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譚氏宗親章丘城子崖祭祖他們都是「古譚國」的後人

2020-12-11 大眾數字報

  5月25日,220多名譚氏宗親齊聚山東「龍山文化」發祥地—城子崖,尋根祭祖。 (記者 左慶 攝)

  □文/本報記者 尹玉濤
  5月25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尋根祭祖大典」在山東「龍山文化」發祥地—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前舉行,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及中國內地各省份的譚氏宗親共220多人,參加了這場譚家的祭祖慶典。據了解,他們可都是屬於「古譚國」的後人!
世界譚姓人齊聚城子崖 採訪需要找「翻譯」
  5月25日上午9:30,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一陣陣鼓聲和禮炮聲歡迎著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譚氏族人,他們分別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及中國內地各省份。
  在開幕式上,譚氏宗親會主席譚福添先生親致祭文,激動地收下了龍山故裡饋贈的《龍山村志》。鳴炮、上香、鞠躬、三叩拜,祭祖儀式上,譚氏宗親會成員以恭敬、嚴肅的禮儀表達對先人的尊重和對龍山文化的崇敬。
  由於前來的大部分譚氏族人來自港澳和東南亞一帶,所以普通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門外語,與他們交流,必須有一個會說廣東話和普通話的「翻譯」。雖然交流困難,但從他們虔誠的神態、含淚的眼睛、激動的表情上看,他們都特別看重這次祭祖大典,也特別為自己曾經是「古譚國人」而驕傲和感動。
  「世界上所有姓譚的都是一家人,我們的祖先就在古譚國!」世界譚氏宗親總會創建人是84歲的譚福添老人,他激動地說,在商、周時期,章丘龍山一帶就存在著一個王國,即譚國。在春秋爭霸中,譚國為齊所滅。秦漢以後,關於譚、譚邑的記載便消失了,只留下了譚姓。如今,章丘龍山城子崖遺址已成為海內外譚氏後裔尋根溯源、祭拜祖先之地。

一家三口一起來祭祖 最小的「小譚」只有兩歲半
  「我是譚姓第78代,我的父親他們是77代,在1950年去的廣東!」作為譚姓一族,2000年,譚福添創建了世界譚氏宗親總會,並於次年召開了第一屆懇親大會,之後每三年舉行一次。他說,譚氏宗親會成立後,為團結世界譚氏各地鄉親,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以及兩地的交流合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截至目前,全球譚姓人已超百萬人,而山東大約有10萬人。
  「我把妻子、兒子都帶來了!」作為世界譚氏宗親總會的創建人和主席,譚福添老人身體力行,這次祭奠活動把77歲的夫人劉秋妹和57歲的兒子譚鵬飛都帶來了。譚福添告訴記者,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這些來自古譚國的信息讓譚福添先生倍感親切,而章丘市委書記畢筱奇發出的熱情相約,更讓這次世界譚氏宗親尋根祭祖活動很快成行。
  記者注意到,來祭祖的譚姓人有很多白髮蒼蒼的老年人,不少都是一家三口。而在眾多譚姓人中,一個蹦蹦跳跳的只有2歲半的小男孩特別可愛,他叫譚名甫。他的媽媽劉新明告訴記者,這次是專門從長春飛過來「認祖歸宗」的。

譚詠麟也是這個大家族的 差一點也來濟南祭祖
  問及譚姓歷史上的名人,譚嗣同、譚廷襄、譚元春、譚鑫培、譚震林……山東省政協委員譚學林博士娓娓道來,作為普通話說得不錯的香港人,和他交流起來沒有語言障礙,而且他還主動承擔起了粵語翻譯的任務。
  「原來計劃最多100個人來祭祖,可報名的人太多,最後經過篩選還有220多人前來!」譚學林說,大家的熱情很高,在鞠躬、叩首、上香的環節,每個人都是虔誠而激動的。他表示,譚福添老人1994年就曾經來過城子崖,當時就萌發了祭祖大典的想法,今天終於如願。
  在採訪中,譚學林透露給記者一個消息,著名歌星譚詠麟也是譚姓族人,這一次祭祖曾經有機會前來,後來多種因素影響未能成行。
  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譚福添、譚學林等認真地觀看各種歷史文物,並不時地用粵語交流和合影留念,說到動情處每個人的眼裡都是熱淚盈眶。記者聽不懂他們說的粵語,但從心裡理解了,因為他們表達的是「我們回家了!」
■相關連結 何謂古譚國?
  提及章丘,人們常常說是「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其實,在平陵城之前,商、周時期,章丘龍山一帶就存在著一個王國,即譚國。史料研究,在商朝末年,譚人在城子崖一帶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城子崖考古發掘證明,譚文化大約始於殷商晚期,而終於周末。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古譚國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其陶器製作藝術達到了古代制陶工藝的頂峰,採礦、冶鐵等手工業也初具規模。譚文化更源遠流長,如流傳至今的譚國史詩《大東》。在春秋爭霸中,譚國為齊所滅。秦漢以後,關於譚、譚邑的記載便消失了,只留下了譚姓。如今,章丘龍山城子崖遺址已成為海內外譚氏後裔尋根溯源、祭拜祖先之地。 (記者 尹玉濤 通訊員 曹長興 朱恆彬)

