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海」背靠「大上海」破解發展難,長三角新興產業跑出「加速度」

2020-12-08 科技日報

餘磊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中科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國際科創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一批重大合作項目、高層次科研團隊、最新創新成果,先後在素有「小上海」之稱的江蘇省無錫市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基地成功落地。

6月18日,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在上海主辦的2020無錫(上海)科技合作洽談會上,無錫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高亞光說,「這些體量大、帶大性強、科技含量高的項目與成果,將成為推動無錫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帶領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跑出『加速度』。」

「大上海」始終是無錫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

「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城市』,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無錫市人民政府市長杜小剛說,無錫與上海一地之隔、水陸相通、文化相近、產業相容,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礎和優勢。全方位對接上海、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始終是無錫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

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的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師」,就幫助無錫鄉鎮和企業建工廠、搞技改、上新品,使無錫成為中國鄉鎮工業重要的發源地和我國紡織服裝、通訊電子等產業重要的出口基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有的企業成為「單打冠軍」,有的進入中國500強。

近年來,無錫制定出臺了《關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關於加快推進全市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無錫市科技創新券實施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積極在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券探索使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融入長三角創新一體化發展。

如今,無錫在462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集聚了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無錫物聯網創新促進中心、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更擁有省部級科研院所20家。到去年底,無錫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8%,連續7年位居全省設區市第一。「十三五」以來,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4項。

「無錫作為我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之一,正加快打造物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16個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是上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外溢的理想承接之地。」杜小剛說,尤其是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入密集施工、全速推進的新階段,無錫與上海對接合作的空間得到了極大拓展。

全面開啟新一輪錫滬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在無錫市委政府領導眼裡,上海是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因此,無論是「上海研發、無錫製造」還是「兩地協同、攜手創新」,雙方合作都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今年,無錫全面開啟錫滬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在無錫科技局局長孫海東看來,通過幾年努力,無錫已走出發展的「瓶頸期」,初步形成以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位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無錫產業呈現「體格」變壯、「體型」』變優、「體質」變好、「體能」變強的良好態勢。

記者了解到,無錫物聯網產業經過10年發展,集聚物聯網相關企業超2000家,牽頭或參與制定物聯網國際標準12項、國家標準49項。連續舉辦四屆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傾力打造鴻山、雪浪、慧海灣等3個物聯網特色小鎮,成為國家物聯網產業創新重要策源地。

無錫是國家發改委批准的南方微電子工業基地和國家科技部批准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經過40年發展,已形成從材料、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完整產業鏈,2019年全市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1178億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

無錫在生物醫藥產業上,布局建設馬山生命科技園、新吳區生命科技園、惠山生命園和江陰生物醫藥產業園等4大專業化園區,擁有阿斯利康、輝瑞製藥、華瑞製藥、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祥生醫療等一批龍頭企業。去年,實現產值突破800億元。

