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賣書賺錢,蔦屋書店是如何衝破實體書店瓶頸的?

2020-12-06 黃鍾大呂

熱愛在世界各地的書店駐足的小夥伴們對「蔦屋書店」一定不陌生。它是日本的「網紅書店」、「打卡聖地」,並被美國娛樂網站Flavorwire評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此前,這家書店已在日本國內開出1500家分店,會員人數超過6600萬,佔到日本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並且每年仍以400至450萬人的速度增長。日前,杭州城西新商業綜合體「天目裡」官方宣布,蔦屋書店將於2020年入駐中國,第一家店面位於杭州市,店鋪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

將店鋪開到中國,無疑顯示了蔦屋書店進軍國際市場的野心和其良好的經營狀況。其實,不管在中國還是日本,近些年來,實體書店的日子都不好過。租金和人員成本壓力讓商品價格失去競爭力,用戶的購買習慣逐漸被轉至線上,行業迎來一波又一波「關門潮」。那麼,蔦屋書店是憑藉什麼衝破了絕大多數書店都難以跨越的「瓶頸」呢?

總的來說,這家「全球最美書店」的核心思路是,將自己從「賣書」的商業模式中抽離,賦予實體店「書」以外的產業價值,也就是說,主要的收入來源並非賣書。為了實踐這一理念,蔦屋書店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首先是獨特的設計風格。在外觀設計方面,蔦屋書店綜合了全球73家設計公司的60個提案,才選定了今天類似美術館的外形方案,精緻低調:T字形的外牆白磚與書店LOGO互相呼應;VI(視覺識別)利用粒子化將LOGO處理為點陣的集合,由此創生出眾多風格各異的組合形式。

店內視覺設計由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負責。蔦屋書店的3個館,除圖書外,還有Anjin(咖啡館兼餐廳)、星巴克和Family Mart便利店。店內的整體氛圍偏向「日式現代中產階級家庭」格調,照明都是暖色調,家具等擺設特意沒有選擇高級品牌和設計品牌,而是儘量選擇有質感、令人感到輕鬆愉悅的設計。

超高的顏值的確能夠吸引人一探究竟,但蔦屋書店之所以獲得成功,與其空間營造的思路是有很大關係的,畢竟,書店是一個需要吸引人長時間停留的空間,而並非是一個僅僅用來「打卡」的景點。蔦屋書店營造了一個文創生活空間,既能引導讀者購書消費又能減少其牴觸心理。例如,在代官山蔦屋書店中,你看不見任何帶有導向性的標識——價格、標籤、打光、電源、收銀臺等。這種做法切斷了「書店=賣場」這一聯想,取而代之的是「書店=家」的聯想,能讓人願意駐足停留。同時,與傳統書店按照書的形態(小說、參考書、漫畫等)進行分類的方式不同,蔦屋書店按照書的內容、生活場景進行分類,對店內的空間進行了重構。為了方便顧客選購書籍,蔦屋書店設置了通曉某特定領域的導購員,從商品採購到賣場布置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導購員決定,並實際接待顧客,向來店顧客提出自己的建議。

為了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蔦屋書店開發了多種門店類型,包括了TSUTAYABOOK APARTMENT(書店公寓)和蔦屋家電等。書店公寓的定位是「打造城市中的放鬆空間」,將閱讀與休息結合;而蔦屋家電的思路則是將書店與家電銷售結合,將整體空間營造得愉快溫馨,讓顧客在享受咖啡的同時向專業導購了解家電和書籍。這樣看來,蔦屋書店代表的,是以書為主題、有無限可能的生活空間。

除此之外,蔦屋書店利用 T-CARD 提供的用戶畫像和企劃體系的「選擇」與「推薦」等大數據,將書店所提供的配套服務進行精準定位,進而提高顧客的認知和滿意度,最終成為蔦屋書店擴張的重要驅動力。

