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為何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湯圓呢?

2020-12-04 西安逛吃指南

時值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同樣也是中國傳統的一個節氣,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

我是北方人,從小長輩就告訴我,到了冬至這一天,一定要吃餃子,否則,冬天可能會凍掉耳朵。

當然,稍稍長大以後便知道「凍耳朵」只不過是大人用來哄小孩的說辭而已,但是冬至日吃餃子這個傳統,依然還是被我們繼承了下來。

雖說長輩都曾用「凍耳朵」來哄小孩,但天南海北都這麼說,自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所依據的。

據說,北方人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其實起源於張仲景為驅寒所制的「嬌耳」。

東漢末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悲天憫人,常常為當地百姓除疾治病。有一年,當地突然瘟疫盛行,張仲景便在衙門口支上大鍋,舍藥救人,從此深受長沙百姓愛戴。

後來,由於他不滿官場的腐化和人們追逐權勢的風氣,再加上家鄉南陽一帶傷寒流行,於是毅然辭官返鄉從醫。

回到南陽後,張仲景見許多老百姓饑寒交迫,甚至不少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難過異常,遂決心救治他們。

他仿照當初在長沙時的方法,在南陽東關搭起一個醫棚,再支上一口大鍋,煎熬用以驅寒的羊肉、辣椒湯,又取些可驅寒提熱的藥材,切碎後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發給前來乞藥的病患,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從冬至一直持續發放到了除夕。

人們吃過張仲景所制的「嬌耳」,喝過驅寒湯以後,都渾身發熱,血液通暢,一段時間以後,發爛的耳朵都好了。

後來,人們為紀念醫聖,感恩他的所作所為,便在冬至這天包「嬌耳」食用,後來慢慢就變成了今天的餃子。

而「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也是從此處流傳出來的。

北方人冬至吃餃子,而南方人則更流行吃湯圓。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湯圓和元宵並非同一種食物——湯圓有餡,個頭較大,是包出來的;元宵無餡,個頭小,是滾出來的。

且不說湯圓的來歷,只說南方人為何吃湯圓。

其實並沒有什麼典故之類的,只是因為南北方作物種植和飲食差異。

眾所周知,北方多旱地,以種植小麥為主,主要的飲食也是以小麥粉為主;而南方多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因此主要的飲食也是以稻米為主。

製作餃子需要用到大量的小麥粉,在古早時候,交通運輸極不便利,南北方物產交換並不方便,南方也甚少種植小麥,於是即使是過節,所使用的食材也是以稻米為主。

製作湯圓所用的主要食材就是米粉,其中再包上芝麻、花生等餡料,吃起來軟軟糯糯,極為可口。

中國人過冬至,除了比較普遍的吃餃子、吃湯圓等習俗,在部分地區,比如說山東的滕州、四川部分地區等,還流行吃羊肉、喝羊湯。

「冬至到,羊肉俏」便是流行於四川等地的俗語。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鮮美的羊肉湯,吃些鮮嫩的羊肉,也是引人豔羨。

其實,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也非常大。

據文獻記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過冬至。周秦時期,曆法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也就是說,當時的新年是在冬至這一天。可想而知,在那個時候,冬至日有著何種非凡的意義。

古人認為,自冬至日起,天地間的陽氣開始增強,意味著新的循環開始,是為「大吉」之日。所以,一直到今天,民間依然有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

另外,冬至日一直以來還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祭祀之日。古時君王都會選擇在冬至這天,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告慰祖先和神靈。

冬至日一過,年也就近了。

曾經每到農曆的十一月,街頭巷尾便已經零星出現賣春聯、代寫春聯的攤位,雖不多,但只要有,便讓人覺著有一份喜氣在蔓延。

不過現在社會發展迅速,交通、物流都非常便捷,即使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匆忙置辦年貨,也不會過多耽擱什麼。

