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筆勢精妙,備盡楷則,不愧列為右軍小楷第一

2020-12-17 尚古齋翰墨叢話

王羲之書法,是有別於漢魏質樸書風而成自家體系,中國整個書法史上凡是能成名大家者無不受其影響。王羲之真跡雖然不存,但還是有諸多精良的摹刻本流傳。透過這些摹刻本可以讓後人一睹「書聖」風採,也向後人展了「書聖」王羲之書法的高深造詣及風貌,讓後人領略著王羲之書法的精彩奇妙處。

王羲之流傳的名篇作品有很多,最負盛名的便是有「天下第一行書」美稱的蘭亭序,令無數的書法人們心馳神往,有別於章草稱謂今草名草書《十七帖》。小楷名作有《黃庭經》、《樂毅論》、《孝女曹娥碑》、及《東方朔畫贊》,這些小楷名作不僅有著極高的書法藝術欣賞價值,還是很優秀的小楷臨習的最佳法帖範本。

有王羲之小楷第一之稱的《樂毅論》四十四行,是上乘的楷書名帖。唐代楷書大家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將其列為右軍小楷第一。《樂毅論》據傳是王羲之精心書寫給其子王獻之的習書範本。

此帖結構或小或大、或側或正,用筆恰好實時或收或放,每個字靜穆中見逸韻,盡顯一派生機,通篇字勢逸宕凝神,寫得雍容和雅,兼具有大字的格局,這就是王羲之書法造詣高超之處,筆勢精妙,備盡楷則,行筆自然,真正地將漢字演繹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

