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陝匠 | 居涇河 以匠心做茯茶

2020-11-25 三秦網

今天

喝茶已經是中國人最日常

最舒適的生活享受之一

1064年,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將品茶標準定義為色、香、味。在之後的發展中,後人又加入了形。至此茶的中國標準定為:色、香、味、形。而在不產茶的關中涇陽地區,特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一種獨有的茶品——茯茶。憑藉自身獨特的色、香、味、形。誕生於北宋年間的涇陽茯茶傳承至今。

同樣

秦人堅持以茶為本的精神

歷經千年光陰

未有更改

「剛開始接觸茯茶的時候,我跟很多人一樣,都只是把它當做一個簡單的產品,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學習和了解,我慢慢的發現,其實茯茶是富有生命力的」。作為涇陽磚茶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賈振每次被問及對茯茶的感受都會這樣說道。

作為一個做茶世家

他們的家族從數百年前開始

就與茯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宋年間,散裝茶經過發酵加工後製成的茯茶在涇陽問世。洪武元年(1368年),誕生了第一塊磚型的茯茶——涇陽茯磚茶。

而賈振的家族目前可以最早追溯到的第一代在明末清初。「曾經我家祖上的商號叫做『官商茂盛店』,傳到我已是第13代了」。說起自己家族做茶的歷史,賈振總會散發一種淡淡的自豪。

「我父親叫賈根社,是陝西最早認定的茯茶技藝傳承人。據我父親講,他第一次接觸到做茶,是1982年,我爺爺自己想喝,就讓我父親跟著他一起製作了十幾塊茶。到2004年左右,有廣東來的商人收購老磚茶,我父親就將留下的茶中的一塊轉讓給了對方,那時候也初步產生是否可以從事做茶這個行業的想法。」

2003年前後,在拆除家中老宅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以前制茶的模具和一張羊皮方子,經過認真比對,賈根社發現羊皮上書寫的是一種制茶的方法。

制茶秘方的發現徹底激發起了賈根社做茶的念頭。從2005年開始,他四次前往湖南尋找秘方中記載的茶山,同時尋找兒時記憶裡父親提到的做茶匠人,請教做茶的注意事項。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成功復原秘方中所記載的茯茶製作技藝。

賈根社整理復原的茯茶製作技藝,從南方運來的黑毛茶等原料入庫算起,要經過窩堆、開包去雜、原料拼配、熬茶釉、炒茶、灌封、捶茶、錐封、發花、乾燥、陳化等二十多道工序,完成整個茯茶製作工序流程至少需要四年時間。

「將原料進回來,首先要存放一年,第二年才開始製作,有人就問我為什麼不第一年直接做,我就反問對方,為什麼你家種的小麥收穫回來之後第一年不磨麵?對方就說因為水放大,做的面不好吃。我就說是一個道理,所以原茶買回來後,需要放置一年,第二年才進行加工,製成茶磚。」賈振表示。

同時

賈根社的茯茶製作工藝延續了傳統古法的精良苛刻,並且根據食品安全上的要求,對原料進行了升級拼配,制茶用具進行了革新。而其中最核心的工藝分為——熬釉、炒茶、捶茶。

熬釉即熬製茶釉,使用涇河以北弱鹼性的地下水,將老茶按照一定比例熬製成老茶汁。「我們製作的茯茶其實要經過兩次發酵,第一次是原料窩堆發酵,第二次是完成茶磚製作後的發酵金花。而茶釉就是第二次發酵的引子,我們叫做老茶做引。」賈振介紹道。

第二個核心工藝就是炒茶

相對於綠茶只需要溫鍋人工用手烘焙,茯茶的炒茶則需要將鍋加熱至200度以上,加入熬製好的茶釉,將幹毛茶倒入鍋內,利用木鏟子翻炒,使得茶釉可以充分包裹茶葉。「葉子被包裹的地方,可能會產生金花,沒有包裹住的地方就一定不會產生金花,所以手工製作的茯茶,金花的分布一定是稀疏和不均勻的,因為這是天然生發出來的。」作為涇陽茯磚茶製作技藝的另一位傳承人陳宏利對炒茶這道工序有著深刻的理解。

