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

2020-12-19 每日農業資訊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農村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如今還生活在農村的人,基本上經常都需要出席一些酒席,即便沒有酒席,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孩子的也會陪自己的父親坐在小院子裡,喝點小酒。對於很久都沒有回家鄉的孩子,應該就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真真正正陪自己的父母吃上一頓好飯了吧,所以年輕人,在為了更好的生活打拼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還在農村的親人,陪長輩一起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不過說起來,其實在農村裡跟長輩一起吃飯,是有許多規矩需要去注意的,稍有不留神,可能就會犯錯,還容易惹來餐桌上的人笑話。就像今天小編要說的一句俗話,叫做「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說的就是在餐桌上的忌諱,大家也來了解一下意思,看看究竟有沒有道理。

前半句俗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一切比較重要的酒席上,父親還有兒子是不能夠在同一張餐桌上吃飯的。這樣的規矩,並不是先輩隨口說的,我們國家一直都是很講究禮儀的國家,然後在很久以前,父子不能夠出席在同一張桌子的習俗就已經出現,畢竟封建的社會裡,這就是尊卑關係的體現。大家不要認為這半句話沒有道理,實際上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酒席的座次就是這麼講究,所有位置都是安排好給誰坐,而不像現在,想坐哪裡就坐那裡。

接著後半句的意思則是,叔叔還有侄兒之間,兩個人的關係無論再好,最好也是不要一起喝酒。這句話在現在可能就沒什麼,可是在過去的社會裡,叔叔就是長輩,侄兒就是屬於晚輩,兩個人畢竟是有輩分差在裡面,所以晚輩必須尊重長輩,作為晚輩的, 一般都只能拘謹,默默地喝悶酒,很少跟人同飲。

當然除了尊重長輩這個原因以外,還有這樣的一個原因,在酒席上喝酒的人會聊天,甚至還會說一些在平時根本就不敢說的話,畢竟喝了酒的人,大言不慚,說一堆的髒話,到第二天可能就已經忘了。叔侄兩個人在喝酒的時候就是一對哥們,什麼話敢說,可是讓被人看見,就會有不好的言論,名聲也受到影響,於是就有了叔侄不能對應的規矩。