唐代楷家大家褚遂良臨刻本

相關焦點

  • 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小楷《跋右軍​十七帖​》欣賞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
  • 褚遂良小楷《千字文》和臨王右軍《蘭亭序》,米芾、範仲淹題跋
    褚遂良小楷《千字文》和臨王右軍《蘭亭序》,米芾、範仲淹題跋。《渤海藏真帖》是歷代著名叢帖之一。明崇禎三年由浙江海寧陳甫伸(元瑞)編次,章鏞摹勒。此貼拓制時間介於明末至清道光之間,貼末有清道光22年畢道遠跋及藏印。第一冊為唐鍾紹京「靈飛經」,因是小楷,鐫刻難度很大,因此最有名,且「齋室」二字未損。第二冊為褚遂良小楷《千字文》和臨王右軍《蘭亭序》,這是個特殊版本「蘭亭」。後有米芾、米有仁、範仲淹題跋。第三冊有蔡襄、蘇軾書法。第四冊有蔡京書法「大觀御筆記」,黃庭堅書法,米芾「櫹間堂記」。
  • 文徵明小楷《前赤壁賦》,六十一歲時書,其成熟發展期的代表之作
    文徵明小楷《前赤壁賦》。嘉靖九年,六十一歲的文徵明時書,縱二十四點九釐米,藏於故宮博物院。 文徵明的小楷是他的書法藝術中最優秀的部分,不僅結構嚴謹,字形秀美,筆法剛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文氏書法以功力深厚見稱,晚年尚能於燈下作蠅頭小楷。
  •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高清版本分享,可直接拿來臨帖
    一段習字,一份感悟,一種生活期待你的關注《樂毅論》是王羲之用小楷抄寫的,此帖在楷書中也頗負盛名。文章內容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字泰初)撰寫的,論述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徵討各國之事。王羲之比較有有名的小楷帖有《黃庭經》、《曹娥碑》、《東方朔畫像讚》、《樂毅論》。不少名家認為《樂毅論》這幾部帖裡的最絕妙的,充容大雅、方圓適中,屬於最上乘的楷書名帖。比如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將其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王羲之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樂毅論》墨跡本今已不傳,真跡則更不待言了。
  • 文徵明74歲寫的小楷代表作《琴賦》,美到窒息
    但文徵明的書法總有一種這樣一種魅力,或者說魔力,尤其是他的小楷,讓你靜心,讓你感受到一種靜默的美感。如果把文徵明的人生階段分成三部分,30歲為一年齡段,他在人生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是一個常人口中的失敗者,幹啥啥不行。論天資不聰穎,論功名,考功名考到了鬍子白,最後也只是做到一個小小的翰林待詔,還受同事排擠。此情此景,再加上他已經57歲了,直接退休不事筆墨,含飴弄孫,也在情理之中。
  • 王羲之第一小楷《樂毅論》
    《樂毅論》四十四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為第一。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將《樂毅論》列為第一。縱向對比看來,書聖小楷用筆也頗有「今意」,往往筆勢綿亙流麗,起止舒展,不避以側鋒取妍。
  • 鍾繇小楷六種,不愧是「小楷之祖」!
    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
  • 如此秀美小楷,不愧譽為小楷極則,天下第一也不為過
    此本初為北宋周越所得,誤以為原跡摹刻,流傳於世,後有南宋越州石氏摻入右軍筆意的翻刻本。《宣和書譜》載,麻箋本北宋時入內府,後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僅存刻本傳世,但因輾轉翻刻較濫,已不足觀矣。現在只存有十三行被人們稱為玉版十三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是小楷書法的經典之作,可謂字字精妙,豐美舒展,別具一種姿媚
  •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宣紙描紅字帖
    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寫一手好字,愛上書法 王羲之第一小楷《樂毅論》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四十四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為第一。
  • 此帖是草書的最佳入口
    帖後有明解縉,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經金明昌內府,宋內府以為清畢源,乾隆,嘉慶,宣統朝內府收藏,原件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石渠寶笈·三編》有著錄。帖為草書,釋文為小楷,存草書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釋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
  • 晉唐小楷集之《樂毅論》,王羲之成名小楷作品。圖為褚遂良臨本!
    小楷。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將其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王羲之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 《樂毅論》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書書法作品。
  • 元.鄧文原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元.鄧文原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釋 文 鳥跡不復見,字體益以繁。右軍天機精,筆端走風雲。萬世有能事,仰之道彌尊。後來獨超詣,乃有中令君。惜哉貞觀厄,真跡無復存。此碑出千年,筆法凜如新。至寶不淪沒,終為絕世珍。晴窗有真賞,妙理可忘言。流弊今若此,誰能決其源。 巴西鄧文原善之父。
  • 筆勢圓轉流動、結體溫潤閒雅——趙孟小楷風格淺談
    同年書寫的《跋曹娥碑》(1287 年)又與上帖風格不同,可能趙氏已認識到自己學鍾的弱點,亦或是受所跋對象的影響,多是王羲之的筆意,其跋文曰:「《曹娥碑》正書第一,欲學書者不可無一善刻,況得其真跡……」可知,此時趙孟的小楷就已經開始師法王羲之了。還有一點為研究者們所忽略,就是趙孟早期小楷還師法姜夔。
  • 初學草書的最佳入口是此帖
    《唐人月儀帖》《唐人月儀帖》黃麻紙本墨跡,無款,傳唐人書,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聞書》。鈐有「御府寶繪」「內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覽」「王氏禹卿」「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帖後有明解縉,清王文治等人跋。
  • 習小楷而想起王羲之的《樂毅論》,現摘錄分享與習字朋友以作研習
    今天,在練習小楷時便想起了王羲之的小楷《樂毅論》四十四行,關於王羲之小楷《樂毅論》四十四行,久已聞之,並眾說眾說紛紜,雖然據說真跡早已不存,只有石刻,但現通過存世刻本之圖片仍能窺見羲之筆畫的靈動性和橫有仰抑,豎每多變,撇捺緩急的氣韻;從整體而言,可以說,在靜穆中見氣韻,更顯生機。
  • 母親節,適合賞此小楷
    ▲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姜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