提到蔦屋書店的發展,不少專業人士認為,蔦屋書店之所以能突破實體書店的發展瓶頸,就是因為打破了「靠賣書賺錢」的整體思路。從社交空間的打造入手,讓其收益大部分不來自於實物交易本身,而是通過大數據和創意運營。在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的當下,蔦屋書店的經營策略值得國內的同業經營者揣摩學習。而蔦屋書店在中國的首家店鋪也讓人備受矚目,「人間天堂」與「全球最美書店」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日本「網紅店」進駐後能為國內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怎樣的新思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不靠賣書賺錢的蔦屋書店,憑什麼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書店?
    的確,實體書店的高昂成本讓賣書這門生意變得不賺錢了,另一方面,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讓現代人漸漸告別了逛書店的習慣,反而更容易被線上促銷、營銷活動影響購買決定。這似乎是由人類社會發展階段所決定、所有書店都難以跨越的瓶頸。但蔦屋書店不這麼認為。
  • 大起底:最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如果沒有數據驅動,單純做一個實體書店的盒子,複製得再好仍然不可能賺錢。」這是毛毛的第381 次推送在網絡書店的衝擊下,賣情懷的實體書店關了一家又一家。這問題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別的書店栽的栽虧的虧,憑什麼就蔦屋書店能賺錢?它到底靠什麼賺錢?其實答案並不複雜,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大數據」!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整個書店圈的一個共識是:大陸書店抄臺灣誠品,臺灣誠品抄日本蔦屋。所以說,基本上國內這些獨立書店或者連鎖書城的祖師爺都是日本的蔦屋書店。日本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曾與某位攝影師朋友在一起聊天,那位朋友說,「我拍照攝影,但我不賣照片,我賣的是禮物。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實體店難以生存,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點的話題,電商不斷發力,房租成本上升,已經把實體商店主的意志徹底催垮了。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礪石導言:奧利奧不只賣餅乾,可口可樂不只賣可樂,歐萊雅不只賣化妝品,盒馬不只做超市,書店更不只賣書……到底什麼是新零售的「新」之所在?這無疑是蔦屋書店利用網絡進行升級的一次全新嘗試。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業務的推進,增田宗昭意識到了問題,這並不是他的初心。如果只是賣書,那亞馬遜就夠了,而增田宗昭要追求的則是「亞馬遜辦不到的事」——生活的提案。要做到生活提案,靠網絡是行不通的,一定需要實體的空間。靠著自己「做企劃」的初心,增田宗昭放棄了網絡,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體店業務的規劃與創新中。
  • 在中國加速布局 蔦屋書店的1100家店能否衝破實體書店困局
    圖為日本東京一家蔦屋書店。中國商報記者 張濤/攝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冉隆楠)有「最美書店」之稱的日本蔦屋書店將在中國加速布局。在4月10日舉行的上海《本市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若干措施》新聞通氣會上,作為外企代表之一的日本蔦屋書店公布了該品牌在中國的拓展規劃。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負責人何軍表示,集團看好中國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已經計劃在上海徐匯設立地區總部,投資總額約14億日元,今年,將在杭州和上海開設蔦屋書店,中期計劃是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
  • 文章頻道 - 大起底:最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在網絡書店的衝擊下,賣情懷的實體書店關了一家又一家。卻有一家創建於80年代的實體書店,打著「歡迎回到書的世界」的情懷標語開了1400多家,成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在全球書市一片愁雲慘霧之中,它的營收卻逆勢上漲,全日本有50%以上的人都是它家會員,還被譽為「最美書店」和「日本新朝聖地」而在網上反覆刷屏,終止了誠品在亞洲的神話。
  • 中國首家蔦屋書店開業:增田宗昭能打破國內實體書店的魔咒嗎?
    尤其是作為外來者,蔦屋能否傳承其日本母體的專業與品味,同時兼具中國本土化的特色,在出版行業不太景氣的今天,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書店,如何與其他書店凸顯出差異化……對傳統書籍零售的顛覆與創新使蔦屋書店成為了代官山的「網紅地標」;2015年,蔦屋家電開業,「書店」和「家電」實現了跨界結合。增田宗昭始終表示:「我要賣的不是書,生活提案才是我認為非賣不可的東西。」
  • 中國首家蔦屋書店開業:增田宗昭能打破國內實體書店的魔咒嗎?
    尤其是作為外來者,蔦屋能否傳承其日本母體的專業與品味,同時兼具中國本土化的特色,在出版行業不太景氣的今天,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書店,如何與其他書店凸顯出差異化……當然,從開業的前幾天時間來看,蔦屋書店已經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杭州城中打卡的新勝地。