捶茶作為核心工藝的最後一項

需要兩名工人搭配才能完成。一人使用一種由棗木製成重達幾十斤的「茶棍」,另一人將炒制好的茶葉均勻地倒入「封子」之中,每一塊磚茶需要「提棍」「拐棍」的棍法捶茶300下左右,每隔20下工人會將「茶棍」轉動幾下,將「封子」內茶葉的表面破壞掉,以便棗木的香味可以進入到茶葉當中。

所以很多人喝完茯茶會表示茶中帶有一股淡淡的棗香,而且這種棗香味只會出現在茯茶的最後幾泡茶當中。這正是秦人先民智慧的一個體現。

在成功製作出茯茶後,賈根社除了自己品嘗,總結問題外,還將每一批茶葉送至相關機構進行檢測,以達到食品安全的標準。

最終檢測結果顯示茯茶各項數據均達到相關標準。

同時,賈根社還遍邀好友及老一輩對製成的茯茶進行品鑑。

「後來,我們就形成了一個傳統。生產的每一款茶品要上市前,我們都會邀請八、九個茶友或者專家對這款茶進行品嘗,但凡有一個人表示茶的口感有問題,我們都會將這款茶繼續入庫陳化,到第二年再邀請大家前來品鑑,如果口感還有問題,就繼續存放,直到所有人都表示這款茶沒有問題,我們才會將茶葉上市。」談及當年父親邀請好友品茶的往事,賈振笑著說道。

在得到認可之後,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涇陽磚茶製作技藝」這一傳統工藝,賈根社積極準備材料,申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到2011年「涇陽磚茶製作技藝」已被認定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根社被認定為該項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

幾年時間

他們所製作的茯茶獲得眾多大獎

此外

「涇陽茯磚茶」已經被列為

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茯磚茶製作技藝已被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

列為國家二級機密

制茶的成功,讓賈根社身上展現出一股秦人開拓進取、堅韌不拔的陝商精神。

2008年成立公司,開設工廠,專心從事茯茶事業。同時為了擴大規模,前往湖南收取原料茶。

2009年企業產品就獲得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2013年賈根社主持涇陽磚茶製作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4年企業被縣政府命名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到2010年左右,涇陽茯茶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各級領導關注並前往視察,涇河新城管委會作為管理部門,為了重塑涇陽茯茶產業輝煌,打造涇陽茯茶「天下第一磚」的歷史品牌,成立了茯茶產業發展辦公室,引領規範涇陽茯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保護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茯磚茶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清潔化、規模化發展,積極拓展市場領域,恢復、挖掘、探索、創新、弘揚涇陽茯茶文化。

「茯茶辦的成立,對我們企業、對整個茯茶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涇河新城作為管理部門,不僅定期對我們這些茯茶企業進行培訓指導,還在全國範圍召開茯茶推介會,『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對我們整個茯茶行業公共品牌的打造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談及茯茶辦對企業和整個行業的支持,賈振十分地感激。

到2015年8月19日,以傳承和發揚茯茶文化,振興茯茶產業為重要依託的茯茶鎮正式建成開放,標誌著茯茶產業的發展從此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截至2018年底,涇河新城轄區註冊的涇陽茯茶企業共有108家,其中生產企業57家,銷售企業51家,千萬以上規模的茯茶企業4家。茯茶產量達7510噸,茯茶綜合產值約16億元。這個產業的興起,帶動了茶葉種植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延伸了產業鏈,也是精準扶貧必不可少的產業支撐。