所以現在的冬至前後,街頭依然看不到具有年味兒的東西,但這也無妨,畢竟,時間是在匆匆前行的,很快,就過年了。

相關焦點

  • 「冬至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餃子的來歷與湯圓的寓意又是什麼呢?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還有冬至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還有我們的傳統諺語也有「冬至到,吃水餃」的說法。民間甚至流傳「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的說法。那餃子又是怎麼來的呢?之後每年的冬至,鄉親們也學著做各種餡的「嬌耳」,並把他們叫做「餃子」。漸漸地便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了。那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又是怎麼來的呢?大概從明清時期開始,南方人在冬至吃湯圓的習俗便固定了下來,在冬至這天,人們會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餡料搓成丸子狀。
  • 各地冬至吃什麼 北方餃子南方湯圓
    今天凌晨1時11分,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冬至是節氣中比較受老百姓重視的一個日子,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不過,網友又開始爭了,是吃餃子呢,還是吃湯圓呢?什麼,你們家還吃狗肉?!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短而夜最長,所以冬至在我國歷代也稱為 「日短」、「日短至」。
  • 冬至當天,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習俗?
    冬至已到,關於吃什麼,南北方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最大的一點就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除此之外,在一些具體區域,會有當地自己的習俗。冬至吃水餃,防止凍耳朵,相信北方的很多朋友都聽過這句話,在北方,到了冬至這天,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至於吃了之後,能不能防止凍耳朵,這裡就不在過多深入探究,而餃子餡也是多種多種,常見的豬肉蘿蔔、豬肉大蔥、豬肉白菜等,還有牛肉餡、羊肉餡以及素餡的,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選擇。
  • 冬至吃什麼?除了南方的湯圓北方的餃子,其實冬至更適合吃這些!
    想必大家今天的手機日曆上都赫然寫著「冬至」這兩個字吧,是的,今天就是冬至,而小編還在苦逼上班!額,跑偏了,小編要告訴大家的是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 冬至吃餃子?南方人說我們冬至是吃湯圓的
    今天是冬至,朋友圈裡被北方朋友們的餃子刷屏了。但是很多南方的朋友提出了質疑「我們冬至都是吃湯圓的啊!」冬至日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南北方的習俗差異,但是其寓意都是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 冬至這天到底吃什麼?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這個地方要吃狗肉
    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可見中國人對吃十分講究,每到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各個地方的吃法更是大有不同。南方和北方的冬至飲食習慣各不相同。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湯圓,北方要吃餃子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南方為什麼要湯圓由來介紹
    12月22日是2019年的冬至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吃什麼?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是南方習俗。當然也有些地方還有其他的飲食習俗。冬至節氣你家吃什麼?冬至吃什麼?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
  • 冬至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北方和南方吃餃子還是湯圓
    冬至民俗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冬至吃餃子  每逢一個節氣,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這個節氣吃什麼」?冬至更不例外。小雪臥羊、大雪臥豬之後,冬至的吃,註定是豐盛的。「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冬至,「數九寒天」的開始,北方有吃餃子、餛飩等風俗,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  北方食餃,南方食粑。
  • 冬至北方人吃餃子,為什麼南方人吃湯圓
    冬至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每年這時候都會吃餃子,北方天寒地凍,傳說不會凍壞耳朵。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的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天氣是非常的寒冷,再回鄉的途中遇到不少衣衫襤褸的百姓,耳朵都被凍爛了,心聲憐憫,於是就讓弟子找一個地方紮起了大棚,用一些可以驅寒的藥材和食物用麵粉和成麵團包成了像耳朵一樣的形狀,最後煮熟分給了百姓吃。大部分百姓因為吃了這個驅寒的餃子形狀的麵食耳朵都好了,於是後來就把這個習慣和對張仲景的感恩每年冬至都會包一些這種麵食來吃。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蘇州人的冬至大於年?
    冬至的前一天,辦公室的好幾個同事像過年一樣早早的下了班,外地的夥伴就不理解了,為什麼蘇州人說冬至大於年,可是在日曆上明明他們早一天過冬至呢,小夥伴說這是冬至夜,家裡已經準備好了羊糕、滷味、冬釀酒,還有各種口味的湯圓,芝麻餡兒、流沙餡兒、還有肉餡兒的,北方的寶寶驚呆了,擦了一下口水想想還是吃餃子比較好
  • 冬至話習俗 南方祭祖北方吃餃子