  • 許知遠眾籌求救背後,是「蔦屋書店」們的濫觴
    日本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曾與某位攝影師朋友在一起聊天,那位朋友說,「我拍照攝影,但我不賣照片,我賣的是禮物。」這句話給增田宗昭很大的啟發,增田宗昭在蔦屋書店轉型時也向所有人講,「蔦屋書店絕對不能賣書!」1983年,增田宗昭在故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集音像製品租賃和圖書銷售於一身的蔦屋(TSUTAYA)一號店,並在當時就開始在書店裡提供咖啡。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作者:未酉寅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
  • 播客 | 蔦屋、誠品和書店背後的經濟學
    這個24小時都亮著燈的書店是不少人心中的文藝指明燈,但最終還是成了時代的眼淚。隨著電子書的誕生、零售模式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實體書店看起來是個「只虧不賺」的情懷生意。但現實或許不能一概而論。當下,實體書店業正積極向複合商業體轉型,越來越多購物中心納入書店業態,日本蔦屋書店計劃進中國並開出超過1000家……本期「貝望錄」,我們聊了聊那些「網紅」書店、實體書店生意,以及商業地產在近幾年的演變。
  • 買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網紅實體書店靠什麼賺錢?
    8月12日,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首日,日本蔦屋書店即舉辦發布會,宣布其位於杭州的中國首店將在9月開業,上海店將於12月開業,西安店暫定明年3月開業。早在今年4月,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負責人何軍曾透露:蔦屋書店計劃未來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單店選址面積在1500-3000平方米。
  • 全球最美書店內地首次亮相 蔦屋書店真正賣的不是書
    ,日本蔦屋書店卻非常火爆。10月18日,蔦屋書店中國大陸首店在杭州開業,12月將在上海開設第二家店。1983年,標籤有很多: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30多年間,蔦屋書店在全世界開了1400多家店,霸佔了日本90%的圖書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1983年,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故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集音像製品租賃和圖書銷售於一身的蔦屋1號店,並在當時就開始在書店裡提供咖啡。圖書出版和零售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在8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已經有非常多的書店、唱片店、DVD店,好像也看不到什麼太明顯的機會,不僅競爭不激烈,甚至已經開始緩慢地下降了。
  • 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憑什麼如此出名?
    增田宗昭對書店的願景是:「賣企劃才是書店的本行,書籍、音樂都只是實踐它的方法」。店內摒棄了傳統書店按照書的形態(旅遊指南、參考書、漫畫等)進行分類的方式, 蔦屋書店的所有書籍不分新刊舊刊、日文或者外文書籍,全部陳列在一起。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每個領域的書籍經過精挑細選,經得起品位高、專業知識高的讀者檢閱。
  • 中國首家蔦屋書店杭州開業,全球最美書店給我們的3條人生啟示
    1983年,增田宗昭在自己的家鄉大阪開設了一家可以租賃唱片、錄影帶,又能買書、喝咖啡的店,這便是第一家蔦屋書店。,日本很多實體書店瀕臨倒閉,而蔦屋書店逆勢崛起。蔦屋書店的營業額在接下來的10年間屢創新高。2018年蔦屋書店的銷售額為3607億日元(232億人民幣),是第二名的3倍多。但它不是靠打折,不是靠便宜,反過來它所賣的商品都還挺貴的,幾乎沒什麼折扣,它的宗旨就是,要讓顧客願意來這家店,他不來的話,就覺得吃虧了。就連連英國的凱特王妃到了日本,也要特意去蔦屋書店代官山店喝一杯咖啡,讀一本書體驗一下。
  • 全球最美蔦屋書店給我們的3條人生啟示
    1983年,增田宗昭在自己的家鄉大阪開設了一家可以租賃唱片、錄影帶,又能買書、喝咖啡的店,這便是第一家蔦屋書店。 第一家蔦屋書店 2011年的時候,網際網路已經逐漸侵蝕了實體書店的市場,日本很多實體書店瀕臨倒閉,而蔦屋書店逆勢崛起。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書店究竟是名副其實的「主力店」,還是曇花一現的「工具店」,對於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升,且實體書店等公共文化場所發展不斷向好的上海來說,仍是一個需要居安思危的思考題。只拍照不消費?人造景觀有保質期杭州天目裡,作為建築大師倫佐 · 皮亞諾在中國承接的首個項目,在去年10月日本品牌蔦屋書店中國首店在此開業後迅速成為「網紅打卡點」。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
    但看過蔦屋書店的消費人群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原來日本的書店是這樣子的,那麼中國的有些書店為什麼就是這樣子呢?書店的能力差異,通過實體店面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來,這將是來自於市場端的反問,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