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多年前陰差陽錯,開始終日與碑帖庫房的「黑老虎」們為伍(其中墓誌、墓碑拓本多達數千件,同事戲稱為「死人堆」),唯因生性疏懶,成果寥寥。此番乃得有幸全程參與《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以下簡稱《叢刊》)第一、二輯的編纂,感慨之餘,願就本人對館藏碑帖拓本的認知,結合《叢刊》的選目,略陳其來龍去脈與價值特色,向諸多捐獻、出讓的藏家,和參與徵集採購、整理編纂的新老同事致意,並供方家與讀者參考。
這兩輯《叢刊》的出版,也僅僅是上海博物館同仁對館藏萬餘件拓本的研究成果的初步展示,未來我們將會以更為豐富多樣的形式繼續與大家分享這份饕餮大餐。
20世紀50年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名下的文物拆分給剛剛成立的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圖書館,其中碑帖拓本和圖籍類文物幾乎一股腦劃分給了後者。所以上博的拓本收藏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大致有以下幾個途徑:藏家捐贈(最大宗),其他收藏機構贈予(山東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歙縣博物館等),徵集收購,以及上海市文管委移交(數量甚少)。
慷慨捐贈的收藏家中,僅戚叔玉、孫伯淵兩位就分別捐出四千多與三千多件,佔據了館藏總量的半壁江山。傳統風格的文物收藏大家,無論哪個門類,一般呈現兩種趨勢,或細大不捐,務求其全;或精益求精,等閒凡品難入法眼。至於碑帖收藏家中,美國安思遠先生堪稱後者的代表人物,而戚、孫二位均為前者中的佼佼者。從傳說為夏朝的《岣嶁碑》到商周青銅重器,從《石鼓文》到蘇軾、趙孟頫,無論碑刻、摩崖、畫像石、造像題記、墓誌、磚刻,舉凡略有名氣,且民國時期尚有拓本流傳者,除了個別極其罕見之品,皆已大體搜羅齊備,體系完整。當然因個人偏好,兩位都側重於碑刻拓本,而法帖拓本的品目則不免稍有遜色(其中有此類拓本或部分捐予其他文博機構的因素)。
二十年前,香港集古齋曾出版過一冊《滿地香泥夢有痕——碑帖專家孫伯淵》,汪慶正館長作序,徐冰冠作小傳,述其生平及藏品價值甚詳,但此書內地或不易得。按,孫伯淵(1898—1984),蘇州人,13歲喪父,輟學與母繼續經營「集寶齋」碑帖店,好學勤思,與顧麟士、李根源、俞宗海、陸恢、張大千、龐萊臣、吳湖帆、馮超然、張珩、謝稚柳、徐邦達等過從甚密,壯年時於金石、書畫、古籍、碑帖已皆入堂奧。1980年,他將其畢生所藏大部無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計唐人寫經四種,五代敦煌經卷一種,宋拓張旭《郎官石柱記》(趙孟頫、王鏊、王世貞、宋犖、梁章鉅、翁方綱、吳榮光、林則徐、何紹基等鑑藏)、宋拓孤本米芾《方圓庵記》(沈周、王文治、永瑆、李宗瀚等鑑藏)、宋拓蔡襄《茶錄》、宋拓《黃庭經》、宋拓《李思訓碑》(項元汴、莫是龍、王世貞、朱彝尊等鑑藏)。上述拓本《叢刊》將陸續推出。另有兩部宋刻孤本《竹友集》《乖崖集》,及沈周、吳歷等名家畫作。其餘三千餘件精心託裱過的整幅拓本,雖普遍拓制年代較晚,卻也不時可見張廷濟、沈樹鏞、趙之謙、王仁俊等名家跋語,更有巨冊龍門山造像、尖山摩崖。因《叢刊》的體例所限,這批拓本暫未收錄,故先藉此文略加紹介,稍補遺珠之憾。
戚叔玉(1912—1992),威海人。篆刻、書畫分別師從丁佛言、金城,卓然成家。除了拓本,還捐給上博祝允明、王寵、吳昌碩等名家之作。尤為難得的是,並非像某些為藏而藏,只圖炫耀的藏家,幾乎每件拓本上,都可見曾經他賞鑑的痕跡,或於多處考據點鈐印,或撰題記,或封面題籤,足證其勤勉專精。
