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杜甫,讀者眼前立刻浮現出一位憔悴的老者形象:他滿鬢霜發,卻關心社稷存亡、也一直心系蒼生;他形容枯槁,卻有詩膽豪氣,他的詩篇更是千吟不衰。
詩聖就是這樣博愛,即使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卻高呼要大庇天下寒士;詩聖就是這樣深情,即使身陷囹圄,也望月思親。下面介紹的是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詩味雋永,頸聯更是備受稱讚。
恨別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杜甫寫此詩時,距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爆發已有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著中原,各地都是生靈塗炭,隨處可見百姓流離失所,杜甫看在眼裡,痛在心中。
首聯點明思家和憂國的題旨,「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詩人非常注意鍊字,「一別、長趨」表達出叛軍的囂張氣焰,也抒發了詩人心中的幽怨和無奈。「四千裡」,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體現在這些數量詞中。
頷聯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草木變衰,暗示出詩人已經流落此地很長時間;兵戈阻絕,更展現出詩聖渴望結束漂泊的處境,也希冀國家和百姓都早日結束動蕩不安的困境。
成都杜甫草堂旁邊的浣花溪終日奔流,從遠古奔向近古,從盛唐奔向現代,似乎還在敘述著杜甫那些憂傷的往事。
杜甫哪怕自己生活艱苦,也盼望萬家團圓。「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詩人在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時臥看行雲,倦極而眠。
作者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的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同時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也突出了題意的「恨別」。
尾聯抒發自己盼望和平的急切心情,「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當時檢校司徒李光弼懷州城下大破叛軍安太清,一個月後又破史思明於河陽西渚。
杜甫聽到唐軍連戰連捷的喜訊,盼望儘快破幽燕、平叛亂,早日讓百姓們過上平安團圓的日子。詩篇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杜甫寬廣的胸懷。
縱觀這首詩,作者在短短的詩行中表達了思鄉戀親、感時憂國之情,同時又傷感垂暮體衰、以及飄零憔悴的悲悽。
這首七律敘事抒情言近旨遠,作者把個人遭際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每一句都蘊蓄著濃鬱的深情,值得反覆吟味。
雖然沒有杜甫的《登高》著名,但細味頸聯,依然可以感受詩人深厚的詩歌功底。「思家」和「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白晝倦極而眠,讓讀者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憂傷之情,詩味雋永,手法含蓄。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領悟生活的艱難,更體會到百折不撓與開放胸襟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