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張)
編者按
如今的孩子寫作文語出驚人:「今天我在公園撿到一億元,全是10塊錢的,有一本語文書那麼厚!」「我撿到4張500塊錢還給老大娘。」有的老師判一天作文最後直想吐。孩子為什麼寫不出好作文?為什麼會出現寫作困難、胡編亂造的現象?有的高考閱卷老師呼籲學生「說真話」,而中小學老師們卻認為,想讓孩子「會說真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生
吐槽
我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馮邵一
看到所謂「神一樣」的學生作文,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撿到4張500元還可以理解,儘管看起來也有些假,但沒有常識錯誤和邏輯錯誤。在廣東就常見500元面值的澳幣和港幣在市場上直接流通。但是,撿到一億元可驚為天人了,單層疊放10元面值的一億元可以疊1000米高,倒下來會壓死人的。同為走過小學的我,其實也發生過很多這樣的笑話。但是,當看到為了寫一篇作文不惜讓親人「被死亡」,為了一場考試可以對在醫院病危的親人不聞不問,我笑不出來了。
是什麼讓我們無知、撒謊和冷漠?大人們儘管可以嘲笑我們的無知和荒謬,但是如果寫這樣作文的是你的孩子和學生,或者是你的弟弟妹妹,你還笑得出來嗎?
幾米有本書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我以這作為文章標題,絕非是為我們的無知和犯錯找理由,請聽我細說。
所謂「神作」的出現有幾個原因:一、假話、空話、大話的文風已經滲透到小學生的意識裡了。二、學生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因此不能自圓其說。三、有的跟風命題的作文已經把我們小孩子逼得沒有辦法不撒謊了。
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因此我們沒有選擇權。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開口說話,哪一句不是大人教的?從我們第一次撒謊,到我們變成父母老師眼裡的「差生」,哪一步不是大人逼的?如果錯了要被嚴罰,而撒謊卻可能逃避,那誰又不曾抱著僥倖的心理呢?
小孩子犯常識錯誤很正常,但一直走上寫作和做人都「假大空」的道路就悲劇了。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就應該負責教我們很多必須知道的東西,至少教會我們如何去尋找知識和真理的方法。
小學生「神作」的不斷見諸報端,也只是無數神作中的冰山一角而已。我小學時候就有同學寫第一次炒雞蛋,字數不夠就寫:「我炒啊,炒啊,不斷地炒啊,反反覆覆地炒啊……」全班大笑,老師問:「雞蛋煳了沒有?」一邊是作業必須做,一邊是不會寫,那該如何是好?作為一個喜歡寫作的00後,我也不能只是去抱怨大人和這個社會,我想就我的學習寫作的經驗和學弟學妹們交流一下。
根據我個人的成長經歷,要寫好作文應該從小下工夫。比如我爸爸從小就讓我講故事,而不是他們不斷給我講故事。到我能寫作的時候,爸爸就說把你講的故事寫下來就是作文了。我是從一年級就開始寫作文的,首先從一句話開始,每天只寫一句話,然後是看單圖寫幾句話,然後是根據幾幅圖編故事。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我的寫作已經很順手了。慢慢地再去模仿名家的寫法,一邊寫作,一邊大量讀書。除了讀書,親自參與就是最好的老師。你自己做過了,你就知道最真實的感受。如果沒有條件行萬裡路,那就讀萬卷書。有些命題作文,寫不出還不如不寫,瞎編只會浪費時間。
文章最後,我想對命題作文進行抗訴,因為命題本身就帶有出題者的主觀意識,或者有很強的局限。比如,爸爸曾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小時候老師叫他們寫一篇關於叔叔、伯伯或者舅舅的故事,可是爸爸只有兩個姑姑和兩個姨媽,偏巧沒有舅舅和叔伯,無奈之下只好瞎編了。
如今的考試,作文大同小異,要得高分就必須考慮改卷老師的心情和偏好,猜測出題者的觀點,從而去迎合他們,稍微有點反對意見,他們就說你覺悟低、不陽光、不上進、思想有問題。
我覺得吧,讓我們說說真話、發發牢騷,不會死人的。老師和考官們,難道我們的作文評價標準就不能改改嗎?
(馮邵一,11歲,廣東少年作家,著有《野蠻媽媽結婚記》、《雙城之間》、《雲上的誘惑》)
家長
發言
兒子寫作文,離了百度就沒靈感
◎雨中小菊
前段時間,老師作文布置寫春遊。我說帶兒子去外面轉轉,找找靈感。兒子卻說作業太多,實在抽不出時間,還安慰我說:老媽,沒關係,春遊我想寫啥想感受啥,百度網上全都有現成的,不信你看!
