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登上白帝城,信手拈來寫一首詩,還被後世稱為七律第一

2020-12-21 小雷說詩詞

杜甫的一生可謂是顛沛流離,經常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幸好他還有許多的好朋友,時常會接濟他,要不然的話,他還無法生存下去。雖然他生活中陷入了困境,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又是心繫天下,始終想著國家,以及普通的底層民眾,正是這種高尚的品格,使得他被後世稱為「詩聖」,要知道一個「聖」字,所代表並不僅僅是才華,還有那種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可見杜甫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少年時代杜甫相對來說家境還算可以,但是到了中年之後,完全需要別人接濟,這也使得他對於現實的感知比別的詩人要更加深刻,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每一首都感人肺腑,例如在湖南岳陽創作的《登嶽陽樓》,那就寫盡了內心的無奈,還有現實的悲痛之苦,裡面有兩句詩也是膾炙人口,「親朋無一定,老病有孤舟。」,把一生的悲痛描寫得淋漓盡致。

那麼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推薦他另一首感人的作品《登高》,這也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整首詩也是意境悽美,處處充滿了悲痛之苦,當時杜甫剛剛離開四川,一路沿江而下,希望可以回到故鄉,所以當他到達了白帝城時,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傷感的詩作,以此告訴了世人他骨子裡的憂愁。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名氣很大被後世稱為七律第一,通篇情感細膩,雖然只是那麼淡淡著筆,可是每一句都是經典,也寫盡了詩人對於現實的無奈,儘管只有短短的幾句,那麼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是深入骨髓,讀來也是令人感慨萬千,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讀這樣的作品時,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於現實真實的描寫。

首聯和頷聯則是完全在寫景,而且這樣的一種描寫方式,也正是表達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看到了秋日中不一樣的美景,所以寫得很是傷感;那這幾句也是比較好理解,秋天的風很急,蕭瑟的秋天,使得那山谷中的猿猴在不停地鳴叫,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還有無數的鳥兒在盤旋,發現令人悲痛的哀鳴。後面一句又是馬上接上來,寫得更加的傷感,那山峰中無邊無際的樹木正在秋風中,落下了許多的葉子,紛紛揚揚看上去更令人傷感,長江的水也是滾滾地向東流去,看不到遠方的盡頭。

頸聯和尾聯又是寫了自己當時的處境,這樣的一種描寫,也是為了突出整首詩的主題令這首詩更具有張力;面對這蕭瑟的秋天,讓我感慨萬千,我一個人也是時常漂泊在外,常年把自己當成客人。這一生更是疾病纏身,終天今天登上了這高臺,當真是讓我悲痛萬分。現在歷經了千辛萬苦,早已長滿了無數的白髮,兩鬢也已經花白了。我無比的傷感,也非常的憂愁,只想用一杯濁酒排解心中的苦悶。

杜甫的詩有一種悲痛之感,而且寫得也是極為憂愁,雖然這首詩只有那麼寥寥數語,但是每一句都感人肺腑,正是由於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了無盡的憂愁,始終是孤苦無依,這也使得他對於現實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加的傷感,我們從這麼一首詩中,最是能夠體會到杜甫晚年的悽涼之苦。

