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6月6日消息 新京報報導:日本僧人巖田隆造在中國多地謝罪並祈求和平,自稱此舉是為實踐自己追求和平的理想。
■人物素描
巖田隆造,1936年出生在中國臺北,父親當時是臺灣成功的寶石商人。小時候的巖田生活在一個優越的環境裡。
巖田兄弟姐妹8個,他排行第五。在他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善良的人,經常接濟身邊的親戚朋友。1981年,當他為了「世界和平」的理想皈依佛門時,他承認有一部分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巖田有關中日戰爭的記憶,也僅僅是當大人們從收音機裡聽到天皇宣布日本戰敗的消息時都哭了的情景。1945年初,巖田的父親去世,母親單獨支起了家庭。195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長崎大學經濟學部。1960年,他畢業進入長崎當地銀行工作。1966年辭職開始週遊世界。據巖田介紹,1996年後,他遊歷巴基斯坦、阿富汗、斯裡蘭卡等曾在戰爭中的國家。
日本僧人來華謝罪
2005年8月到中國上海、南京等地謝罪,2006年4月再次到中國謝罪。今年5月8日,69歲的日本僧人巖田隆造來到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墓前跪拜誦經、祈禱懺悔。
6月3日晚9時30分,日本僧人巖田隆造從北京站登上去往揚州的火車,於昨日晨8時,到達揚州。
據《揚州日報》的記者吳先生介紹,這位69歲的僧人不顧旅途勞累,昨天拜訪了一名81歲的民間收藏者,參觀他收藏的抗日戰爭的史料。今天巖田將到揚州大明寺去祭拜鑑真大師。「為了表示虔誠,巖田稱要水米不沾的絕食一天,以紀念這個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人物。」
5月29日中午,北京達到入夏來的最高溫度,33℃。烈日下,永定河邊的柳枝無精打採地垂著。盧橋溝光滑的石路面反射著陽光,晃著行人的眼。橋的東側,巖田隆造面對著日軍曾入侵的方向,跪坐在黃蒲團上,敲打太鼓,嘴裡頌著佛號,焚香磕頭……
這天是他在盧溝橋絕食三天的第二天,除了一些飲料與水果外,他粒米未進。
隨著太陽西移,陽光漸漸直射到橋的東側,他前額被曬得通紅,不一會兒,已看到汗珠從他脖子上淌下。下午4時,老人結束當天的行動,返回住處。
此前一年多時間,巖田隆造自費在南京、上海、武漢、重慶、西安、洛陽、長春、吉林、遼源、瀋陽、哈爾濱、青島、濟南、天津等城市進行下跪謝罪。
住賓館要擦完玻璃再睡
5月28日,巖田在盧溝橋絕食第一天。由於長時間的行走和露天打坐,他的衣服被汗水和塵土粘連。回到住所,巖田提著黑乎乎的領子,對記者做了個誇張的表情,然後穿上備用衣服,把髒衣服洗掉。
第二天出現在盧溝橋時,巖田的白色僧衣仍然乾淨。
巖田是個苦行僧,大多時候靠化緣果腹,住宿最多住100多元的賓館。5月初剛到北京的時候,志願者幫他聯繫賓館,一聽說超過150元,巖田直擺手,「NO,NO,NO.」他說著日本味的英文,馬上走出賓館。
5月底他再回到北京,為了節省,巖田前幾日住在一位剛認識的朋友家裡。朋友家地板不是很乾淨,巖田進了屋,先是皺眉,然後就找到一把還沒泡開的拖把拖地。
巖田因長時間跪坐,彎不下腰,就直著身子使勁拖。「看到他乾瘦的身體努力拖地,我都不好意思了。」這位朋友說,巖田絕食後,仍要堅持回家拖地,這位朋友就只好搶過拖把,把地拖了。
跟隨巖田走了北方八個城市的志願者小王介紹,巖田住賓館的時候,看到房間玻璃有點髒,都要自己爬到窗口,擦乾淨了再睡。北京粵興賓館的服務員也證實,巖田住在這兒的時候,天天在房間裡清理地面。
巖田生活很有規律,每天11點睡,5點起,每天早晚必做瑜伽,並且一定靠在窗戶邊做。年近七旬的老人,可以完成倒立拿大頂動作。絕食以後,雖然一直說腰疼,但他仍然堅持每天花一小時做練習。
吃完飯後盤中不剩粒米
6月3日,在北京開往揚州的火車11號車廂上,旅客鄭先生被坐在他旁邊的巖田吃麵包的動作吸引。巖田吃完整個麵包後,把塑膠袋撕開,去舔袋子上粘著的麵包屑。巖田笑著解釋,這叫「禪宗食法」。
巖田在盧溝橋絕食的前一個晚上,他到一家小飯館點了一盤套餐。「這會給我一些能量。」巖田笑著捋開袖子,露出胳膊,做了個展露肱二頭肌的動作。
巖田吃得很慢,在把所有的米粒和湯汁吃完後,巖田端起盤子,貼在臉上,轉著圈兒用舌頭舔。「很好,很節約。」巖田笑著說。
巖田不懂漢語,只懂一些英語。在路上,有群眾用漢語向他問好,他就用向記者學的一句漢語回答:「對不起,我不懂漢語。」在他輾轉中國各地的行程中,除了一些熱心的媒體記者會請他吃頓飯之外,其他諸如車票及住宿費都是巖田自掏腰包。
巖田希望日本人能聽到他的聲音,他也很在意日本媒體對他的報導。但與中國的媒體熱情相比,在巖田的中國之行中,只有日本富士電視臺表示了關注,但也沒有進行播出。
巖田並不諱言他希望更多的媒體來報導他,因為這樣,可以宣傳他追求和平的理想。
小孩稱他「知錯就改是好孩子」
巖田很喜歡小孩子。走在大街上,只要看到小朋友,他就會眉開眼笑,一定要跟小朋友招手示意。他在盧溝橋謝罪時,折了很多千紙鶴。看到一個小朋友,他就微笑著把小朋友招呼過來,把千紙鶴送給他。「在日本長崎有很多這種紙鶴,它代表著和平。」
每到一個地方,巖田的身邊就常圍著一圈兒小朋友,向他要千紙鶴與另一種紙折的小跳蛙。為了這個,巖田要去超市買摺紙,在北京他用了五包還不夠,又撕了本子給小朋友們折。