隨著企業發展和整個行業發展的加快,2014年,在父親的勸說下,賈振辭去在國企的工作,全力投入家族的茯茶事業當中。

「我父親對我講,他年紀大了,慢慢地精力也跟不上了,而且當時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也不多。他希望我也會能回家來一起從事這份事業。」回憶起這段往事賈振仍然記憶猶新:「當天我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去單位找領導辭職了,因為什麼呢,我在單位幹的事情,就算我離開了,還是有很多人可以幹,但是我家這個傳統的茯茶製作工藝,除了我父親就只有我表哥,一共兩個人,如果我也加入進去,起到的作用肯定比在單位的大。而且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我本身也很喜歡傳統文化,能把自己的愛好和從事的事業結合起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有了兒子的加入,企業的發展也步入正軌,賈根社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茯茶的研究當中。

他親自參與茯茶製作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還在日常生活對兩個傳承人講解茯茶製作的各種心得體會和注意要領。

同時,賈根社還查閱各種資料,以及聽取各方反饋意見,在保持原有品質的基礎上,積極創新開發新茶品。採用不同時間的原料、不同年份的排列,力求滿足不同層次人對茯茶在口感上的不同要求。

「很多茶友給我們的反饋,他們不光想喝茯茶的厚味,也想喝到嫩茶的香味。我們就從原料上入手,用更好更嫩的明前茶來製作茯茶。」賈根社回憶道。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經有100多種茯茶產品。

不僅如此,賈根社斥資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個「涇陽茯茶非遺傳承館」,為積極推動茯茶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產業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涇陽當地的茯茶文化研究和產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問及為什麼會在已過而立之年重新起步,選擇從事茯茶這份事業,賈根社表示:「其實也沒想那麼多,就是覺得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好東西。既然當年我無意中發現了家傳的制茶秘方,我也有能力可以幹這件事情,那我就有責任把茯茶的製作工藝保護好,傳下去。尤其是,現在很多朋友來我這裡,買完茶之後,都會握著我的手,深情的說『這老東西千萬不敢丟,千萬不敢丟。現在能找到這樣的東西太難了』。這也是對我們這十幾年工作一個最大的肯定,讓我特別欣慰,也讓我決心將茯茶這門事業幹下去。」

涇陽茯茶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特色產業、涇河新城的特色支柱產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依託產業,正逢千載良機。涇河新城管委會將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歷史機遇,全力加快產業開發,讓涇陽茯茶這歷史文化瑰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散發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