兒子給我打開網,果然是有圖有真相,有攻略有遊記,時間、地點、人物、四季景色,全實景帶彩色地展示在我的眼前。兒子說,春遊大同小異,專門為了寫作文去春遊,浪費時間沒必要,其實,沒去過也不要緊,網上一觀,和身臨其境感受沒有太大區別!
知道我對此不甚苟同,兒子竟然開導我說:老媽,你以前寫作文要看作文選吧!老師念範文字詞句,你要跟著學寫吧!其實百度和那些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只不過百度更便捷、覆蓋面更全而已。老媽,寫作文也是要與時俱進的!
兒子對作文內涵「神一樣」的講解,聽得我目瞪口呆。但細想想,也並非全無道理。時間不長,兒子的春遊作文經過百度的流水線和後期語言的潤色加工出爐了。我看後,還真沒挑出啥大毛病。作文的六要素是樣樣不缺,可就是一樣,沒有能讓人從心裡感到愉悅的東西,連一個字一個詞都沒有。
如今的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秉承的「萬事俱為輕,唯有學習重」的氛圍下,生活在城市鋼筋水泥組成的環境中,與外界的接觸就是學校、電視和網絡,所儲備的生活信息大部分來自客觀的書本知識,缺乏與生活與自然環境直觀的親密接觸。巧婦都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是小小年紀的孩子!
缺少鮮活的生活素材,孩子似乎生活在「真空」裡面,於是,在描述很多事物與內心情感的時候,因缺乏真正自我體驗後的感受,雷人之作也就不足為奇了。寫作,本是一件最能體現自身個性、展示獨特語言魅力的過程,如今卻流於程式化與功利化,難怪有些老師面對小學生神一樣的作文,要大嘆頭疼受不了,
面對學生出現「語不驚人死不休、千篇一律雷同」作文,有些甚至嚴重違背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識的現象,作為家長和老師,不是簡單地感嘆、嘲諷、責備孩子,而是要先自我反思一下:春天,帶孩子去野外,感受過「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微妙嗎?秋天帶孩子去田地裡掰過玉米,摘過蘋果,體驗過收穫的快樂嗎?夏天,帶孩子去工廠參觀,感受過揮汗如雨勞動的艱辛嗎?
幾米在他的書《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曾經說道:「大人喜歡嘲笑別人的孩子是溫室裡的花朵,卻又努力培養他們的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 靜心細想,神一樣的作文背後,是否有著神一樣的家長和老師的背影。
不可否認,現在的作文教學存在弊端,為啥有些作文一個模式?源於應試教育迫使有些老師傳授所謂的作文模式和套路,這其實是害了孩子,好的文章來源於生活感悟,教師應該在肯定孩子發揮想像力的同時,鼓勵有感而發,引導孩子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育與生活的脫節,導致孩子們缺乏生活的引領與情感的教育,神一樣的作文才會出現,我們的應試教育,應該培養孩子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記憶能力。試想,學生眼睛被關上了,耳朵被關上了,嘴巴也被關上了,怎麼能寫出文章?
學者觀點
真實才是作文的生命
◎付小平
近年來,媒體上不時傳來批閱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的老師,看到很多作文就想吐。大部分的作文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在網絡上,經常會曝出一些孩子的「神作」,要麼令人捧腹大笑,要麼令人瞠目結舌。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兩個方面的因素導致的:
一是家長和老師的功利心態。現在的很多作文,已經被應試教育綁架。有些老師和家長,希望孩子能取得高分,不惜鼓勵孩子胡編亂造。為了應對考試中的作文環節,孩子們在學校學習了大量的應試技巧,在家裡讀了不少的優秀範文。這些範文和技巧,就像八股文的模板一樣,讓孩子看到類似題目就會自動往上套,從而忽略自己內心真正想要說的話。
二是孩子缺少真實的生活體驗。作文這件事情是「我手寫我心」,寫我們所見所聞,講我們所思所想,往往才能寫得真切、講得透徹。如果「我心」沒有觀察,沒有體驗,沒有感受,「我手」就只能粘貼和複製了。
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小時候,更喜歡成天宅在家裡,或者穿梭於培訓機構。他們往往只能通過電視機和網絡來認識世界,了解社會。對孩子來說,直接經驗比較欠缺,而間接經驗往往又是接受人家提煉的感受和感悟,形同別人嚼碎了的再給孩子吃,已經缺少原始的味道。
為了提高孩子的書面表達和寫作能力,為了收穫更多具有真情實感的學生作文,老師和家長需要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老師轉變作文觀念
很多的作文題目常常讓孩子無話可說,或者胡編亂造。要不就是意識形態太濃,不接地氣;要不就是非黑即白的話題,無從下手。一個好的作文題目,應該是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讓學生有話可以說,而且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應該是一篇好文章。比如美國小學生會以「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及其理由」為題展開辯論,這就讓學生能有話可以說,而且還能考察學生的思維方式。這樣的作文題目,比那些「學習雷鋒做好事」的題目,更能讓孩子說真話、講真事。
2.家長放棄功利心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於寫作文來說,尤為如此。要想寫出一篇真正的好作文,絕不可能短期突擊就能實現的,這必須厚積薄發,除非我們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範文。因此,家長對待孩子的作文,千萬不要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也不要為了取得好成績經常鼓勵孩子胡編亂造。當所有人都帶著極大的功利色彩去對待作文時,孩子們自然就學會投其所好!