相關焦點

  • 世界譚氏宗親尋根章丘祭先祖(圖)
    世界譚氏宗親尋根章丘祭先祖(圖) 2011-05-25 16:09:00    作者:王磊   來源:大眾網   關鍵詞: 譚氏宗親 尋根 章丘
  • 世界譚氏宗親章丘尋根 舉行祭祖典禮
    世界譚氏宗親章丘尋根   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5月5日訊 世界譚氏宗親尋根祭祖典禮今天在章丘龍山城子崖博物館舉行,來自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內地各省的譚氏宗親共
  • 世界譚氏宗親來茶陵尋根祭祖
    10月21日至23日,來自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以及港澳臺等地區的200多名茶陵譚氏宗親來湖南參加「湖湘尋根之旅」。  茶陵譚氏已有近50代  相傳譚氏的發源地在山東。唐鹹通十四年(873年),譚可奕由江西吉州遷至茶陵,成為茶陵譚氏始祖。至今已繁衍近50代人。
  • 譚國故城——城子崖
    越過龍山,順著濟青公路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高出地面三到五米的臺地,其外觀狀如城坦,原來這就是2600多年前的古譚國故城——城子崖。   據《姓纂》和《姓譜》記載:「譚子國在濟州平陵縣西南二裡。」這是指譚國都城所在。古譚國位今山東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緣,北臨黃河(古濟水)南岸,隔河與濟陽相望,西至長清縣西黃河右岸的廣裡,東至長白山與鄒平,臨淄為界。
  • 世界譚氏宗親總會祭炎帝
    本報10月23日訊(記者 李文峰 通訊員 張興林 譚雲)10月22日,世界譚氏宗親總會祭祖典禮在炎帝陵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譚氏宗親近300名代表參加了祭祀儀式。此次活動是世界譚氏宗親總會第五屆墾親大會暨「湖湘尋根之旅」活動之一,也是我省第一個以姓氏形式組織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活動。
  • 海內外數千林氏宗親 昨南安祭祖紀念比幹
    閩南網12月7日訊 昨天,為紀念比幹殉國3044年,數千名來自海內外的林氏宗親相聚南安官橋內厝,他們身著盛裝,共同祭祖拜謁。  史料記載,商朝殷太師封於比,故名比幹,是一位愛國忠臣和政治家。他為民請命、冒死進諫,直到遭殘暴的紂王剖心殉國,被譽為「亙古忠臣」。比幹的遺孤賜姓林氏,3000多年來,後裔逐漸遍及海內外。
  • 河北清河舉辦庚子年張氏祭祖大典 海內外張氏宗親網上祭祖
    裴海潮 攝中新網邢臺5月28日電 (張鵬翔 裴海潮)28日,河北清河縣舉辦「庚子年華夏張氏祖庭(網絡)祭祖大典」,海內外70餘萬名張氏宗親通過網絡收看現場直播,並通過網絡與活動主會場進行交流互動,拜謁天下張姓共同的始祖——揮公。36名少年表演《長弓舞》,頌揚揮公發明弓矢、造福後人的功勳。
  • 海內外千名李氏宗親甘肅隴西尋根祭祖
    接著,誦讀李氏祖文,「十八學士」公頌禮讚,祭祖大典由此開始。身著各式華麗唐裝的數千李氏宗親,按次序步入隴西堂祭祖。  【同期】臺灣李氏宗祠董事 李太源  【解說】9月21日上午,第三屆世界李氏文化旅遊節在甘肅隴西縣啟幕。10時許,鳴禮炮十八響後,在盛唐樂曲聲中,供奉李氏祖先的「龍門」徐徐開啟。
  • 海內外黃氏宗親廈門江夏堂中秋祭祖
    9月26日,海內外150餘位黃氏宗親聚首廈門江夏堂,共同祭祀先祖,研討交流江夏文化。  廈門江夏堂會長黃偉煌介紹說,廈門江夏堂過去曾經是大陸尤其是閩南宗親、鄉親「過臺灣、他說,往年每年都有上千名來自海峽兩岸甚至世界各地的黃氏宗親前來祭祖,今年受疫情影響,祭祖人數有所減少,但仍有近20位來自臺中、臺北、高雄、金門等臺灣各地的臺胞代表前來參與活動。
  • 八坪譚氏四房宗親奉節訪親記
    在這繁花似錦,陽光和煦的美好時節,我們八坪譚氏四房訪親團一行八人,於2019年6月8日開車來到重慶市奉節縣新民鎮柏木村訪親問友,交流學習。柏木村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真所謂天然氧吧,宜居仙境,令人流連忘返啊!訪親團以四房宗親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譚昌斌為首,成員有譚祖輔、譚德倫、譚德松、譚祖壽、譚宗立、譚宗達、譚祖劍等。俗話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 伯夷叔齊德創十姓始祖之譚氏(竹氏譚姓)