    中國天氣網訊 冬至,是24節氣中第22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又存在差異,比如在我國南方地區有祭祖的習俗,北方地區則有吃餃子的習俗。具體習俗有哪些,一起繼續往下看。1、南方地區偏愛糯米製品。
  • 冬至還沒到,南北方人又吵起來了!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南北方每年都會因為一些飲食的分歧而引發爭論,到了冬至時節,吃湯圓的南方人和吃餃子的北方人就會開槓了!北方人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南方人說「冬至是媽媽口中吃了湯圓又長一歲的甜蜜」。但無論吃餃子還湯圓,都是以食物來都是用來象徵團圓周,一家人在一起共享此時。  南方人冬至除了湯圓還吃什麼?  南方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南方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與過年一樣,冬至也是個團圓的日子。
  • 冬至習俗不能少,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你的家鄉都有哪些習俗?
    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故事,爺爺說冬至的到來頸示著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的開始,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因此也有了「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對於冬至這個節日也就有了很多傳統習俗,是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結晶,而人們又將冬至稱做為「小年」,一是說明就快要過年了,春天也快到了
  • 冬至這一天,除了餃子湯圓,還會吃什麼呢
    今天冬至,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夜最長的一天。許多人都在說,希望這長長的夜,可以長到足以讓人忘記2019年所有的糟糕。當然,最讓人關心的,還是吃什麼的問題!那麼到底,冬至吃什麼呢?餃子,還是湯圓?或者說,還有其他東西?
  • 冬至到底該吃餃子還是湯圓
    再過20天馬上就要到冬至了。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冬季有兩個節氣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那麼就有朋友要問了,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關於冬至吃餃子呀,還有一個小故事。冬至時節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日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的那年冬天,南陽大雪紛飛,白河邊上許多無家可歸的人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命人在南陽東關架鍋,將祛寒的食材與藥材在鍋裡煮熬,撈出來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狀,下鍋煮熟後,施捨給乞藥的病人。這就成了餃子的來歷,而那一天,恰好是冬至。
  • 今日冬至,你吃餃子還是湯圓?
    在北方,冬至這天,老人們都有句俗語,那就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我們北方,每逢冬至,我們一早就起來忙活包餃子了,從調餡兒、擀皮兒再到包餃子,我們都是純手工的,再配上一碗餃子湯,為的就是讓家人吃得暖和一些。」
  • 冬至節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與眾不同的浙江人吃什麼呢?
    眾所周知,冬至又叫「冬節」,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不過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既然堪比過年,那肯定少不了美食,很多外國人經常說,中國人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節日,就是為「吃」找個正當的理由罷了,在中國的冬至節那天,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則喜歡吃湯圓,那麼在浙江省
  •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哪個最正宗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是中國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農曆中最重要的節氣,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很多地區人們把冬至叫做冬節。那麼每年冬至是吃什麼食物最好呢?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俗,他們喜歡吃的食物也不相同,下面小編就會專門為大家介紹這個問題。
  • 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呢
    2018年立冬和冬至都是冬季的節氣,然而這兩個節氣非常容易混淆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冬,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能聽到「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句話吧,那麼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介紹。
  • 冬至:吃湯圓?吃餃子?別糾結了,看看古人怎麼選
    「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作為一年中的小團圓日子,冬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那麼在這一天,究竟應該吃什麼慶祝呢?吃餃子?吃湯圓?還是……小孩子才急著做選擇,不妨先來看看古人的答案。湯圓「湯圓湯圓,團團圓圓」,湯圓的「圓」寓意「團圓」,「圓滿」,南方人冬至吃湯圓寄寓家庭團圓,闔家歡樂的心願。此外,南方盛行「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的說法,因此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