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一篇短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情節更是曲折跌宕

2020-12-15 品詩賞詞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人處世,不僅要考慮周到細緻,而且要學會高瞻遠矚。因為很多事情不僅具有偶然性,還具有欺騙性,有時候稍不留神,就會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

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詩極具哲理,詩人不僅表達出自己登高望遠的愉悅心情,而且告訴人們要懂得合理選擇恰當的位置,才能更加清楚地辨別真偽和善惡。下面介紹蒲松齡的一篇短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情節更是曲折跌宕。

《狼》(節選)

作者: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齡是清代傑出的文學家,估計讀者們都度過的名作《聊齋志異》。這裡介紹的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十分深刻。特別對狼的心理活動、兇惡行動的描寫,生動形象,作者給予狼以陰謀家的思想性格,給人們以很大的教益。

作者開篇先敘述屠戶歸途遇狼,他以骨投喂,企圖倖免,結果幻想破滅,被迫持刀自衛。作者以極其精煉的語言,交代了時間、地點和起因,並描繪出一幅恐怖的圖景:昏黑的晚上,屠戶孤身一人,被兩隻尋食的餓狼緊追不捨。

作者點明孤身夜行的是屠戶,不言而喻,他有一把屠刀,又說擔中只有剩骨。刀與骨,便是屠戶解脫危險的武器,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條件。屠戶由於害怕,不敢和狼拚鬥,幻想用骨頭滿足狼的欲望,饒幸脫身。

但狼貪慾無盡,而骨頭有限,骨頭已經投完,兩狼仍並驅如故。矛盾不僅投有解決,反而更加尖悅。屠戶為了免除被夾擊的危險,搶佔了麥場柴禾堆的有利地形,持刀自衛。

於是兩狼不敢向前,眈眈相向,則暴露了狼的兇殘,形勢更為緊張。作者對麥場這一環境的具體描寫,為下文的驚險搏鬥場面作了鋪墊。

接下來承前,寫屠戶奮起殺狼、及兩狼好計未逞、雙雙被殲的過程。在雙方相持時,兩狼為了達到目的,首先麻痺其鬥志。一隻狼先走開,另一隻狼假裝閉目休憩。

屠戶也意識到要想脫身,必須斬狼奪路。於是,他趁狼閉眼的瞬間,跳起來把狼砍死。一狼已去,一狼已死,危險似乎解除了,屠戶放心地要走了。

然後他轉過身,卻意外地發現另一隻狼的動向及陰謀。原來這隻狼正在打通柴禾堆,從後面進行偷襲,前後夾擊,欲置屠戶於死地,居戶這時才看清了兩狼的奸計。

故事的結局,作者作了畫龍點睛的說明。結尾部分既是一段議論,也點明故事的寓意。狼是狡猾的,切勿為它的假象所蒙蔽。同時也要認清其本質,不存幻想,堅決鬥爭。

縱覽蒲松齡的這篇文章,作者通過屠戶殺狼的故事,告訴人們不要心存僥倖,更不能被假象蒙蔽。本文雖然篇幅短小,但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故事情節更是曲折跌宕,令人驚心動魄。

