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暮年時的一篇散文,邏輯嚴謹,文採更是搖曳多姿

2020-12-06 品詩賞詞

說話邏輯嚴密,不僅可以與對方有效溝通,而且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同樣道理,一篇文章如果邏輯混亂、顛三倒四,就會讓讀者如墮雲霧、摸不著頭腦。

北宋文學家蘇軾不僅詩詞、繪畫等堪稱一流,而且他的散文水平也是屈指可數。先生既吸取了縱橫家的豪放氣勢,又借鑑了莊子縱橫恣肆的行文風格。

比如他的《赤壁賦》,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有超越生命的自我觀照;再如他的《留侯論》,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下面介紹蘇軾暮年時的一篇散文,邏輯嚴謹,文採更是搖曳多姿。

《答謝民師書》(節選)

作者:蘇軾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 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 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

蘇軾63歲時謫居瓊州,又遇赦北還,這一年的初秋路過廣州。謝民師擔任廣州推官,久仰先生才學,曾多次攜帶詩文登門求教,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蘇軾離開廣州後,兩人繼續書信往來,本文是答謝民師的第二封信。

蘇軾首先表達感激心情,但詞謙語恭。他謙遜地說自己天性拙直、學問低下,因獲罪多年、被貶廢置,故不敢再居於士大夫行列。何況與您素不相識,於是便不敢求交。作者不卑不亢,又有不與時流同汙之意。

接下來作者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他先高度評價對方的詩賦和雜文,「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蘇軾巧妙地把優秀的文章比作「行雲流水」,說明對方的詩賦具有無法之中有法、自然而又富有生氣的特點。

作者然後開始深入細緻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為此次的評價提供理論根據。作者認為創作過程有兩個階段:先是「求物之妙」,即對客觀事物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對其奧妙底蓄瞭然於心。然後是「瞭然於口與手」,即善於用語言文字表現物象事理。只有這兩個階段融會貫通,才能稱得上「辭達」。

蘇軾不喜歡辭語浮豔、而又枯燥艱澀的詩文,他從文學史上擷取正反方面的例子,加以證明。比如,揚雄為文之弊就在於他「好為艱深之辭」,以掩飾其淺薄的內容。作者認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就非常推崇屈原的《離騷經》、以及賈誼的辭賦。

最後蘇軾又引用歐陽修的話,「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文章本身自有審美價值,不會因別人的議論而有所增損,作者以此作結,乾淨利落,輕鬆自如。

縱觀蘇軾的這篇散文,邏輯嚴謹,親切感人。既體現了政論文的雄辯恣肆,又如行雲流水,意之所到、筆亦隨之,顯得搖曳多姿。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卻誨人不倦、教學有方。

他被貶海南時已是人生暮年,而且孤獨寂寞,形單影隻。但先生依然捐資辦學,為當地教育的發展竭盡了全力。在歸鄉的途中,蘇軾身體狀況已經非常不好,這篇文章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篇散文,卻分析透徹、令人拜服!

