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閱讀,都感覺自己仿佛正與古人直接對話,毫無時空阻隔之感。沒有塵世的喧囂,只有淡淡的墨香,一卷唐詩聚集著聖賢們的思想,一沓宋詞溢滿了悲傷的情感。有時李白飄逸而至,有時杜甫沉吟賦詩,既有開元盛世的歡歌笑語,也有安史之亂的慷慨悲歌。下面就一起欣賞杜甫水平高超的一首七律,細膩真實,頸聯更加含蓄巧妙。
恨別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杜甫寫此詩時,距安史之亂爆發已有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生靈塗炭,這是杜甫深為憂慮的事。當時杜甫在成都,聽到前線傳來勝利的消息,寫下這首《恨別》,表示了對戰局發展的看法。
杜甫的家在洛城,洛城就是當時的東都洛陽,洛陽離成都相隔約四幹裡。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離開洛陽,來到這四千裡地之外的成都,五六年來,胡騎長驅直入。「胡騎」,指安史叛軍。這一聯點出了自己離家鄉的地點遙遠,戰亂延續的時間漫長,對當時的形勢作了高度的概括,從而說明他的生活遭遇和國家的安危密切相連,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具體描寫。
頷聯是倒裝句,「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從句子的結構看,應該是「草木變衰,兵戈阻絕,行劍外,老江邊」。由於連年戰亂,兵戈不息,回不了家鄉,只能漂泊劍外,在草木零落的錦江邊上老去。宋玉的《九辯》中有這樣的句子,「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蕭瑟的秋風啊,吹落了枯葉,使樹木變得衰老,含有盛衰變易的意思。
杜甫此時正孤獨地遠在異鄉,看到樹木枯萎,聯想到自己的衰老多病,感傷不已。「兵戈」,這裡代指戰爭;「劍外」,是劍門關以外,即四川一帶,指他漂泊的範圍。「江邊」,是錦江邊,指他當時居住的地方。
「思家步月清宵立,億弟看雲白日眠。」頸聯順序也應是「思家憶弟,步月清宵立,看雲白日眠。」杜甫想起了老家和兄弟,常常深夜不能入睡,在月下漫步、或默立出神。而白天看雲時,卻又昏昏欲睡。
「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雲,倦極而眠。這裡看似反常,細想卻合情合理,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何況是一個體衰多病的老人。夜裡睡不好,在白天必然睏倦思睡。由於作者有切身感受,所以才能表現得這樣細緻真實。
末聯和首聯遙相呼應,「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河陽,是現在的河南孟縣,那年的四月,李光弼打了勝仗;司徒,就是李光弼,他曾作過檢校司徒的官。幽燕,即現在的河北北部一帶,當時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杜甫聽說李光弼的軍隊最近在河陽擊敗史思明的叛軍,打了勝仗,他主張應乘勝追擊,趕快把叛軍的老巢幽燕攻下來。
再細品頸聯「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杜甫坐臥不寧的舉動,委婉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也突出了題意的「恨別」。作者描寫具體生動的形象,讓讀者體會形象中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巧妙,詩味雋永。詩入把對親人的懷念,與國家的安危緊密相連,可見其愛國思想及同情百姓的精神。杜甫一生遭際坎坷,卻始終憂國憂民,難怪後人說,「杜甫一生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