3.鼓勵孩子親近自然和接觸社會
讓孩子主動親近大自然,接觸我們所生活的真實社會,去積累第一手素材,並給他們觀察、體驗、經歷、感悟的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獲得真實想法,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寫作靈感和寫作欲望。這就需要家長多為孩子創造親近大自然和接觸大社會的條件和機會。
4.引導孩子表達真情實感
當孩子在親近自然和了解社會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內心的真情實感想要表達,但並非生活中的每件事都需要一本正經地寫成作文。其實,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等到寫作文的時候就會靈感閃現。如果孩子處於學齡前的階段,我們只需要讓孩子講出來即可,或者家長代筆記錄。如果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孩子們去做過、去體驗過之後再寫作,即使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再不濟,我們也一定能看到一篇有血有肉的作文。而這樣真實的作文,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文。
5.引導孩子熱愛閱讀,擴大知識面
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途徑,同時也是感受快樂的一個過程。不愛閱讀,就不會有思考;沒有思考,就不會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未來。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培養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掌握了很多知識和技能,卻丟失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閱讀就是思想和智慧的活水源頭,當孩子的閱讀量增加,知識面擴大,寫出好作文就是自然的結果,甚至對其他學習也大有裨益。
教師感悟
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
◎王繼穎
法國詩人讓·比浩勒幫盲乞丐將木牌上的句子添改成:「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北方的春天,麥苗返青,柳綠花紅。
正值人生春天的孩子們,卻看不到六月才成熟收割的麥黃,看不到深秋變化著的白菜綠,感受不到千姿百態的幸福瞬間。顛倒了季節,嫁接了顏色,同化了幸福。孩子們像盲乞丐一般,舉著「作文」的牌子向師長和社會宣告:「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
一次關於「幸福」的作文,許多孩子的素材竟驚人的雷同:深夜,父親或母親送自己去醫院。在汽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今天,家長還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背」,路上環境大多「刮著風」、「下著雨」,甚至「下著雹子」……那些胡編亂造的「神作文」讓我們反思:是誰障蔽了鮮活的素材?是誰奪走了孩子們的春天?
午飯後,孩子看新聞聯播,爸爸板起臉:「這次考試成績這麼差,還想看電視!屋裡看書去!」孩子悻悻地回到書房,望望窗外那樹晶瑩的白,目光木木地定在書頁裡。沒人告訴這孩子,窗外那棵樹叫玉蘭。
上學時,孩子想自己坐公交。媽媽一臉愛憐:「路上壞人多,媽媽開車送你。」車頂上,難得的藍天白雲,有歸來的雁群在鳴叫。可是密閉的車裡,看不見,聽不到。
語文課上,老師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春天的孩子,讀書卷裡的春天,怎麼讀都覺得春天和書上的字一樣,是平面的,黑色的,沒有生氣。
在家裡被關在書房內,在路上被關在汽車裡,在學校被關在教室中,戴著近視眼鏡的童年,被父母和老師無數次彩排,在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愛中重播著,自然和生活的現場直播,漸漸棄孩子而去,孩子的作文,成了無源之水,無米之炊。
大自然的春天,穿著綠底的繡著各色各樣花朵的衣裙,在蜂蝶和燕雀們的伴奏聲中翩然起舞;親情屋簷下,愛的短片日月常新地上演;校園裡,友情和師生情的細節,悄然打動著許多瞬間;社會的舞臺劇,更是千變萬化,絢麗多姿。我們的孩子,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感官和心靈去拍攝記錄,用豐富鮮活的素材供作文時遴選,供人生長路上遴選。
我問讀大學的女兒:「還記得那次郊遊餵螞蟻嗎?」女兒興奮地喊:「記得啊!你和爸爸各騎一輛自行車,車筐裡裝著麵包、香腸、礦泉水,我坐在爸爸的車後座上。我們去部隊營房附近的田野裡,看螞蟻搬著麵包屑跑……」女兒小時,我們常帶她親近自然,春天看麥苗、挖薺菜,夏天聽雨在萬物上綻開聲音的花朵,秋天看七彩變幻的露珠,冬天堆雪人……
那年我去鄉村支教,春天用稿費買了一百多棵月季,種在校園的花池裡。我和孩子們一天天澆水,一天天期待,親眼見證了萌芽、長葉、含苞、開花的過程。當初夏五顏六色的月季甜香四溢時,我邊帶孩子們觀察邊指導描寫植物的順序和方法,那些活潑生動的孩子,眼是亮的,寫出的作文是靚的!