相關焦點

  • 探訪涇河新城文化名片——陝西商幫和茯茶的那些事兒
    近幾年,涇河新城充分挖掘區內茯茶文化、陝商文化資源,加快構建「文化+旅遊」產業格局,形成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全域旅遊形態,成為大西安北部文化旅遊新IP。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涇河新城,探訪這片神奇土地上的茯茶與陝商文化,用文字與圖片形式敘二三故事,以饗讀者。
  • 中國茯茶博物館續寫秦商與茯茶古今情緣
    近幾年,涇河新城充分挖掘區內茯茶文化、陝商文化資源,加快構建「文化+旅遊」產業格局,形成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全域旅遊形態,成為大西安北部文化旅遊新IP。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涇河新城,探訪這片神奇土地上的茯茶與陝商文化,用文字與圖片形式敘二三故事,以饗讀者。
  • 段永安參加第八屆陝粵港澳經濟合作活動周涇陽茯茶推介會並致辭
    很高興來到美麗的羊城,和大家一起共同舉辦陝粵港澳經濟合作周活動涇陽茯茶推介會,這是對外宣傳涇陽茯茶的一次良機,也是我們涇河新城擴大開放、加快茯茶產業發展的一次盛會。在此,我謹代表涇河新城管委會,對大家的蒞臨指導,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 陝西省涇陽,中國茯茶之都,茯茶鎮
    茯茶鎮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茶馬大道與高涇中路交匯處,佔地約2200畝。突出涇陽地域特色、歷史文化特色,完善茯茶文化體驗幫助了文化旅遊及茯茶產業聯動發展,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增收,成為區域新型城鎮化範例和建設優美小鎮的項目。
  • 第一屆中國茯茶產業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西鹹新區涇河新城打造中國茯...
    核心提示: 5月14日,第一屆中國茯茶產業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辦。作為西鹹新區在第三屆絲綢之路博覽會期間的專場活動之一,本次論壇以「茯茶——見證一帶一路的歷史和未來」為主題,旨在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陝西茯茶文化和產業發展,為西鹹新區涇河新城打造中國茯茶之都、打造大茯茶產業建言獻策。
  • 陝西涇河新城攜手王老吉打造茯茶品牌
    摘要:近年來,陝西涇河新城不斷加大茯茶品牌和茯茶文化的宣傳力度,全力推進茯茶產業的振興。8月18日,涇河新城聯合廣藥集團通過「茯茶攜手王老吉」的方式,舉辦了「茯有緣,飲無疆」茯茶宣傳推介活動,期望加大茯茶的社會影響力。。
  • 西鹹新區涇河新城欲建中國茯茶之都 打造「一帶一路」陝西名片
    5月14日,西鹹新區第一屆中國茯茶產業高峰論壇在西安舉辦,500餘名專家學者、茶企代表等嘉賓共聚一堂,以「茯茶——見證一帶一路的歷史和未來」為主題,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之下陝西茯茶文化和產業發展,為西鹹新區涇河新城打造中國茯茶之都、打造大茯茶產業建言獻策。
  • 相約國際茶日 陝西涇陽茯茶產業網絡推介會成功召開
    本報訊(記者 於飛)5月21日上午,相約國際茶日,陝西涇陽茯茶產業網絡推介會在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二樓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西安市農業農村局、西鹹新區農業農村局、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管理委員會主辦。旨在營造首個國際茶日的濃厚氛圍,讓茶文化深入人心,讓更多的人「品茯茶,享健康」,從而推動陝西涇陽茯茶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西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穩勝、西鹹新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侯勳受邀出席。
  • 涇陽茯茶推介及公益拍賣會在廣舉行 成果頗豐
    海外網11月11日電 11月11日,第八屆陝粵港澳經濟合作活動周陝西名品展系列活動——涇陽茯茶推介及精準扶貧公益拍賣會在廣州舉行。陝西省商務廳流通業發展處處長段永安以及副處長王夢州、西安市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處副處長段振宇、陝西省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茯茶辦公室副主任阮軍等出席本次推介拍賣會。
  • 陝西商幫與涇陽茯茶的故事…
    天下第一商幫在當時政府的措施鼓勵著陝西商人不斷地把自己地區的食鹽、馬匹等物品運往內地銷售,同時把內地的物品如鹹陽茯茶等販運到陝西在此區,通過茶馬互市半實景交易展示當時陝商貿易的興盛場景,還會重點展示茶馬互市中最主要的貿易品——茯磚茶,陝西商人一內一外,靠販鹽起家,靠賣茶興旺。 「茶葉開中」政策仿佛是為陝西商幫量身定做的政策,明代陝西地處邊疆,緊鄰韃靼、瓦剌(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有變化),邊外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吃牛羊肉,喝奶酪需要涇陽茯茶去油膩助消化。他們素產牛馬卻不產茶。
  • 陝茶發展新亮點:涇陽茯茶產量達1萬噸 產值12億元