相關焦點

  •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教你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文章
    沒有結構的文章,就算用華麗的辭藻堆砌,也不過是一盤散沙,讀過之後,不知所云。相反,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文章,即便是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也能提綱挈領,直抒胸臆。結構對於文章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設計一篇文章的結構呢?
  • 朱熹的一篇短文,嚴謹豁達,讀完少走一些彎路
    下面介紹朱熹的一篇短文,嚴謹豁達,讀完少走一些彎路。《不自棄文》(節選)作者:朱熹蓋頑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藥之需。糞其穢矣,施之發田,則五穀賴之以秀實。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則衣裳賴之以精潔。朱熹的文章不僅思路清晰、結構細密,而且手法細膩。作者先提出論點,「而物有一節之可取,且不為世之所棄。」作者認為,只要該物有一點可取之處,便不會被世間丟棄。然後又由物及人,難道堂堂之人反而不如物嗎?就像李白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
  • 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短文,說理嚴謹,不得不佩服荊公的才華
    比如初唐的王勃,一篇《滕王閣序》驚艷后世;再如詩人李賀,人稱詩鬼,更是天賦異稟。可惜這兩位才子都是27歲就離開人世,讓後人唏噓不已。不過天災人禍不可避免,若是白白地糟蹋了人才,更是令人感慨。北宋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讓一位作家陷入沉思。下面就分享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短文,說理嚴謹,不得不佩服荊公的才華。
  • 《希臘神話故事》:譜系清晰、故事完整、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人物...
    希臘神話迄今已流傳3000餘年,輝煌宏大的場景、性格鮮明的人物以及優美曲折的故事情節,使其在世界各地的讀者中一直廣受歡迎。作為西方文明的兩大基柱之一,希臘神話不斷影響著西方的社會文化及文學藝術的發展,是我們真正讀懂西方*便捷的通道之一。
  • 作文怎樣寫才能結構分明,條理清晰呢?這些經驗很實用!
    高考語文作文怎樣寫才能結構分明,條理清晰呢?接下來一步帶你get要點。在初中的時候,老師們都會培養你在本子上寫提綱,劃分層次,條理清晰。但是這種方式也不能多用,用的時候要與作文內容相結合;2.在文章中,要注意不能用到方言網絡用語這種東西,作文儘量書面化,用詞嚴謹;3.作文中不能有錯別字,錯別字扣分在1、2分左右。寫完作文不要著急交卷,仔細檢查是否有錯別字。一般作文的滿分都在60分左右,這個時候就不能出現一點差錯。
  • 掌握三個演講結構,說話條理清晰令人信服:三維樹
    有朋友問:如何說話有才能條理清晰,又說服力強呢?有時候,心裡有很多話想說,可說出來的話卻是雜亂無章,像是拼湊的碎片化語言,這樣的說話方式就可能失去聽眾!也就是說,你有說話的要點,但沒有說話的結構,讓聽眾覺得你不知所云。方法是,你只需掌握三種說話的結構,就變得條理清晰,有說服力了。三種表達結構是指:原因結構,方法結構和過程結構。第一種是原因結構,是指羅列各種原因及理由來支持你的觀點。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人物形象生動,情節曲折詭異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人物形象生動,情節曲折詭異。通過人與鬼之間的愛情故事來映射人的內心和社會,也寄託了一個情人終成眷屬的願望!我害怕,想看看。新聊齋同時,演員陣容也非常強大。
  • 論文撰寫中「結構嚴謹、條理清楚」是如何做到的
    本論的內容豐富,篇幅較長,層次較多,結構複雜。一定要按照本論的層次結構之間的不同關係進行理順,使得論文結構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結果合理,條理也清楚。一般來說,論文的結構形式有四種:並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和混合式。
  • 蘇軾的一篇短文,水月禪境,結尾處更是餘味深長
