江這兩句話才使得魯智深看清楚了宋江的為人,魯智深在這個時候才清楚的明白了宋江的心中只有功名利祿,為了達到自己的這個目標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兄弟們的性命也是宋江可以用來交換的籌碼,這讓魯智深對宋江感到十分的寒心。
對於宋江的勸說魯智深自然不肯,他對宋江說自己已經看破一切只想歸隱山林,對此宋江自然不肯,因為有了生擒方臘這個功勞他才有被招安的機會,可是他若是將這個功勞據為己有也勢必會讓梁山眾人對自己感到寒心,因此無論如何他都不能讓魯智深離開,只因這是他被招安的唯一機會。
對於魯智深歸隱的要求宋江只得耐心勸說,可魯智深依舊不肯,後來甚至將話說明,告訴眾人回京絕不會有好下場,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能個全屍,這一番話便很清楚的說明了回京的結果了,只可惜聽進去的人寥寥可數。
面對魯智深的多番頂嘴宋江心中十分的不快,但是又不好當著眾人的面發作,只得帶上其他願意和他一同招安的人一起帶上方臘進京。就在宋江苦惱與不知怎樣將擒拿方臘的功勞歸於自己的時候,便傳來了魯智深坐化的消息,這讓宋江十分的欣喜,順理成章的將捉拿方臘的功勞佔為己有,這樣一來梁山上的其他人也無話可說。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梁山眾人死傷殆盡,只有林衝、燕青等人聽懂了魯智深的話,脫離了宋江的梁山才得以善終,這個結局讓人感到唏噓不已。
《水滸傳》可以說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施耐庵老先生用筆當武器,為我們揭露了當時社會的慘狀,造成梁山眾人的悲劇不僅僅是因為宋江的愚忠,更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當時整個社會追求功名利祿的風氣,施耐庵老先生想要批判的也正是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