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的我們害拍孤單,總是迷戀著父母給予的陪伴。年輕時我們害怕「不合群」,總是馬不停蹄地趕赴一場場的熱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腳步的匆匆,方才漸漸明白:獨處,也是一種美麗的境遇,也是明月清風。
獨處就是放慢腳步,環顧自己心靈的需要。如果你熱愛音樂,獨處時光可以把音樂摟得更緊,一首喜歡的曲子,可以循環播放;如果你熱愛藝術,可以在博物館、藝術展館像王一樣靜靜地巡視;如果你喜歡無聊,你就可以看看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如果你喜歡喝咖啡,你就可以品著咖啡,讓時光慢慢流過;如果你什麼都不想,你就可以盡情去冥想。
如果你有品味相投的老友,也可以在一起獨處,可以開個小party,在一起關照心靈的需要。團隊為了可持續發展,也有必要在前進的路上停頓下來,開啟靜靜思考的時光。
獨處的曼妙之處就是一個人或一群夥伴或一個團隊能透過一首音樂、一杯咖啡……能有機會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能找到可持續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獨處可以是一個人的「內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內視」。
真正的獨處與其說是一種環境,不如說是一種心態。即使身處鬧市,使你置身於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只要你「心中修籬種菊」,依然可以獨處。
獨處是我們的成長時光,也是沉澱和緩衝時光。 獨處可以讓我們超脫凡俗小事,短暫的獨處可以讓我們從容地去邁過下一個匆忙。
但是,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網絡世界,人人處在一個無時無刻不與他人連接的「持續在線」時代,有多少人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處呢?
獨處面臨的最大挑戰應該是來自於各種各樣觸手可及的光亮的屏幕。即便是一個人,周圍沒有任何喧囂,我們都處在各種密集的屏幕之中。
很多成年人只要是一個人的時候,絕大部份時間都是機不離手,手機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第六器官。雪莉·特克爾在她的著作《群體性孤獨》中描述了這樣一種場景:「家人在一起, 不是交心, 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 不是敘舊, 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 老師在講, 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上, 別人在報告, 聽眾在收發信息。」
對兒童來說,繁重學業之餘的「喘息時間」就是發光的屏幕。對這些孩子來說,她們的獨處時光就是上網時光。在網絡下成長的新一代很難尋覓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般的獨處。
奔流不息的時光裡,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獨處能力呢?
讓我們所處的環境更美好。簡潔、明淨的環境讓人更有思考力,能讓生活或工作於此的人,更能詩意般地棲居。
誇美紐斯:「學校本身應當是一個所,校內外看上去都應當負有吸引力。在校內,房屋應當光亮清潔,牆上應當是受人崇拜的人物照片,地圖、歷史圖表,或別種裝飾。在校外應該有一個空曠的地點散步和遊戲,並且還應當附屬一個花園,在那裡欣賞樹林、花草、植物。」
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裡,人會更多轉向凝視自己,享受獨處時光。家裡也是如此。
放慢腳步,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與自己內心溫柔相處,深情以待。
重拾生活,就讓我們回到真正的詩意般的獨處吧!哪怕是瞬間!
初冬綿綿陰雨的早晨,
打開紫色的百葉窗,
紫藍色天空是那麼迷人!
這裡是百家號花不語的芳菲菲。本文系作者原創,引用請註明出處。如您喜愛此文,請在文章右上方加關注、轉發、收藏和點讚。感謝您一路陪伴和鼓勵。喜歡此文,記得關注該百家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