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微博圈、朋友圈你會看到關於吃餃子或吃湯圓相關的風俗信息,在其當中,會發現一條很突出的朋友圈:關於冬至吃粽子的習俗。是的,家在廣西藤縣的我,冬至習俗吃的是粽子,而不是餃子與湯圓。而它的由來未聽到老人們的述說,仍待考究,但包粽手法和形狀與市面上普遍看到是不一樣的,所用到的材料也有所不同。
一、浸泡糯米變成黃色且使更脆口的灰水材料,是由黃梔樹、黃豆樹、楓樹等樹枝組成,燒成灰後用熱水浸泡一段時間,過濾得出。

二、採摘回來的粽子葉去掉頭尾部,洗乾淨放入熱水中直至完全變色撈出放水中浸泡,這個粽葉會有一股清香味道。

三、把竹子割成條形狀,放入熱水中直到變色後撈出,放入清水浸泡一段時間,使其更有韌性捆綁粽子不易斷裂。

四、把炒香的花生去皮與芝麻敲碎後拌勻,五花肉切成條形,材料備好後就可以包粽子啦。
粽子包法:掌心上放上3張粽葉,放一層浸泡好的糯米後加層花生芝麻餡,加塊五花肉,用花生芝麻餡蓋住五花肉,用糯米把餡料覆蓋,加一片粽葉,用準備好的竹條捆綁上,一個傳統家鄉粽就此產生。

你家鄉的冬至習俗又有何不同之處呢?歡迎各位留言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