    下面介紹蘇軾的一篇短文,水月禪境,結尾處更是餘味深長。《後赤壁賦》(節選)北宋:蘇軾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 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宮。
  • 英語短文改錯,從句子結構入手
    短文改錯,是高考必考題型之一,同時也是一些地區中考必考內容,中考由於各地區教材差異較大,因此題型也大有不同。短文改錯,主要考查同學們對基礎語法知識靈活運用以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怎樣做好短文改錯呢?拿到一篇短文,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全文的命脈,比如說體裁、時態主線、人物、主要情節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找出時態、行文、邏輯等方面的錯誤,同學們切記不可以邊做邊猜。我們可以從句式結構入手來分析:對於簡單句,就要判斷它屬於五種基本句型中的哪一種呢?
  • 一篇《素秋》,展現的是蒲松齡的奇瑰想像,隱藏的是他的愛與恨
    《聊齋》書影《素秋》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情節曲折,想像奇絕。俞慎更是惺惺相惜,極力推薦弟弟參加科考。果然,俞忱輕鬆考了院試第一。一是遠近聞名,兩人摩拳擦掌,想著第二年再創輝煌。作者蒲松齡故事一如既往的曲折
  • 蘇軾暮年時的一篇散文,邏輯嚴謹,文採更是搖曳多姿
    同樣道理,一篇文章如果邏輯混亂、顛三倒四,就會讓讀者如墮雲霧、摸不著頭腦。北宋文學家蘇軾不僅詩詞、繪畫等堪稱一流,而且他的散文水平也是屈指可數。先生既吸取了縱橫家的豪放氣勢,又借鑑了莊子縱橫恣肆的行文風格。
  • 溝通中如何表達讓人感覺條理清晰,思維活躍?
    2、善於運用數據我們日常閒談中一般是不需要刻意去引用數據的,但是我們在職場上,或者在能夠對我們職業發展有影響的人交談時能夠注重利用數據的表達,就可以給人留一個做事嚴謹的印象。因為職場上總也繞不過經濟、金融等而這兩點卻又缺數據不可。3、條理清晰:一個小技巧:不要把觀點或者結論放在最後去說。
  • 結構技能提升導練
    也就是作文思路展開有步驟、有次序,層次分明,條理清楚,段落的劃分和安排恰當,句子之間銜接自然、部分之間過渡合理。2、評改等級高考評分的有關結構方面的等次是:一等是結構嚴謹,二等是結構完整,三等是結構基本完整,四等是結構混亂。
  • 河南—布局嚴謹,建築雄偉,條理清晰
    塔呈四方形,為9層密簷式磚結構,簷下呈弧形反曲線,體現了唐代早期密簷塔的典型風格。塔剎由覆缽、相輪、寶蓋及火焰組成,塔身和塔剎都保存甚好,這在唐塔中是較為罕見的。殷墟位於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
  • 曲折的故事情節是記敘文制勝的關鍵,給你2個小巧招
    而要先把故事講好,曲折的情節必不可少。如果只是平鋪直敘,讀者肯定沒多大興趣。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情節曲折呢?今天,王少俠就來和你分享一下。012個巧招使記敘文情節曲折的辦法有兩種:設計懸念在短文中,作家也善置懸念。魯迅的《祝福》,開頭就有懸念——祥林嫂的死;契訶夫的《凡卡》,結尾丟下一個懸念——凡卡的家信。祥林嫂的懸念,令讀者同情悲憤;凡卡的懸念卻永遠讓人扼腕嘆息。而結尾拋出懸念,整部作品就是一個大懸念,讓讀者長久關注,這正是作家運用懸念技巧達到登峰造極的標誌。
  • 蒲松齡為什麼要寫聊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 速言網:一篇搞定普通話考試短文朗讀題
    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第三題是短文朗讀,分值為30分。主要考察考生在有文字憑藉下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朗讀是對應試者普通話運用能力的一種綜合檢測形式。大部分測試者在此項失分相對較多,下面我們就來從技術層面系統的了解普通話考試短文朗讀的考試內容和難點。文末還有60篇普通話短文朗讀範文,大家一定要多聽多讀,考試的時候才能十拿九穩不發愁。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並且把發布人的連結給我看,只是大家問他到底是哪一篇介紹了瀘州相關的故事,這個發布者又不明說,有點吊胃口。於是跑來問我。大概我常常書寫瀘州相關的內容,大家認為我應該對瀘州的事情基本知道,可是這位哥們,我並不是萬能的,也不夠博學,好在雖然文言文功底不夠,我還勉強讀過蒲先生的《聊齋志異》,那麼這個瀘州故事到底有沒有呢?如果有,這個發布者為什麼又不明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