戚先生所捐拓本全部入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敏求圖書館。圖書館同仁仿照孫貫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曆代石刻拓本草目》的體例,合力編輯整理其目錄,成《戚叔玉捐贈歷代石刻文字拓本目錄》一書,於2006年出版。據此目錄可知,其中名家舊藏、遞藏之本不計其數,項元汴、盧象升、鐵保、姚鼐、沈兆沄、葉汝蘭、龔自珍、張廷濟、何紹基、汪中、陳介祺、沈樹鏞、龔橙(龔自珍子)、吳熙載、張祖翼、褚德彝、鄭文焯、費念慈、梁鼎芬、沈曾植、李經畬、劉鶚、端方、寶熙、陸樹彰、楊寶鏞、鄒安、鄧實、伊力勳、況周頤、趙時棡、于右任、譚澤闓、馬良甫、徐乃昌、俞宗海、王禔、程屺懷、盧桐柏、張彥生、啟功、張珩等等,三百年風流蘊藉,薈萃於斯。
當這兩位大藏家雙劍合璧,除了品目的互補,同一碑刻的不同版本(不同時期所拓)也往往可以組成從初拓到近拓比較完整的系列。甚至一些不為市場看重,導致傳世數量反而偏少,但極具參考價值的偽刻如:《朱博殘石》《楊震墓版》《營陵置社之碑》等,翻刻如:《張朗碑》《司馬紹墓誌》《王居士磚塔銘》等,剜改刻如:《孫節塔志》《九成宮醴泉銘》等,以及嵌蠟、塗墨填描等作偽之本,也囊括在內,為鑑定研究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本次選入《叢刊》第二輯的明拓《孔宙碑並陰》,乃王慶勳、沈維裕、吳頤、戚叔玉舊藏,碑陽、碑陰均為明精拓本,在漢碑拓本中亦屬鳳毛麟角。
還有多位藏家也值得我們銘記。
上海博物館首任館長、文博大家徐森玉(1881—1971)「文革」中過世,十年後其家屬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數以千計的藏書和一批拓本,後者涵蓋漢畫像、神道闕、銅器、刑徒磚、墓誌、漢魏石經。尤其是他曾對石經做過精深的研究,故而收藏的此類拓本也自成系統,彌足珍貴。
李蔭軒(1911—1972),字國森,號選青,合肥人,李鴻章侄孫,青銅器收藏大家。生前曾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唐石經拓本一套百餘冊,恰好可以接續徐森老所捐的漢魏系列。身後其家屬又捐出《晉唐小楷集帖七種》《古泉圖集》等珍貴拓本。
為了豐富館藏,上海博物館曾多方多次收購碑帖類文物,收購對象囊括碑帖店鋪(慶雲堂、朵雲軒、榮寶齋)、公藏單位(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陝西省博物館、南京文管會、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拍賣會、古玩市場、古籍書店、文物商店、私人藏家(吳進思、徐淑卿、張澤琪、湯明華、楊瑞森、沈行仁、陳菡芬、萬珏先、趙冷月、龔理熊、孫笠人、葉 逸、龔安英、王學田等),而其中最精善者,非吳湖帆梅景書屋舊藏莫屬。
《皇甫誕碑》書影
《衡方碑》書影
《董美人墓誌》書影