相關焦點

  • 曹操父子和蘇軾父子相比,哪一方的文採相對高一些?
    在中國有這樣的一句俗話,叫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意思是文採方面的高低,很難做出量化的比較,因此,如果有人問曹操三父子和蘇軾三父子哪一方文採高的話,這個問題其實是很複雜而且很難服眾的,我們勉強做個探討。圖片:曹植劇照2、三蘇的成就蘇軾父子中,父親蘇洵的主要成就,其實是體現在散文方面,蘇洵的散文在結構方面讓人感到嘆為觀止,因為蘇洵非常側重散文的結構,讀完後會發現,他散文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這個散文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並且環環相扣,同時又給人一種美感。而且,讀完他的文章以後,即便是你不願意接受他的理念,卻也不得不承認對他的文章有印象深刻。
  • 蘇軾的豪放詞創作及散文風格的多樣性。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創了豪放詞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在眾多的門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賞和重視的是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這四個人並稱「蘇門四學士」。
  • 蘇軾的一篇短文,水月禪境,結尾處更是餘味深長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自小就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可是人生多舛、生活悲涼,不斷地消磨了他年輕時銳意進取的精神。既然宦海沉浮、仕途無望,不如乾脆就此放下,做一位閒散的隱士。於是東坡先生開始接近佛老莊禪,思想上的轉變,讓他的作品也慢慢地帶有一些禪意。
  • 為中國散文發展做出努力的唐宋八大家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後人更是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認為駢文是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不僅僅是要求改變一種文體,而是要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把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相統一。韓愈的文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直率,慷慨激昂,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如他的作品《師說》就強烈的反應了現實,抨擊了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
  • 蘇軾暮年時一首詩,筆墨灑脫飄逸,情感熾熱綿長
    人到暮年,身體衰弱,雖然記憶力減退,依然喜歡懷念往事。那些曾經同甘共苦的親朋,好像一幕幕畫面,在腦海裡生動地展現;那些悲傷和幸福的過往,也如一段段電影,在眼前不停地播放。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有類似的感覺,晚年他被貶海南,明知自己已經無法回到故鄉,於是在此安心生活,還時刻關心當地百姓的疾苦。下面分享蘇軾暮年時一首詩,筆墨灑脫飄逸,情感熾熱綿長。
  • 蘇軾的散文、詩歌和詞
    蘇軾的散文成就蘇軾議論文:縱橫捭闔、氣勢充沛,雄辯恣肆。議論通闢而又通俗明曉,深入淺出而又文採斐然。如《留候論》。蘇軾記敘文:記敘文是蘇軾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最具獨創性的部分,包括碑撰文、敘記文、文賦等,以山水遊記和亭臺堂閣為代表。
  • 清末最具朝氣活力的一篇散文,也是小學課文,讓人恨不得全文背誦
    詩歌、散文都是能夠抒發作者情感的文學載體,從寫作方式來看,散文的寫作更加靈活多變、意蘊深長。我們所熟知的古代知名散文大家有韓愈、柳宗元、王安石、範仲淹、蘇軾、歐陽修等人。
  • 想寫出一篇邏輯嚴謹的好文章?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怎樣讓自己的文章邏輯嚴謹、富有說服力呢?我們可以從《學會提問》一書中找到答案。本書的作者尼爾·布朗,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傑出經濟學教授。「國際批判性思維大會」的主要發言人。
  • 《三曹和三蘇09》文學家庭的旗手之散文
    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曹植的文學成就甚高,他的散文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政治雄心壯志。他勤於寫作,敘事議論大多文採斐然,妙趣橫生,創作成就超過父親曹操和兄弟曹丕。
  • 蒲松齡的一篇短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情節更是曲折跌宕
    下面介紹蒲松齡的一篇短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情節更是曲折跌宕。《狼》(節選)作者:蒲松齡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 蘇軾最美的一篇小散文,寥寥百字,看似平淡無奇,卻美得不像話
    據記載,現今存有他的詩3900餘首,而且還有他的散文,書法等,可真是一位大文豪。因為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所以他的文作,大多有安身立命之意,更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蘇軾不止擅長詞作,在散文上更是有很大的見解。
  • 三曹碰到三蘇,PK文採
    是前日與朋友聊詩歌,聊到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三曹與宋朝蘇氏三父子,討論三曹與三蘇的文採各有千秋,聊著聊著,就聊歪了,聊成了一場「關公戰秦瓊」式的跨世大PK三曹PK三蘇。PK內容:文採。這裡比拼的「文採」是廣義的文採,指的是文章的綜合水平,不是狹義的文辭PK第一回合,群毆結果曹氏損曹丕一人,餘曹操、曹植二人蘇氏損蘇洵、蘇轍二人,餘蘇軾一人
  • 「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蘇軾的這首經典值得反覆品味
    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政治上的坎坷意外的成就了他文學上的高峰。在此期間,蘇軾的詩、詞、文創作全面爆發,名篇佳作層出不窮。1083年,一個叫張懷民(字偓佺)的人也被貶到此地,和蘇軾相識後迅速成為好友。
  • 先秦說理散文對後世的影響
    先秦的說理文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作的語錄體散文,前者為純語錄體,後者則在語錄中雜有一些質樸的議論;②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的論辯性散文,前者基本上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發展,形成了對詰式,後者已初步發展為專題議論文③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專題性議論文,兩者都已發展到專題議論文的最高階段。先秦說理散文從簡約到繁複,從零散到嚴整,篇幅也更加宏大,組織也更加嚴密。
  • 細品蘇軾一生,別有蘊意
    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採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比起蘇轍來,我們所了解的蘇軾更多一些。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 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短文,說理嚴謹,不得不佩服荊公的才華
    比如初唐的王勃,一篇《滕王閣序》驚艷后世;再如詩人李賀,人稱詩鬼,更是天賦異稟。可惜這兩位才子都是27歲就離開人世,讓後人唏噓不已。不過天災人禍不可避免,若是白白地糟蹋了人才,更是令人感慨。北宋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讓一位作家陷入沉思。下面就分享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短文,說理嚴謹,不得不佩服荊公的才華。
  • 蘇軾的《浣溪沙》,如此昂揚,卻寫了一句「蕭蕭暮雨子規啼」
    蘇軾遊蘄水清泉寺下,看到蘭溪水向西而流,覺得人生也可以青春二度,因此希望人們不要哀嘆暮年的來臨。但是細讀,大家會發現,「蕭蕭暮雨子規啼」與全詩的格調並不吻合,那麼,大文豪蘇軾為什麼突然寫了這麼一句?蘇軾在《文說》裡,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幹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蘇軾雖然這麼評論他的寫作,但是大家不要以為,蘇軾真的是任由文思如脫韁的野馬隨意奔騰。
  • 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一篇優秀的詩文不僅令人過目難忘,而且總是可以激發想像。比如我們讀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鏗鏘有力,字字警策;再如蘇軾的《赤壁賦》,意境悠遠,令人仿佛聽取了一場關於人生的對話。而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樸實典雅,表達了家庭的困境和作者蒼涼的心情,也讓讀者感同身受。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側重於世態人情的描寫,讀完更覺餘味無窮。下面分享徐遲的一篇哲理散文,構思奇特,更令人深受啟迪。
  • 散文:善待暮年的自己
    當猛地看到半年未見的老婆時心裡不免酸楚了起來,突然間感到老婆像蒼老了許多,拿出鏡子照看自己,心裡也特別難受了起來,難到我們真的老了?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花開有落時,人生容易老。五十歲已過,感覺到一晃就是一年,特別是現在60後,已進入老齡,驀然回首,不經意間已逐漸走向人生的暮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蘇軾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蘇軾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說到蘇軾,大多數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能夠輕而易舉說出他寫的詩詞,但是大家知道他是哪一個朝代的嗎?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