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喝茶已經是中國人最日常
最舒適的生活享受之一
1064年,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將品茶標準定義為色、香、味。在之後的發展中,後人又加入了形。至此茶的中國標準定為:色、香、味、形。而在不產茶的關中涇陽地區,特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一種獨有的茶品——茯茶。憑藉自身獨特的色、香、味、形。誕生於北宋年間的涇陽茯茶傳承至今。
同樣
秦人堅持以茶為本的精神
歷經千年光陰
未有更改
「剛開始接觸茯茶的時候,我跟很多人一樣,都只是把它當做一個簡單的產品,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學習和了解,我慢慢的發現,其實茯茶是富有生命力的」。作為涇陽磚茶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賈振每次被問及對茯茶的感受都會這樣說道。
作為一個做茶世家
他們的家族從數百年前開始
就與茯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宋年間,散裝茶經過發酵加工後製成的茯茶在涇陽問世。洪武元年(1368年),誕生了第一塊磚型的茯茶——涇陽茯磚茶。
而賈振的家族目前可以最早追溯到的第一代在明末清初。「曾經我家祖上的商號叫做『官商茂盛店』,傳到我已是第13代了」。說起自己家族做茶的歷史,賈振總會散發一種淡淡的自豪。
「我父親叫賈根社,是陝西最早認定的茯茶技藝傳承人。據我父親講,他第一次接觸到做茶,是1982年,我爺爺自己想喝,就讓我父親跟著他一起製作了十幾塊茶。到2004年左右,有廣東來的商人收購老磚茶,我父親就將留下的茶中的一塊轉讓給了對方,那時候也初步產生是否可以從事做茶這個行業的想法。」
2003年前後,在拆除家中老宅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以前制茶的模具和一張羊皮方子,經過認真比對,賈根社發現羊皮上書寫的是一種制茶的方法。
制茶秘方的發現徹底激發起了賈根社做茶的念頭。從2005年開始,他四次前往湖南尋找秘方中記載的茶山,同時尋找兒時記憶裡父親提到的做茶匠人,請教做茶的注意事項。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成功復原秘方中所記載的茯茶製作技藝。
賈根社整理復原的茯茶製作技藝,從南方運來的黑毛茶等原料入庫算起,要經過窩堆、開包去雜、原料拼配、熬茶釉、炒茶、灌封、捶茶、錐封、發花、乾燥、陳化等二十多道工序,完成整個茯茶製作工序流程至少需要四年時間。
「將原料進回來,首先要存放一年,第二年才開始製作,有人就問我為什麼不第一年直接做,我就反問對方,為什麼你家種的小麥收穫回來之後第一年不磨麵?對方就說因為水放大,做的面不好吃。我就說是一個道理,所以原茶買回來後,需要放置一年,第二年才進行加工,製成茶磚。」賈振表示。
同時
賈根社的茯茶製作工藝延續了傳統古法的精良苛刻,並且根據食品安全上的要求,對原料進行了升級拼配,制茶用具進行了革新。而其中最核心的工藝分為——熬釉、炒茶、捶茶。
熬釉即熬製茶釉,使用涇河以北弱鹼性的地下水,將老茶按照一定比例熬製成老茶汁。「我們製作的茯茶其實要經過兩次發酵,第一次是原料窩堆發酵,第二次是完成茶磚製作後的發酵金花。而茶釉就是第二次發酵的引子,我們叫做老茶做引。」賈振介紹道。
第二個核心工藝就是炒茶
相對於綠茶只需要溫鍋人工用手烘焙,茯茶的炒茶則需要將鍋加熱至200度以上,加入熬製好的茶釉,將幹毛茶倒入鍋內,利用木鏟子翻炒,使得茶釉可以充分包裹茶葉。「葉子被包裹的地方,可能會產生金花,沒有包裹住的地方就一定不會產生金花,所以手工製作的茯茶,金花的分布一定是稀疏和不均勻的,因為這是天然生發出來的。」作為涇陽茯磚茶製作技藝的另一位傳承人陳宏利對炒茶這道工序有著深刻的理解。
捶茶作為核心工藝的最後一項
需要兩名工人搭配才能完成。一人使用一種由棗木製成重達幾十斤的「茶棍」,另一人將炒制好的茶葉均勻地倒入「封子」之中,每一塊磚茶需要「提棍」「拐棍」的棍法捶茶300下左右,每隔20下工人會將「茶棍」轉動幾下,將「封子」內茶葉的表面破壞掉,以便棗木的香味可以進入到茶葉當中。
所以很多人喝完茯茶會表示茶中帶有一股淡淡的棗香,而且這種棗香味只會出現在茯茶的最後幾泡茶當中。這正是秦人先民智慧的一個體現。
在成功製作出茯茶後,賈根社除了自己品嘗,總結問題外,還將每一批茶葉送至相關機構進行檢測,以達到食品安全的標準。
最終檢測結果顯示茯茶各項數據均達到相關標準。
同時,賈根社還遍邀好友及老一輩對製成的茯茶進行品鑑。
「後來,我們就形成了一個傳統。生產的每一款茶品要上市前,我們都會邀請八、九個茶友或者專家對這款茶進行品嘗,但凡有一個人表示茶的口感有問題,我們都會將這款茶繼續入庫陳化,到第二年再邀請大家前來品鑑,如果口感還有問題,就繼續存放,直到所有人都表示這款茶沒有問題,我們才會將茶葉上市。」談及當年父親邀請好友品茶的往事,賈振笑著說道。
在得到認可之後,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涇陽磚茶製作技藝」這一傳統工藝,賈根社積極準備材料,申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2011年「涇陽磚茶製作技藝」已被認定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根社被認定為該項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
幾年時間
他們所製作的茯茶獲得眾多大獎
此外
「涇陽茯磚茶」已經被列為
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茯磚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
列為國家二級機密
制茶的成功,讓賈根社身上展現出一股秦人開拓進取、堅韌不拔的陝商精神。
2008年成立公司,開設工廠,專心從事茯茶事業。同時為了擴大規模,前往湖南收取原料茶。