吳湖帆(1894—1968),吳大澂嗣孫、沈樹鏞外孫、潘祖蔭侄婿,自幼耳濡目染,名師調教,宅中集三大世家寶物之精華。中年後執畫壇牛耳,交遊廣闊,更練就慧眼如炬。上海博物館所藏吳氏舊藏,大致有銅器(小克鼎、逪曹鼎等)、書畫(米芾《多景樓詩冊》、宋高宗《千字文》、劉松年《商山四皓圖》、吳鎮《漁父圖》等)、古籍善本(宋刻孤本《梅花喜神譜》、宋刻《淮海長短句》等)、玉器、璽印、錢幣幾大類,此外尚有拓本三百餘件。除了世人耳熟能詳的初拓隋《常醜奴墓誌》《董美人墓誌》(自刻閒章「既美且醜」),宋拓《梁蕭敷敬太妃雙志》、宋拓《李靖碑》、宋拓《姜遐碑》、明拓孤本《七姬權厝志》,吉金拓本如《愙齋集古吉金》《愙齋集古吉金圖》《愙齋集古吉金冊》《積古齋藏鐘鼎款識》《簠齋古兵十七種》《國子監周器十種》《大盂鼎》《散氏盤銘》,瓦當拓本如《秦瓦量殘字拓》《陳簠齋手題瓦當》《簠齋藏瓦》《陳簠齋先生題古瓦當》《吳退樓手拓瓦》《吳氏藏秦漢瓦當五十種》,皆拓工精湛,纖毫畢現。石刻拓本如明拓《景君碑》、清初拓《鄭固碑》、明拓《石淙詩》,施以淡墨,且皆挖裱考究,不惜工本,單以裝幀論,也儼然已成藝術珍品。
本次選入《叢刊》第一輯的初拓《董美人墓誌》,系原石收藏者徐渭仁拓贈錢繹者。吳湖帆得後,喜不自勝,推之為「原石第一精拓」,遍延師友題詞計五十二首,自己又以同題和作五十二首,琳琅滿紙,美不勝收。
《叢刊》 第一輯選入的《皇甫誕碑》《晉唐四楷帖》《佛遺教經》三件均出自一家舊藏,即邵松年後人邵震遠。按,邵松年(1848—1924),字伯英,號息盦,常熟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曾任河南學政,一代鑑藏大家。著有《古緣萃錄》十八卷。其中《皇甫誕碑》為北宋拓本。此拓本不僅非民國間曾影印的所謂趙世駿藏「最舊本」(有明顯塗描作偽痕跡)所能及,而且還早於流傳至今的劉健之、朱翼盦遞藏本(今藏故宮博物院),吳湖帆四歐堂本(今藏上海圖書館)等,是名副其實的最舊最善之本。《古緣萃錄》卷十七著錄,稱其「裝手極佳,神採奕奕」。《晉唐四楷帖》包括《黃庭經殘字》、柳公權書《護命經》殘字及《洛神十三行》兩種,翁方綱、湯貽汾、楊繼振、邵松年舊藏,六舟、楊能格、潘祖蔭等題籤,翁方綱、邵松年等題跋。《古緣萃錄》卷十七著錄,題作「宋拓博古堂帖小楷二種」。《佛遺教經》乃晚清四大藏書家之一海源閣楊氏故物,邵松年跋斷為《墨池堂選帖》祖本。
又陳子綬藏清初拓《衡方碑》(選入《叢刊》第一輯),曾先後由黃易、楊鐸、何紹基、李瑞清、錢仲甫、譚澤闓等遞藏,又得汪喜孫、許瀚、曾熙等名宿題跋,其文物價值已不能僅以拓本本身衡量。
此外,選入《叢刊》第二輯的還有明拓《中嶽嵩陽寺碑銘》,劉銓福、羅振玉、李國松遞藏,為流傳有緒之最舊拓本;明拓「黃帛」本《石鼓文》,項源(項元汴後裔,齋號小天籟館)、何紹基舊藏,海內外公藏第一佳拓;宋拓《大觀帖》卷一,朱彝尊、蔣祖詒、褚德彝等舊藏,未見著錄,不為世人所知,或系孤本;又宋拓《大觀帖》卷七、八,楊中訥、彭志傑、惲秉恂、惲秉怡、汪寶禮、吳雲舊藏,皆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宋拓卷七、故宮博物院藏宋拓卷八面目極似。據估計,這幾種可能在建館早期便已入藏,算是老家底,今年也一併亮相,以饗廣大碑帖書法愛好者、研究者。
【圖書信息】
書名:《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第一輯)
包含《衡方碑》《晉唐四楷帖》《董美人墓誌》《皇甫誕碑》《佛遺教經》五種。
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裝幀:8開,冊頁裝,五冊一函附別冊,五色印刷
書號:ISBN 978-7-5479-2423-5
定價:1680.00元
書名:《上海博物館藏碑帖珍本叢刊》(第二輯)
包含《石鼓文附音訓》《孔宙碑並陰》《中嶽嵩陽寺碑》《大觀帖卷一》《大觀帖卷七卷八(太清樓二王法帖)》五種
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裝幀:8開,冊頁裝,五冊一函附別冊,五色印刷
書號:ISBN 978-7-5479-2424-2
定價:16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