朋友帶孩子回老家割穀子,孩子親身體驗到田間勞動的辛苦:烈日當頭,腳踩爛泥,谷葉劃手,谷根紮腳,螞蟻咬人……這樣的辛苦,讓孩子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這苦中的深悟,對孩子當下的珍惜和日後的成長,大有益處。
清代高鼎在《村居》中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有責任,還給處在人生春天的孩子們一個草長鶯飛、放飛快樂和人生希望的春天!
幫孩子尋找鮮活的文字
◎微笑的草
每接到一屆新生,我必出的作文題是《我的家鄉》。收上來,每次都被氣得發瘋:有人說他的家鄉在一個小山村,有人說在張家界,還有人說在西湖。我問:誰的家不在長江三角洲?麻煩下次編謊要編圓一點,免得老師一下子就能看出來。
我對學生說,老師不允許你們再胡編下去,我要你們先做了再寫,你們要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寫出鮮活的文字來。
有一次,課本要求寫一篇小物件製作說明文。我會做一種紙花。我有細細的鐵絲、剪刀,又買來彩色皺紋紙。我將這些帶到教室,說:今天學做紙花。學生們譁地一下來了興致,跟在我後面學習剪紙、疊紙、剪花樣、捆綁、撕開。一節課上得熱熱鬧鬧的。下課了,學生拿著紙花到走廊上炫耀。第二節課一開始,我就說:現在開始寫作文——說明文《紙花的製作》,300字以上,至少兩種說明方法。學生說:老師啊,我們上當啦!喊歸喊,作文還是按要求做的,因為做過的事情,寫起來不難。
另一次課本要求寫調查報告,關於社會熱點問題調查。我想著熱點問題是什麼呢?總不能叫他們調查明星八卦、政壇風雲?這樣的話題,他們肯定只能通過網絡,抄襲的可能太大了。孩子們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強求。適逢清明節放假,學生要回去掃墓祭祖,結合這個節日,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對揚州地區喪葬習俗進行調查,內容只要和逝者有關就行,然後寫一篇調查報告,同時表達一下看法。
這一次調查結果五花八門。有調查死一個人要花多少錢的,價格驚人,於是感嘆道:「死一個人花這麼多錢,還是好好活著吧!」有調查出死人要唱什麼戲,熱鬧得不像話,於是感嘆:「還是父母活著時好好孝敬吧,人都死了,熱鬧有什麼用?」
關於感恩的文章,我是這樣布置的:回去先跟爸爸媽媽說聲「我愛你」,看你的爸爸媽媽有什麼反應,然後把這個過程寫下來就行。這次活動最有意思。有的學生扭扭捏捏,幾次想張口就是張不了,最後一閉眼睛,說:「我愛你!」把爸爸媽媽嚇了一跳,懷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有的在電話裡說,被電話那頭的爸爸一陣罵:「電話費沒處花啦?」孩子委屈得直想哭。有的剛一出口,媽媽就說:「你這個神經病!」更多的記錄是父母熱淚盈眶,和孩子相擁而泣。
我在每次作文裡都能看到孩子們創造的鮮活的語言。沒有做過那樣的事情,不在那樣的氛圍裡,語言是蒼白的、寡淡的。孩子創造的語言令人驚訝,據說「太陽的香味」這樣詩意的語言最早是個孩子創造的,因為孩子睡進了媽媽剛曬的被子裡。
我的一個同事,孩子五歲,上幼兒園,老師發來信息說:「春天來啦,帶您的孩子去尋找春天吧!」同事把孩子帶到鄉村,花一下午的時間,看桃花杏花油菜花,看野草遍地,看小蝌蚪遊來遊去。回來的路上,孩子就造出了這樣的句子:「媽媽,我們今天找到了一個五顏六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