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邏輯嚴密,不僅可以與對方有效溝通,而且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同樣道理,一篇文章如果邏輯混亂、顛三倒四,就會讓讀者如墮雲霧、摸不著頭腦。
北宋文學家蘇軾不僅詩詞、繪畫等堪稱一流,而且他的散文水平也是屈指可數。先生既吸取了縱橫家的豪放氣勢,又借鑑了莊子縱橫恣肆的行文風格。
比如他的《赤壁賦》,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有超越生命的自我觀照;再如他的《留侯論》,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下面介紹蘇軾暮年時的一篇散文,邏輯嚴謹,文採更是搖曳多姿。
《答謝民師書》(節選)
作者:蘇軾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 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 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蘇軾63歲時謫居瓊州,又遇赦北還,這一年的初秋路過廣州。謝民師擔任廣州推官,久仰先生才學,曾多次攜帶詩文登門求教,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蘇軾離開廣州後,兩人繼續書信往來,本文是答謝民師的第二封信。
蘇軾首先表達感激心情,但詞謙語恭。他謙遜地說自己天性拙直、學問低下,因獲罪多年、被貶廢置,故不敢再居於士大夫行列。何況與您素不相識,於是便不敢求交。作者不卑不亢,又有不與時流同汙之意。
接下來作者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他先高度評價對方的詩賦和雜文,「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蘇軾巧妙地把優秀的文章比作「行雲流水」,說明對方的詩賦具有無法之中有法、自然而又富有生氣的特點。
作者然後開始深入細緻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為此次的評價提供理論根據。作者認為創作過程有兩個階段:先是「求物之妙」,即對客觀事物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對其奧妙底蓄瞭然於心。然後是「瞭然於口與手」,即善於用語言文字表現物象事理。只有這兩個階段融會貫通,才能稱得上「辭達」。
蘇軾不喜歡辭語浮豔、而又枯燥艱澀的詩文,他從文學史上擷取正反方面的例子,加以證明。比如,揚雄為文之弊就在於他「好為艱深之辭」,以掩飾其淺薄的內容。作者認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就非常推崇屈原的《離騷經》、以及賈誼的辭賦。
最後蘇軾又引用歐陽修的話,「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文章本身自有審美價值,不會因別人的議論而有所增損,作者以此作結,乾淨利落,輕鬆自如。
縱觀蘇軾的這篇散文,邏輯嚴謹,親切感人。既體現了政論文的雄辯恣肆,又如行雲流水,意之所到、筆亦隨之,顯得搖曳多姿。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卻誨人不倦、教學有方。
他被貶海南時已是人生暮年,而且孤獨寂寞,形單影隻。但先生依然捐資辦學,為當地教育的發展竭盡了全力。在歸鄉的途中,蘇軾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不好,這篇文章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篇散文,卻分析透徹、令人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