雖然這句俗話在過去是比較在理的,不過隨著現在大家思想上面的改變,在酒席上似乎怎麼坐都沒有關係,叔侄之間一起喝酒也是常態,根本就沒有這麼多諱忌需要去注意的。農村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
    中國自古就有著燦爛的飲食和酒桌文化,而這樣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至今仍然得到傳揚,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對於餐桌山的禮儀十分講究,小編就通過一則農村俗語向各位讀者解釋其中一條飲食、酒桌文化和習俗,不知道來自大江南北的讀者們是否還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呢?
  • 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說的是什麼意思,還真長見識!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尤其在古代,對飲宴方面就制定了很多規矩,有很多的講究。比如主人要坐什麼位置,吃飯的時候如何與人交談得體等等。這些歸根結底都屬於民間文化的範疇,經過數千年的變革,到了今天,酒桌文化依舊可以從中找尋它發展的來龍去脈。我國的民間俗語,就針對禮儀方面做出了很多忠告,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總結,並且一代代的相傳,很多人都從中受益良多。
  •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酒桌上的講究你知道嗎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酒桌上的講究你知道嗎在如今的中國,雖然城市地區比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科技各個方面都更加的發達。但是在農村地區,他們甚至比城市的人有更多的風俗和禮法要遵守。雖然現在是21世紀,都是講究平等自由,但是不得不承認,農村一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風俗和禮法,其中是蘊含著大道理大智慧的。因為這些流傳下來的文化,都是我們中國農民所積累的千年的智慧結晶。我們經常所聽到的關於農村的俗語,很多的出處都是因為農民的一些日常生活習慣或者風俗,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句農村的俗語。今天說的俗語跟我們的酒文化相關。
  • 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說法?酒場的講究真不少
    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說法?酒場的講究真不少馬上就要過年了,想必大家少不了各種家庭聚會,參加各種酒場,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句俗語: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到底是什麼說法?
  •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有何道理?有些人就會說,做這些事情就是窮講究,但不能否認這些講究,它是從老一輩傳下來的,這樣的規矩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酒席上就有這樣一句老話「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含義?酒桌上的學問還真是頗深
    「父子不同席, 叔侄不對飲」是什麼含義?酒桌上的學問還真是頗深從古代開始,我們就有很多的習俗和禮節需要遵守。尤其是在農村,雖然農村的經濟沒有城市發達,教育水平也和城市不能比,但是農村的習俗和禮節要比城市多得多。
  •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忌諱,多數人不知!
    但是古代的傳統中,有很多還是可以繼承發展的,特別是有一些俗語,簡短幾個字卻大有深意,俗話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那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禁忌呢?有很多人不知道,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看完就秒懂了!
  • 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何意思?酒場規矩,不妨看看
    如今為了生活,為了工作,在農村裡很多的年輕人出門在外,一年中也沒幾天待在家,而陪伴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吃飯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說到陪伴長輩吃飯、喝酒,我們也知道在餐桌上的規矩是挺多的。如果做不好,或者是做得不對 ,那就會惹人笑話的。而在過去就流傳著「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的說法,那老祖宗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還有道理嗎?
  • 俗話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講的是什麼禮數,有什麼禁忌?
    但是古代的傳統中,有很多還是可以繼承發展的,特別是有一些俗語,簡短幾個字卻大有深意,俗話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那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禁忌呢?有很多人不知道,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看完就秒懂了!
  • 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有啥講究?網友:還是避諱...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裡的「席」指的是酒席,而並非是我們乘涼用的蓆子。單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別人家或者自家準備的酒席中,父親和兒子是不能同時坐在一張桌子上的,叔侄倆同樣也是不能夠相互敬酒對飲的。意思是說: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出門在外做事情,遇到困難輕易不要給家中女人訴苦,家中婦女打理家中大小事務時遇到麻煩,也不要說出口去煩擾男人。
  • 古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
    比如流傳至今的俗語,雖然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但其現實意義頗為深刻,這些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即使橫跨千年滄桑歲月,依然值得我們引以為戒。老話說得好,領悟前賢三兩句,除去身後百千條。接下來要說的三句俗語,皆是老祖宗的經典名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華!細細品讀,定會受益良多,人生也將少走許多彎路。古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有何講究?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農村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農村的老俗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說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嗎?其實這些俗語都是指輩分關係和一種尊敬關係,而並非指俗語本身簡單的表面意思。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喝酒比較講究,一般來說父子是不會同桌喝酒的,侄子和叔叔也不能去對飲,或者說划拳之類的,像父輩這一代人我們做晚輩的只能敬酒,這是小輩對長輩的一種尊重和敬畏之意。
  • 古語中的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什麼意思?
    古語中的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說的是自古以來沿襲的風俗習慣。源自《禮記》一書,書中的「曲禮上第一」篇中有載,「父子不同席」。席與桌同義,而題目中的後半句「叔侄不對飲」,則是前半句含義的一個引申,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
  • 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老祖宗的經典名言,有何講究
    對於禮節來說,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交際,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禮節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就像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句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所說,從字面上來,這句俗語非常好理解,意思就是說「父與子不能同桌吃飯、喝酒,叔與侄之間不能同桌喝酒」。這其中是有禮數講究的。那麼古人的這句經典名言,到底有何講究呢?
  •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是什麼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各地民間文化的風土人情和俗語,有的只在當地流傳而未普及開來,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這些俗語文化生命力十分的頑強,經過千百年的洗禮,依舊屹立不倒,可見其受老百姓的喜愛之深。俗語文化,由於其表面看起來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作為修飾,所以更加讓人感覺通俗易懂,尤其是教化未開的偏遠地區,用談經論道的方法很容易會被人忘記,但是用這些直白的話語,人們便會記憶深刻。
  • 古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蘊含著哪些道理?
    在我國古代,一直有「父子不同卓,叔侄不對飲」的俗語。對於現代家庭來說,吃飯之時安排座位比較靈活,遵從尊重老人,愛護兒童,敬重賓客的原則,長輩晚輩不可一桌吃飯飲酒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封建陋習。「父子不同卓」的說法,有人覺得是來自於《禮記》曲禮之中的「父子不同席」。鄭玄註:異尊卑也。其實古語之中的席並非是指酒宴的桌子,而是指座位。其實父子不同席的意思就是「父子不能並排坐在一個位置上」,鄭玄覺得這是有悖尊卑常理的做法,也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認可。
  • 俗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有啥講究呢?很少人知道
    文/當年一木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為何?如今年輕人不懂規矩。我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種文化百花齊放。俗語看起來樸實無華,沒有什麼華麗的表述,所以讓人感覺通俗易懂、接地氣,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如果講大道理式的說教,很容易讓人反感並且記不住,但是這些簡單直白的俗語,人們反而會記憶深刻。
  • 為什麼老人都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看來,農村裡流傳的很多老話都不可理喻,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其實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來看,其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也是如此,其在今天基本很少見到了,但是其在過去卻是祖祖輩輩一直這樣遵循的。
  • 老話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生活是令人嚮往的,而農村的人們這是樸實無華的,他們說話不修邊幅,更沒有華麗的語言表現,會用最真誠的心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正所謂喜怒哀樂全表現在臉上。如果常常與之交談,就會發現時常從他們口中蹦出比較經典的古語,這些都是老一輩傳留下來的,可能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更深有體會。
  • 古人講究「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有道理嗎?農村人看完秒懂
    對於農村地區而言,燕子也是一種益鳥,可以捕食害蟲,保護莊稼。因此農村人同樣對燕子喜愛有加。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常認為燕子的到來意味著好事將近,也是燕子所落腳的這戶人家,家中興旺發達的象徵。所以在古時候的家庭中,男子的地位很高,所以不能隨意去觸摸男性的頭部,這樣顯得很不尊重。而且在古時候,人們常常有戴冠帽的傳統,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官員等等,不同的冠帽帽也代表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或者官職高低。也就是說,頭頂上的飾物是身份的象徵,自然不能隨意觸摸,被摸的人會覺得受了侮辱,而主動去摸的人則多半會視為刻意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