相關焦點

  • 56歲的杜甫登上白帝城,寫下一首感人的詩,還被後世稱為七律第一
    杜甫的詩就是範本,他一些經典的詩作,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北宋時期的」江西詩派「,那就是奉他為祖師爺。可見杜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儘管他早期名氣並不大,可是逝世了之後,人們又是迅速發現了他的價值,認為他的詩作藝術性很強,其中的經典名篇,那也是膾炙人口,尤其是這首《登高》,還被後世稱為七律第一。
  • 年近花甲的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寫下的這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
    《全唐詩》裡的四萬多首詩中,到底哪一首七律可以排第一呢?那我個人認為杜甫的《登高》絕對有資格,這首詩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所傳遞出來的那份情感,那都是無人能及。,寫下了很多的悽美之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杜甫寫下了平生最得意的一首詩《登高》,這首詩被稱為唐詩七律第一。
  • 杜甫聽到寡婦哭心疼地寫首七律,通篇犯寫詩大忌,卻被譽一代冠冕
    晚年落魄時,杜甫曾寫了這樣兩句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寫得很妙,但他終究是謙虛了。因為他的詩既是佳句,又常常語出驚人。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詩聖的一首悲天憫人之作,詩名《白帝》。沒錯!這個白帝就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那座夔州小城,當年詩仙寫白帝城時說的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何等快意。
  • 李白杜甫巔峰之戰,同一地點各寫一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七律第一
    他興奮地乘舟東下江陵,在廣闊的江面上詩興大發,洋洋灑灑寫下了這一首千古之絕唱。《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是李白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也是被稱為「驚天地而泣鬼神」的絕麗之作,同時也是被譽為「唐詩七絕第一」的不朽篇章。全詩充滿著浪漫的誇張和飄逸的奇想,一氣呵成,鋒利挺拔,堪稱驚世駭俗。此詩一出,迅速躥紅,被大唐民眾爭相傳誦,當然也讓小迷弟杜甫激動不已,他是真心關注李白的,偶像的脫險使他倍感欣慰。
  • 杜甫散步寫下一首詩,記錄悽慘晚年生活,被後人稱「七律之冠」
    一篇詩當中,每一句都讓人感到讚嘆;而這其中組成每一句的每一個字,都令人嘖嘖稱奇。這是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對一首詩的評價。不僅如此,這首詩還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麼多寫七律詩歌的,就這首詩最厲害,是所有七律詩當中的頂尖之作——那麼,這首詩到底是誰的詩,又是如何擁有這樣高度的評價的呢?
  • 登樓詩只服杜甫,晚年登兩樓寫兩首詩,一首七律之冠一首五律絕唱
    論登樓詩只服杜甫!這樣說大家或許會覺得有些誇張,畢竟山西的鸛雀樓上還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湖北的黃鶴樓上還有令李白擱筆的崔顥成名作《黃鶴樓》。這二位的詩作雖都是千古名作,但都是妙手偶得之作;而杜甫則不同,他一生寫過數首登樓詩,而且篇篇經典。
  • 083 杜甫七律《白帝城最高樓》讀記
    杜甫七律155首讀記之(083)---杜甫七律《白帝城最高樓於是,他自稱白帝於此建都,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賦得山詩》(南北朝-庾肩吾):「層雲霾峻岭,絕澗倒危峰。」《纜船苦風戲題…》(唐-杜甫):「漲沙霾草樹,舞雪渡江湖。」
  • 李白、杜甫在白帝城各寫一首詩,皆成千古絕作,千年來難分高低!
    白帝城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城市,早些年有劉皇叔在白帝城託孤,更早一些年,有杜鵑啼血白帝城,所以身為大唐的兩大雙子星,李白和杜甫自然不會錯過在這樣的地方留下自己的作品了。其實這兩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因為在小學課本裡,我們都有見過,千年以來,這兩首詩被後人詠傳至今,大家對其評價各有高低,難分高低。以下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087 杜甫七律《白帝》讀記
    杜甫七律155首讀記之(087)---杜甫七律《白帝》讀記時杜甫55歲,客居夔州。白帝城在奉節縣以東,瞿塘峽口北岸的白帝山上。(用「翻盆」形容雨大,可能是杜甫發明。「傾盆」形容雨大則從宋開始。)大意:白帝城中,雲霧繚繞;白帝城下,大雨傾盆。(好像是說白帝城在雲雨之上。(句法似民歌)。)
  • 杜甫的一首七律,精雕細琢,頷聯更顯出神入化
    杜甫是一位多面手,他的作品題材廣泛,絕句和律詩都寫得非常出色,很多古體詩也深受讀者喜愛。詩聖對待文學創作非常用心,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就曾讚揚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下面介紹杜甫的一首七律,精雕細琢,頷聯更顯出神入化。
  • 李白寫下七絕第一,卻被搶了七律第一,他怒寫超越詩,卻被批抄襲
    詩仙李白的七言絕句寫得尤為動徹,明代胡應麟曾評價道:「七言絕,太白、江寧為最。」江寧是被稱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雖然李白還未達到聖的級別,但大唐「七絕第一」的桂冠還尚未落到誰家。王昌齡的《出塞》是強有力的競爭作品:「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看高適信手拈來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
  • 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請看高適信手拈來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這是一首七律,只有八句,但是內容怎麼分配呢?這八句詩頭尾四句都是總寫,中間四句分開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短短4句寫盡無窮愁緒
    【臨其詩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可是曾經的盛唐卻只能停留在記憶當中,擺在杜甫面前的,是滿眼的瘡痍和凋敝的民生。767年,大曆二年,此時杜甫已經56歲,身在夔州。有一天,興致所到,獨自登上了位於夔州白帝城外的一座高臺,登高遠望。
  • 李白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強?對比兩人筆下的白帝城就知道
    ,在這兩位神人的筆下,不管是五律七律還是古風歌行皆有著很高的造詣,正如後世大文豪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安史之亂爆發後,感憤時艱的李白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可是永王在爭奪帝位失敗後,大詩人李白也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途經白帝城的時候又被赦免,在此寫下了「驚風雨而泣鬼神」的傑作《早發白帝城》。
  • 為何說杜甫這首詩是七律巔峰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閱讀這一首詩,兩個背景知識需要了解。杜甫的《秋興八首》,一般認為作於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這一年杜甫五十五歲。詩寫於夔州(今重慶奉節)。好友嚴武於代宗永泰元年(764)四月去世,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加上「厭蜀交遊冷」之類的原因,杜甫於五月離開成都。
  • 李白杜甫晚年都登上嶽陽樓,寫出流傳千古的五律,誰的水平更高?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賦詩一首《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中有「清氛霽嶽陽」之句,「嶽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嶽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嶽陽樓了。
  • 杜甫和崔顥的七律之爭,你更看好《登高》,還是《黃鶴樓》呢?
    經常會被人問《全唐詩》裡有四萬多首詩,到底裡面哪一首七律可以排第一?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再加上經歷不一樣,對於文學的理解自然也就不盡相同;另外文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文學的排名,那是沒有任何的意義,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 杜甫最後一首七律詩
    杜甫生於公元 712 年,逝世於 770 年,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一生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深遠悠長,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