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在世界各地的書店駐足的小夥伴們對「蔦屋書店」一定不陌生。它是日本的「網紅書店」、「打卡聖地」,並被美國娛樂網站Flavorwire評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此前,這家書店已在日本國內開出1500家分店,會員人數超過6600萬,佔到日本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並且每年仍以400至450萬人的速度增長。日前,杭州城西新商業綜合體「天目裡」官方宣布,蔦屋書店將於2020年入駐中國,第一家店面位於杭州市,店鋪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
將店鋪開到中國,無疑顯示了蔦屋書店進軍國際市場的野心和其良好的經營狀況。其實,不管在中國還是日本,近些年來,實體書店的日子都不好過。租金和人員成本壓力讓商品價格失去競爭力,用戶的購買習慣逐漸被轉至線上,行業迎來一波又一波「關門潮」。那麼,蔦屋書店是憑藉什麼衝破了絕大多數書店都難以跨越的「瓶頸」呢?
總的來說,這家「全球最美書店」的核心思路是,將自己從「賣書」的商業模式中抽離,賦予實體店「書」以外的產業價值,也就是說,主要的收入來源並非賣書。為了實踐這一理念,蔦屋書店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首先是獨特的設計風格。在外觀設計方面,蔦屋書店綜合了全球73家設計公司的60個提案,才選定了今天類似美術館的外形方案,精緻低調:T字形的外牆白磚與書店LOGO互相呼應;VI(視覺識別)利用粒子化將LOGO處理為點陣的集合,由此創生出眾多風格各異的組合形式。
店內視覺設計由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負責。蔦屋書店的3個館,除圖書外,還有Anjin(咖啡館兼餐廳)、星巴克和Family Mart便利店。店內的整體氛圍偏向「日式現代中產階級家庭」格調,照明都是暖色調,家具等擺設特意沒有選擇高級品牌和設計品牌,而是儘量選擇有質感、令人感到輕鬆愉悅的設計。
超高的顏值的確能夠吸引人一探究竟,但蔦屋書店之所以獲得成功,與其空間營造的思路是有很大關係的,畢竟,書店是一個需要吸引人長時間停留的空間,而並非是一個僅僅用來「打卡」的景點。蔦屋書店營造了一個文創生活空間,既能引導讀者購書消費又能減少其牴觸心理。例如,在代官山蔦屋書店中,你看不見任何帶有導向性的標識——價格、標籤、打光、電源、收銀臺等。這種做法切斷了「書店=賣場」這一聯想,取而代之的是「書店=家」的聯想,能讓人願意駐足停留。同時,與傳統書店按照書的形態(小說、參考書、漫畫等)進行分類的方式不同,蔦屋書店按照書的內容、生活場景進行分類,對店內的空間進行了重構。為了方便顧客選購書籍,蔦屋書店設置了通曉某特定領域的導購員,從商品採購到賣場布置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導購員決定,並實際接待顧客,向來店顧客提出自己的建議。
為了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蔦屋書店開發了多種門店類型,包括了TSUTAYABOOK APARTMENT(書店公寓)和蔦屋家電等。書店公寓的定位是「打造城市中的放鬆空間」,將閱讀與休息結合;而蔦屋家電的思路則是將書店與家電銷售結合,將整體空間營造得愉快溫馨,讓顧客在享受咖啡的同時向專業導購了解家電和書籍。這樣看來,蔦屋書店代表的,是以書為主題、有無限可能的生活空間。
除此之外,蔦屋書店利用 T-CARD 提供的用戶畫像和企劃體系的「選擇」與「推薦」等大數據,將書店所提供的配套服務進行精準定位,進而提高顧客的認知和滿意度,最終成為蔦屋書店擴張的重要驅動力。
提到蔦屋書店的發展,不少專業人士認為,蔦屋書店之所以能突破實體書店的發展瓶頸,就是因為打破了「靠賣書賺錢」的整體思路。從社交空間的打造入手,讓其收益大部分不來自於實物交易本身,而是通過大數據和創意運營。在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的當下,蔦屋書店的經營策略值得國內的同業經營者揣摩學習。而蔦屋書店在中國的首家店鋪也讓人備受矚目,「人間天堂」與「全球最美書店」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日本「網紅店」進駐後能為國內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怎樣的新思路?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