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25日,220多名譚氏宗親齊聚山東「龍山文化」發祥地—城子崖,尋根祭祖。 (記者 左慶 攝) |
□文/本報記者 尹玉濤
5月25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尋根祭祖大典」在山東「龍山文化」發祥地—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前舉行,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及中國內地各省份的譚氏宗親共220多人,參加了這場譚家的祭祖慶典。據了解,他們可都是屬於「古譚國」的後人!
世界譚姓人齊聚城子崖 採訪需要找「翻譯」
5月25日上午9:30,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一陣陣鼓聲和禮炮聲歡迎著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譚氏族人,他們分別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及中國內地各省份。
在開幕式上,譚氏宗親會主席譚福添先生親致祭文,激動地收下了龍山故裡饋贈的《龍山村志》。鳴炮、上香、鞠躬、三叩拜,祭祖儀式上,譚氏宗親會成員以恭敬、嚴肅的禮儀表達對先人的尊重和對龍山文化的崇敬。
由於前來的大部分譚氏族人來自港澳和東南亞一帶,所以普通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門外語,與他們交流,必須有一個會說廣東話和普通話的「翻譯」。雖然交流困難,但從他們虔誠的神態、含淚的眼睛、激動的表情上看,他們都特別看重這次祭祖大典,也特別為自己曾經是「古譚國人」而驕傲和感動。
「世界上所有姓譚的都是一家人,我們的祖先就在古譚國!」世界譚氏宗親總會創建人是84歲的譚福添老人,他激動地說,在商、周時期,章丘龍山一帶就存在著一個王國,即譚國。在春秋爭霸中,譚國為齊所滅。秦漢以後,關於譚、譚邑的記載便消失了,只留下了譚姓。如今,章丘龍山城子崖遺址已成為海內外譚氏後裔尋根溯源、祭拜祖先之地。
一家三口一起來祭祖 最小的「小譚」只有兩歲半
「我是譚姓第78代,我的父親他們是77代,在1950年去的廣東!」作為譚姓一族,2000年,譚福添創建了世界譚氏宗親總會,並於次年召開了第一屆懇親大會,之後每三年舉行一次。他說,譚氏宗親會成立後,為團結世界譚氏各地鄉親,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以及兩地的交流合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截至目前,全球譚姓人已超百萬人,而山東大約有10萬人。
「我把妻子、兒子都帶來了!」作為世界譚氏宗親總會的創建人和主席,譚福添老人身體力行,這次祭奠活動把77歲的夫人劉秋妹和57歲的兒子譚鵬飛都帶來了。譚福添告訴記者,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這些來自古譚國的信息讓譚福添先生倍感親切,而章丘市委書記畢筱奇發出的熱情相約,更讓這次世界譚氏宗親尋根祭祖活動很快成行。
記者注意到,來祭祖的譚姓人有很多白髮蒼蒼的老年人,不少都是一家三口。而在眾多譚姓人中,一個蹦蹦跳跳的只有2歲半的小男孩特別可愛,他叫譚名甫。他的媽媽劉新明告訴記者,這次是專門從長春飛過來「認祖歸宗」的。
譚詠麟也是這個大家族的 差一點也來濟南祭祖
問及譚姓歷史上的名人,譚嗣同、譚廷襄、譚元春、譚鑫培、譚震林……山東省政協委員譚學林博士娓娓道來,作為普通話說得不錯的香港人,和他交流起來沒有語言障礙,而且他還主動承擔起了粵語翻譯的任務。
「原來計劃最多100個人來祭祖,可報名的人太多,最後經過篩選還有220多人前來!」譚學林說,大家的熱情很高,在鞠躬、叩首、上香的環節,每個人都是虔誠而激動的。他表示,譚福添老人1994年就曾經來過城子崖,當時就萌發了祭祖大典的想法,今天終於如願。
在採訪中,譚學林透露給記者一個消息,著名歌星譚詠麟也是譚姓族人,這一次祭祖曾經有機會前來,後來多種因素影響未能成行。
在城子崖遺址博物館,譚福添、譚學林等認真地觀看各種歷史文物,並不時地用粵語交流和合影留念,說到動情處每個人的眼裡都是熱淚盈眶。記者聽不懂他們說的粵語,但從心裡理解了,因為他們表達的是「我們回家了!」
■相關連結 何謂古譚國?
提及章丘,人們常常說是「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其實,在平陵城之前,商、周時期,章丘龍山一帶就存在著一個王國,即譚國。史料研究,在商朝末年,譚人在城子崖一帶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城子崖考古發掘證明,譚文化大約始於殷商晚期,而終於周末。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古譚國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其陶器製作藝術達到了古代制陶工藝的頂峰,採礦、冶鐵等手工業也初具規模。譚文化更源遠流長,如流傳至今的譚國史詩《大東》。在春秋爭霸中,譚國為齊所滅。秦漢以後,關於譚、譚邑的記載便消失了,只留下了譚姓。如今,章丘龍山城子崖遺址已成為海內外譚氏後裔尋根溯源、祭拜祖先之地。 (記者 尹玉濤 通訊員 曹長興 朱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