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一致。先秦的說理文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作的語錄體散文,前者為純語錄體,後者則在語錄中雜有一些質樸的議論;②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的論辯性散文,前者基本上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發展,形成了對詰式,後者已初步發展為專題議論文③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專題性議論文,兩者都已發展到專題議論文的最高階段。先秦說理散文從簡約到繁複,從零散到嚴整,篇幅也更加宏大,組織也更加嚴密。先秦說理散文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對我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儒道為代表的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意蘊,確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審美風範,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的基石之一。
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詩教上》中說道:「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文體備。」說戰國時文章已經變盡未必符合實際,但後世的所有文體都能在戰國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則是無疑的。先秦說理散文不僅標誌著說理議論文體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說等的因素。
先秦說理散文確立了說理文的體制。早期的語錄體和對話體,雖然不是我國說理文的主流,但後代也有一些這樣的著書。如楊雄的《法言》就是模擬《論語》的,後世的一些佛教語錄和理學家的語錄,也是來自《論語》的影響。先秦說理散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論散文。但無論是表述對自然和人生的道理,還是闡發政治主張和學術觀點,都不僅依靠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來完成,還灌注了濃烈的情感,運用了生動的感性形象。因為作為一篇文章,文採是必須有的,這也是議論文和說明文不屬於文學的原因。
先秦說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徹,議論縱橫,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風格各異,直接影響了後世作家的創作風格。在後世許多文學巨匠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先秦說理文的影子。《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他們的創作,也深受孟子文的影響。「韓文出於《孟子》」(韓愈)「東坡文亦《孟子》」「王介甫文取法孟、韓」。而莊子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學創作中都有所體現。遊仙詩、玄言詩、山水田園詩都和莊子思想及莊子散文藝術有淵源關係。李白變幻莫測的想像,大膽誇張的詩風,與《莊子》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在宋代文學家中,蘇軾最得《莊子》散文的神韻,「出於《莊》者十之八九」,其實不止是詩,東坡的文和賦,也多從《莊子》來。古代小說戲曲創作也深受《莊子》散文藝術風格的啟示。(浪漫主義)而《荀子》和《韓非子》反而影響沒那麼大,這就像兩個範本,後世作家的議論文中都有體現,已經成為某種準則。
先秦說理散文中的大量寓言,本來是為了說理而存在的,但後來衍生成為了一種文學樣式,對我國古代小說的影響,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這些語言大師為文學語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很多修辭手法都已經成熟,直接影響了後世的語言修辭。創造的大量詞彙和豐富的成語也成為我國文學的重要武庫,甚至存在於我們的日常話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