此次無錫(上海)科技合作洽談會上,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無錫市科學技術局籤署了《關於共建共享科技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戰略合作協議》,將促進兩地科技創新資源實現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支撐區域產業技術進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緊扣打造長三角技術創新先導區的目標定位,圍繞儀器共享、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科技金融、創新孵化及科技諮詢等領域,協調建設和運行無錫市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孫海東說,截至目前,已整合相關科學儀器3200臺(套)、儀器原值達20億元。(攝影:餘磊)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胡利嗥:爭拼趕超跑出城市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胡利嗥:爭拼趕超跑出城市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2020-07-24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駕馬車」齊發力 跑出發展加速度
    「三駕馬車」齊發力 跑出發展加速度 ——專訪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商務局局長黃家傑「這次巡迴看變化看了這麼多園區,有這麼多好產業、好項目和好企業,令我們非常振奮。」黃家傑告訴記者,2020年,我市商務系統全面落實「六穩」「六保」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鏈長制」工作要求,深入推進「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積極開展「5020」項目攻堅行動,全市商務經濟呈現持續回穩、不斷向好發展態勢。
  • 海納百川勢如虹(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上海篇(上))
    中午12時,上海新天地商圈,古樸的石庫門掩映在時尚的高樓裡,幾米之隔的特斯拉上海體驗中心,新款電動車已擺上展臺,吸引著眾多愛車族圍觀。  「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如此評價這座城市。
  • 按下復工「快進鍵」 跑出經濟「加速度
    園區以復工復產的「大力度」,跑出了建立與防疫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速度」。讓我們隨著小智一起看看園區和園區企業都是怎麼做的。    「搶人模式」保復工    南京市江北新區與安徽來安縣汊河鎮充分發揮長三角地區聯防聯控優勢,互認《往返汊河鎮車輛通行證》,按照「定企業、定人員、定車輛、定時間、定線路」五項原則安排專車接送,解決跨省復工人員上下班難的問題,園區了解情況後積極為轄區企業申報,2月20日,經過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來自安徽來安縣汊河鎮的233名同事順利返回園區復工。
  • 「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在上海成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音樂學院牽頭聯手長三角區域內包括專業音樂院校、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以及音樂家協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藝術節等在內的16家單位,在上海發起成立「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共同籤署《上海宣言
  • 高鐵加速度、幸福加速度:G8273次列車從淮安開往上海!
    上午10點49分,由徐州東站開往上海的G8273次列車駛入淮安東站,這是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開通後首個經停淮安的列車。10點53分G8273次列車從淮安出發開往上海,不少市民早早趕來打卡感受首乘高鐵的加速度。
  • 上海大國企躍出一批「輕卒銳兵」
    ■上海作為國資重鎮,眾多龍頭國企需要創新型企業發揮「小快靈」的作用,充分實施激勵,把創新的速度節奏提上去;創新型企業生長在領軍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上,能夠盤活各類資源,落地創新成果,更高效地尋找市場機會 ■在推動領軍企業與中小企業形成創新聯合體過程中,上海可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新興產業
  • 瀘州江陽:重點項目奏響最強音 跑出「加速度」
    2020年,江陽區始終堅持「以項目促投資穩增長」的理念,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以問題為導向,指導、協調、督促項目加快建設,項目建設奏響最強音、跑出「加速度」,全區實施區重點項目128個,計劃總投資2118.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88.3億元,完成投資290.2億元,佔年度計劃的100.7%。
  • 數字經濟:如何跑出數字加速度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數字經濟:如何跑出數字加速度作者:尹訓飛近年來,由於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數字經濟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正成為各行業加速重構和治理的新型經濟業態,數字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
  • 創新引領,三一重工跑出行業加速度
    蔣煉 攝產經周刊訊(記者 蔣煉 實習生 李思婕)11月21日,CCTV《新聞聯播》以「創新引領,三一重工跑出行業加速度」為題,聚焦園區企業三一重工。重點報導了三一重工的持續創新,跑出了行業加速度,實現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 平潭:「智能」引領,高新產業跑出「加速度」
    平潭依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高新產業復工復產提速擴面,走出發展新路子——「智能「引領,高新產業跑出「加速度」AR智能眼鏡、人臉識別考勤門禁、門載智能系統……7日,記者來到福建平潭瑞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眼可見公司研發的物聯網系列產品
  • 互聯長三角 激活新精彩——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上海...
    「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線下最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海市委宣傳部發改辦主任劉海英說,雖然長三角地區佔全國的面積並不大,但這裡的文化產業卻佔到了全國體量的三分之一。新技術、新業態、新體驗,展會以一個「新」字集中展示長三角地區的文化發展成果,也在更深入的交融中孕育發展新機。
  • 突破體制機制束縛 上海大國企躍出一批「輕卒銳兵」
    ■上海作為國資重鎮,眾多龍頭國企需要創新型企業發揮「小快靈」的作用,充分實施激勵,把創新的速度節奏提上去;創新型企業生長在領軍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上,能夠盤活各類資源,落地創新成果,更高效地尋找市場機會■在推動領軍企業與中小企業形成創新聯合體過程中,上海可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新興產業
  • 蘇北唯一列為長三角中心城市的鹽城:深融長三角,接軌大上海
    作為蘇北唯一列為長三角中心城市的鹽城,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從戰略規劃、交通銜接到產業配套的方方面面,深融長三角、接軌大上海。9月11日,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在領銜督辦該市政協重點提案「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時強調,「接軌上海、深耕長三角」是事關鹽城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要爭取更多重大項目和重要事項列入上海「十四五」規劃「盤子」。  上海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以上海為中心的發展輻射軸上,一直是以西北向的滬寧、西南向的滬杭為重點,近年來隨著跨江通道建成,向北的滬鹽和向南的滬甬逐漸形成新的優勢。
  • 《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發布
    在文化核心領域中,以廣告服務、設計服務為主的創意設計類實現增加值549.27億元,佔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5.05%。近年來,以創意設計、時尚產業為代表的新興文化領呈現出域創新、融合、開放的產業特徵,而網際網路文化娛樂平臺等新型傳播渠道和文化內容平臺也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和窗口。
  • 解析「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梳理6大產業發展方向
    針對2020年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堅持開放融合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築牢產業安全體系、破解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為核心任務,以集中優勢資源實施重大攻關、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為主導路徑。
  • 重慶雲谷:大數據產業跑出加速度
    ,今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該產業園卻按下「快捷鍵」,跑出了「加速度」,1至10月,園區共新籤約77個招商引資項目,其中48個項目實現了當年籤約、當年投產運營,投產率62.3%。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永川區政府還在去年12月牽頭髮起成立了重慶市大數據產業人才聯盟,有效破解了園區大數據人才供應「瓶頸」問題。該聯盟也是全國首個大數據產業人才聯盟,由永川區政府牽頭髮起成立並提供運轉經費,至今已有85所高校、370家企業入盟。  聯盟的作用在成立短短兩三個月後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 重慶雲谷 大數據產業跑出加速度
    本文轉自【重慶日報】;昨日從永川區大數據產業園獲悉,今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該產業園卻按下「快捷鍵」,跑出了「加速度」,1至10月,園區共新籤約77個招商引資項目,其中48個項目實現了當年籤約、當年投產運營,投產率62.3%。截至目前,永川大數據產業園已聚集企業300餘家,從業人員1.5萬人,預計全年可實現營收近300億元。
  • 浦東三林鎮舉行新興產業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新民晚報訊(記者 宋寧華)前灘來了一批「五新」產業大咖。今天,浦東三林鎮在前灘國際商務區舉行新興產業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此次集中簽約共有 12 個代表性項目,涵蓋新基建、新物流、新網絡、新零售和新品牌等「五新」 產業,對於三林鎮在產業賦能、品牌宣傳、網絡生態、人才培養等領域深入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圖說:三林鎮正朝著建設「經濟強鎮、文化名鎮、都市重鎮、宜居大鎮」的目標邁進。
  • 助力「雙循環」,中歐班列跑出「湖南加速度」
    這不僅讓其自身獲得了巨大發展,提高了知名度,也為湖南搭建起了一條通聯世界的「橋梁」。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的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沿邊、不沿海的內陸省份湖南,中歐班列何以跑出全國領先速度?請聽觀潮君為你細細解說。化危為機,跑出「湖南加速度」▲長沙發往白俄羅斯明斯克的中歐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