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天津市薊州區委書記王力軍在會上圍繞薊州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情況向媒體介紹。
王力軍表示,天津市薊州區對口支援的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和天祝縣,四年來,薊州堅持扛起政治責任,服務扶貧大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天津市委決策部署,通過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一系列幫扶舉措,助力受援兩縣脫貧攻堅。2020年2月,受援兩縣全部脫貧「摘帽」,武威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向薊州區發來感謝信。
這四年,薊州區重點抓了三個方面工作:
首先,支援錢、支援人,幫扶幫在「緊要處」。
一是強化財政支持。累計為受援縣撥付財政幫扶資金3.12億元,聚焦群眾最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幫助補齊醫療、教育、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短板,扶持各種幫扶項目141個,援建扶貧車間67個,受益貧困人口達16.09萬人,佔兩縣總人口的26%,讓有限資金髮揮出最大效益。
二是強化人才支援。根據受援縣實際需求,選派9名黨政領導幹部在兩縣掛職鍛鍊,幫助培訓黨政幹部1071人次、專技人員1758人,切實提升了受援地幹部人才的業務技能和專業素養。選派優秀醫生、教師、專業技術人才207人次開展支醫、支教、支技工作,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和醫療幫扶合作,有力提升了受援縣的義務教育、基礎醫療水平。
三是強化社會動員。廣泛動員組織全區鄉鎮街、愛心企業、社會組織等各種力量,捐款捐物3298萬元,在全區形成共同參與對口支援的濃厚氛圍。
其次,幫產業、幫就業,幫扶幫在「根子上」。
一是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幫扶工作的根本之策,結合受援地實際,將薊州區優勢產業資源導入受援地區,幫助引進企業19家,助推特色產業發展,增強當地貧困群眾「造血」功能,帶動1.09萬人脫貧。目前發展良好的蜂蜜、食用菌、肉蓯蓉、草莓、紅香酥梨等產業,已成為「東部優勢輸入、西部短板補齊、東西相融進步、雙方互惠互利」的標杆。
二是把消費扶貧作為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舉措,建立《薊州區幫扶甘肅古浪縣、天祝縣農產品滯銷響應機制》,在5家「薊州農品」專營店設立扶貧產品專櫃,推動受援地區農產品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赴掛牌督戰縣開展消費扶貧對接,切實緩解受援縣、掛牌督戰縣農產品積壓問題。以「津洽會」「智能大會」「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為平臺,設置獨立單元,推介銷售兩縣農特產品;舉辦「618薊州農品電商購物節」直播帶貨等「媒體+電商助農」活動,豐富線上銷售渠道。2017年以來,累計為受援縣銷售扶貧農產品1.06億元,帶動1.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三是把就業扶貧作為群眾穩定脫貧的重要抓手,加強兩地勞務協作聯動,多渠道收集就業信息,形成「崗位供給清單」,向貧困勞動力精準推送。協助兩縣舉辦專場招聘會18場,提供各類就業崗位5000多個,開展貧困人口技能培訓2908人次,實現來津就業259人,就近就地就業4466人,轉移就業7055人。薊州區事業單位定向招聘兩縣貧困家庭大學生12名,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尤其今年為降低疫情影響,創新招聘形式,與兩縣共同組織3場網絡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並派專車遠赴受援地接務工人員返崗。
第三,結對子、走親戚,幫扶幫到「心坎裡」。
一是「結對認親」。在全區範圍內組織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與受援兩縣108個深度貧困村154戶貧困戶結對認親,建立穩定幫扶溝通渠道,幫助結對戶解決最希望辦、最迫切辦、眼下能夠辦好的實際問題。
二是「萬企幫萬村」。組織59家民營企業與108個困難村結成幫扶對子,投入物資資金90餘萬元,通過產業與就業扶貧、志氣與智力扶貧、捐贈與消費扶貧多種方式精準幫扶,助力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
三是全區334個鄉鎮街委辦局、企事業單位與兩縣38個鄉鎮、108個貧困村、4所醫院、337所學校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在產業發展、消費扶貧、醫療教育服務、基層組織建設等多方面,深化合作交流。培訓致富帶頭人1446人次,實現創業800人,帶動8223人脫貧。
四是深化文化合作。藉助「津企隴上行」「金秋旅遊節」「天津融媒體粉絲狂歡節」,宣傳推介受援地區。協助天祝縣舉辦「天祝·抓喜秀龍第三屆草原風情暨民俗文化旅遊節」,期間景區接待遊客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50萬元,帶動91戶建檔立卡戶增收。
下一步,按照中央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結合兩縣實際需求,深化改進措施,鞏固幫扶成效。
一是在產業合作上再加力。結合兩縣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網際網路+產業」新模式,持續推廣「企業+市場+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增收模式。
二是在教育、醫療支援上再加力。持續推廣搭建遠程醫療平臺,複製我市「組團式」、「院包科」、「師帶徒」醫療援助模式,藉助「網際網路+教育」平臺,推動遠程教育共享,幫助兩縣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醫院診療水平。
三是在消費扶貧上再加力。支持兩地農業龍頭企業、供銷社、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定購銷合作關係,探索結對鄉鎮間農產品互銷模式,拓寬兩縣農特產品銷售渠道。
四是在勞務協作上再加力。充分發揮兩地勞務協作聯合辦公室職能作用,積極做好就業安置、保障工資福利權益等各項工作;在兩縣持續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脫貧內生動力。(龍洲、王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