    史料顯示,到北宋神宗熙寧年(公元1068年)茯茶在涇陽問世,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涇陽茯茶經過二次發酵、擠壓,形成「磚茶」,適宜長途販運、長期保存,沿古絲綢之路銷往西域各地,遠銷中亞、歐洲數十個國家。直至清代,涇陽茯磚為官府製造,由官府控制經銷,稱為「官茶」。 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忠厚道義的涇陽籍茶商,常年奔走在茶馬古道上,生意做得很紅火。
  • 傳承茯茶文化 陝西涇河涇陽茯磚茶亮相農高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11月7日電 近日,陝西涇河茯茶有限公司出品的涇陽茯磚茶亮相第23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農高會)。
  • 茯耀中華·潮趣涇河 茯茶鎮國慶七天系列活動精彩不停
    西部網訊(記者 賀桐)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鹹新區茯茶鎮為遊客奉上了一道國慶七天樂遊大餐,除了品位茯茶與絲路特色美食外,茯茶鎮國慶七天系列活動不重樣,為遊客帶來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遊菊花展盡享秋意 乘熱氣球俯覽涇河 國慶期間茯茶鎮開發全新項目潮趣熱氣球,在茯茶鎮二期停車場內,遊客可以乘坐熱氣球,感受熱氣球浪漫的魅力。
  • 品茶看演出好愜意 到茯茶小鎮融釋久居都市的緊張感
    今天,我們「外地遊客逛陝西」板塊,將帶您前往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茯茶鎮,來感受這座集傳統文化民俗與地域特色為一體小鎮。 農曆大年初三,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茯茶鎮的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裡。
  • 陝西涇河茯茶農高會上獻精品 還原官茶秉承歷史
    作為農產品家族的重要成員,陝西名茶茯磚茶近年來聲名遠播,坊間有雲「一壺茯茶水,夢裡幾回回,不覺茶香溢,人已沉於迷」,可見此茶魅力。茯茶中的精品——茯磚茶問世於約公元1368年,自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了。
  • 茶旅融合 打造鄉村振興的「涇河樣板」
    編者按: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陝西省委網信辦、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陝』耀小康路 放歌贊三秦」——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旨在深度挖掘、全面展現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進程中湧現出的積極探索、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傳遞陝西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 蜂雲堂蜂王漿再被檢出不合格 陝西涇河茯茶公司涇陽茯磚茶殺蟲劑超標
    陝西涇河茯茶公司「漢(涇陽茯磚茶)」殺蟲劑超標成都汐緣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陝西涇河茯茶有限公司生產的「漢(涇陽茯磚茶)」,氰戊菊酯和S-氰戊菊酯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檢驗結果為0.21±0.04 mg/kg ,標準值為≤0.1mg/kg 。
  • 陝西名品展精彩紛呈 茯茶推介拍賣會高科技引人流連
    >>推介會   茯茶做媒讓廣州人戀上陝味  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讓涇陽茯茶名氣大增,在涇河新城的茯茶展位上,吸引了不少客商關注。11月11日下午2時許,第八屆陝粵港澳經濟合作活動周陝西名品展舉行涇陽茯茶推介會,以茯茶做「媒」讓廣州市民戀上陝味。陝西省商務廳流通業發展處處長段永安以及副處長王夢州、西安市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處副處長段振宇、陝西省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茯茶辦公室副主任阮軍等出席推介會。  「古絲綢之路貿易交流主要有四類商品,分別是絲綢、瓷器、食鹽以及茶葉,其中茶葉就是涇陽茯茶。」
  • 茯茶與玫瑰……
    6月21日陝西日報頭版刊發《茯茶與串珠玫瑰的「情誼」》聚焦西鹹新區發揮區域特色茯茶產業優勢廣開渠道促脫貧全文如下45歲的劉猛10年來雙腿不能活動,如今卻因茯茶與串珠玫瑰,不再拘泥於家裡的小空間,而是劉猛家是西鹹新區涇河新城永樂鎮邵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腿不能動,沒法勞動,只能坐輪椅在家做飯,當個家庭『煮夫』,讓媳婦出去打工掙錢養家。」劉猛有些自嘲地說。2019年5月,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發揮區域特色茯茶產業優勢,動員轄區內有意向的4家茯茶企業與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子,劉猛家就是其中之一。「幫扶一定要對茶企和貧困戶都有益,才能堅持下去。」
  • 全國唯一茯茶博物館 展現涇陽茯茶千年文化…
    中國茯茶源起涇陽,1000餘年前,溯涇河北上西行,歷經萬裡到達羅馬,這塊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遠銷西北、中亞及歐洲。「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製作工藝極高的涇陽茯茶可消食解膩,也由此延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