    點擊上面「譚氏宗親總群」關注!
  •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 共同祭拜祖先老子
    海內外李姓宗親尋根祭祖祈福大典1/5) "← →"翻頁 5月14日,來自海內外的李氏宗親在河南欒川老君山共同祭拜祖先老子
  • 閩林始祖誕辰1750周年 海內外千名宗親豐州祭祖
    閩林始祖誕辰1750周年 海內外千名宗親豐州祭祖 qz.fjsen.com 2014-02-07 09:42  張帆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2月7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張帆)昨日上午10時,在泉州北峰的延內村,上千名海內外閩林宗親齊聚一堂,共同歡慶閩林始祖祿公1750周年誕辰日。
  • 河北清河舉辦庚子年張氏祭祖大典 70萬海內外宗親網上祭祖
    中新社邢臺5月28日電 (張鵬翔 李曉偉)河北清河縣28日舉辦「庚子年華夏張氏祖庭(網絡)祭祖大典」,海內外70餘萬名張氏宗親通過網絡收看現場直播,並通過網絡與活動主會場進行交流互動,拜謁張姓共同的始祖——揮公。
  • 31秒丨章丘牛推官南遺址追蹤:或與「古譚國」有關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牛推官南遺址考古隊隊長何利表示,他們在現場共發現四五處窯址,已經清理的兩處窯址,出土的器物組合形式比較統一。另外,共發現四五十件相對完整的器物。所謂完整器物,是指器物雖然已經破碎,但碎片並沒有丟失,仍可復原成型的陶器。並且,在遺址內還發現了一件拍打陶器成型用的陶拍。根據這些遺存,初步判斷,這裡應該是一處東周時期的手工作坊。
  • 瀏陽「譚氏家廟」被拆,譚氏後人:已向地方政府申請重建一座
    譚氏後人對南都記者稱,譚氏兩支遷來瀏陽雖相差兩百多年,但都是自江西遷來,在江西或是同祖,不能武斷割裂為兩支。在他們心中,兩家就是一家。2010年參與譚氏家廟文物認定的全國文物普查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對南都記者解釋,當時譚氏家廟落選,應是有更重要的古建築亟需搶救性保護。
  • 海內外1200餘名李氏宗親聚首河北隆堯尋根(圖)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卞磊     來自海內外的88個代表團、1268名李氏宗在隆堯縣李氏文化廣場尋根祭祖。
  • 走南駕北之2018端午06,遠古時代太陽落在章丘城子崖
    遠古時代,太陽,也掉下來過,別害怕,遠古時代的太陽落在山東章丘城子崖了。城子崖,一片光明燦爛。(詳見文末tips)《夸父逐日圖》,圖片來自網絡。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在文化史上可以比喻為史前史的太陽,萬般光輝。城子崖龍山文化,專業性比較強,以下文字,多採於網絡,不一一註明。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
  • 海內外600餘名李氏宗親河北隆堯尋根
    2019年世界李氏祭祖節現場,李氏祖庭。 張鵬翔 攝中新網邢臺10月18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18日,2019年世界李氏隆堯祭祖節在「唐堯聖地 李氏故裡」河北省隆堯縣舉行。來自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及國內的600多名李氏宗親歡聚一堂,懇親聯誼,尋根祭祖,共謀發展。9時許,600多名海內外李氏宗親進入祭祀場地,祭祖大典開始。首先,誦讀祝文。隨後,李振強、李佔傑、李雲廷3位主祭向先祖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在祭壇前敬香並獻禮酒。最後,全體宗親向祖先行鞠躬禮,焚祝文、送祖尊。
  • 「祭祖思源」劉氏宗親祭祖請譜儀式
    2019年12月14日,在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劉小莊村舉行了隆重的劉氏宗親祭祖請譜儀式。來自聊城市東阿縣、泰安市東平縣、泰安肥城市及當地的劉氏宗親後人100餘人參加了祭祖儀式,祭祖儀式按照傳統禮儀進行恭讀祭文、鞠躬、叩拜、行禮等。祭祀先祖追思源,重現了傳統魅力,凸顯了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