2009年企業產品就獲得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2013年賈根社主持涇陽磚茶製作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4年企業被縣政府命名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到2010年左右,涇陽茯茶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各級領導關注並前往視察,涇河新城管委會作為管理部門,為了重塑涇陽茯茶產業輝煌,打造涇陽茯茶「天下第一磚」的歷史品牌,成立了茯茶產業發展辦公室,引領規範涇陽茯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保護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茯磚茶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清潔化、規模化發展,積極拓展市場領域,恢復、挖掘、探索、創新、弘揚涇陽茯茶文化。
「茯茶辦的成立,對我們企業、對整個茯茶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涇河新城作為管理部門,不僅定期對我們這些茯茶企業進行培訓指導,還在全國範圍召開茯茶推介會,『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對我們整個茯茶行業公共品牌的打造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談及茯茶辦對企業和整個行業的支持,賈振十分地感激。
到2015年8月19日,以傳承和發揚茯茶文化,振興茯茶產業為重要依託的茯茶鎮正式建成開放,標誌著茯茶產業的發展從此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截至2018年底,涇河新城轄區註冊的涇陽茯茶企業共有108家,其中生產企業57家,銷售企業51家,千萬以上規模的茯茶企業4家。茯茶產量達7510噸,茯茶綜合產值約16億元。這個產業的興起,帶動了茶葉種植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延伸了產業鏈,也是精準扶貧必不可少的產業支撐。
隨著企業發展和整個行業發展的加快,2014年,在父親的勸說下,賈振辭去在國企的工作,全力投入家族的茯茶事業當中。
「我父親對我講,他年紀大了,慢慢地精力也跟不上了,而且當時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也不多。他希望我也會能回家來一起從事這份事業。」回憶起這段往事賈振仍然記憶猶新:「當天我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去單位找領導辭職了,因為什麼呢,我在單位幹的事情,就算我離開了,還是有很多人可以幹,但是我家這個傳統的茯茶製作工藝,除了我父親就只有我表哥,一共兩個人,如果我也加入進去,起到的作用肯定比在單位的大。而且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我本身也很喜歡傳統文化,能把自己的愛好和從事的事業結合起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有了兒子的加入,企業的發展也步入正軌,賈根社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茯茶的研究當中。
他親自參與茯茶製作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還在日常生活對兩個傳承人講解茯茶製作的各種心得體會和注意要領。
同時,賈根社還查閱各種資料,以及聽取各方反饋意見,在保持原有品質的基礎上,積極創新開發新茶品。採用不同時間的原料、不同年份的排列,力求滿足不同層次人對茯茶在口感上的不同要求。
「很多茶友給我們的反饋,他們不光想喝茯茶的厚味,也想喝到嫩茶的香味。我們就從原料上入手,用更好更嫩的明前茶來製作茯茶。」賈根社回憶道。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經有100多種茯茶產品。
不僅如此,賈根社斥資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個「涇陽茯茶非遺傳承館」,為積極推動茯茶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產業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涇陽當地的茯茶文化研究和產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問及為什麼會在已過而立之年重新起步,選擇從事茯茶這份事業,賈根社表示:「其實也沒想那麼多,就是覺得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好東西。既然當年我無意中發現了家傳的制茶秘方,我也有能力可以幹這件事情,那我就有責任把茯茶的製作工藝保護好,傳下去。尤其是,現在很多朋友來我這裡,買完茶之後,都會握著我的手,深情的說『這老東西千萬不敢丟,千萬不敢丟。現在能找到這樣的東西太難了』。這也是對我們這十幾年工作一個最大的肯定,讓我特別欣慰,也讓我決心將茯茶這門事業幹下去。」
涇陽茯茶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特色產業、涇河新城的特色支柱產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依託產業,正逢千載良機。涇河新城管委會將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歷史機遇,全力加快產業開發,讓涇陽茯茶這歷史文化瑰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散發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