同時,中國小朋友給巖田帶來深刻印象。在北京謝罪時,一個小朋友用手撫著巖田的背說:「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巖田說:「我聽到這個很感動。」
巖田去年8月15日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向中國人民謝罪,巖田伏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門前,絕食5天並懺悔祈禱。「有兩個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問我,日本以後還會不會侵略中國。」巖田說,他聽到這個話很震驚,他反思現在日本的教科書把侵略行為都淡化了,日本青少年根本不知道這段歷史,加上日本右翼勢力的發展,難保日本不會再次軍國化。這兩個小朋友的話更加深了他謝罪的決心。
巖田自稱是「謝罪行腳」
巖田稱,他剛開始關注的並不完全是中國,而是戰火紛飛的中東、西亞。但去年四月,亞洲幾個國家反對日本篡改教科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呼聲越來越高,讓他把目光放到了中國和韓國。「責任是在日本,是過去的那些侵略行為造成的。」巖田認識到日本當局對戰爭的態度出了問題。據他介紹,在他上高中的時候,歷史教科書有三四釐米厚,侵略中國的史實都在。但現在的年輕人對歷史了解的太少了。
「如果中日韓友好,就能成為和平的重要力量。」巖田覺得日韓的文化都是源自中國,三國應該和平共處,所以他要到中國來,為中日友好祈禱。
去年8月,中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巖田第一次自費來華,先後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謝罪。今年4月18日,巖田再次來到中國繼續他的謝罪之旅,乘火車與公共汽車,輾轉了上海、武漢、重慶、西安、洛陽、北京、長春、吉林、遼源、瀋陽、哈爾濱、青島、濟南、天津等城市。他兩次到盧溝橋謝罪,這次絕食三天以表誠懇。「我代表一個日本人向中國人民謝罪。」巖田稱他是「謝罪行腳」。
據他說,來中國之前,幾乎身邊所有親戚和朋友都反對他的決定,覺得中國很「危險」。但他所到之處,都受到了很多不相識的人們的照顧。在上海,他曾經被一位老太太請回家盛情款待。這次在盧溝橋,每天回到住所也都是提著滿滿一大兜路人為他買的飲用水。在他看來,中國人和日本人長得很像,所以見面感到很親切。
巖田去過韓國四次。「韓國的電視臺、報紙大量報導了我。」巖田說。
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命運
據巖田說,他26歲時,遇到了一個陌生的殘疾人,對他說了一些不經意的話,使他改變了以後的人生道路。那個人說,你是國立大學的大學生,受到社會的恩惠理應報恩。你應該為世界,為人們做出貢獻。這話讓巖田思考了三年,他最後決定為了世界和平而獻身。這期間,有不少人為他安排相親,都被他謝絕了。
29歲的巖田辭了銀行的工作。當時的巖田和同事關係處的很好,他來中國時,已經80多歲的原來銀行的社長仍到機場為巖田送行。
辭職後,他開始用兩年時間環遊世界。在遊歷中,巖田接觸了佛教,並且於1981年皈依了佛門。
不僅如此,巖田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保持獨身,巖田表示他對女性存有好感,有正常的感情需求,但害怕自己從事的事業會連累對方,所以在出家前也沒有結婚。
自稱曾去過幾個國家倡導和平
「我對和平的追求,不是出於功利,甚至不是出於宗教,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理想。」巖田說,他為了實踐理想,多次到發生戰爭的國家去,在那裡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和平。在巖田的護照上,有著他去巴基斯坦、阿富汗、斯裡蘭卡的記錄。
據巖田說,上世紀90年代,在斯裡蘭卡內戰中,他去宣傳他的和平理念,得到了衝突雙方的尊重。巖田在那從談話開始,一步一步的與老百姓、軍人、官員交朋友。「他們的政府接見了我。」巖田對自己的成績比較滿意。在巴基斯坦,巖田發現大家對他都很友好,他認為可能是他與中國人長得一樣,這兩個國家都是中國的友好國家。
巖田介紹,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毀了巴米揚大佛,他打算在大佛被毀的地方建立佛舍利塔。並於年底進入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他得到了許可,可以建造佛舍利塔。
「這是個比較宏大的工程。」巖田說,雖然只是15平方米的小規模的佛舍利塔,但對他一個人來說,是很困難的。
日本駐華大使館新聞官伊藤直人表示,他們也是從中國媒體的報導上知道巖田隆造的,與其本人並無交流,對他的具體言行也不好作出評價。他表示,巖田護照上的記錄是準確的,也表明巖田確實去過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等國。
沒有經濟來源的行腳僧
在日本,佛教僧人作法事超度逝者,經濟上都很富裕。
巖田從來不做這種法事,所以他沒有收入。「我的經濟很成問題。」巖田介紹,他的生活和行走完全來自於親戚朋友的接濟。對於巖田的事業,家人是堅決反對的。巖田稱7個兄弟姐妹都不理解他的理想。
「雖然他們不支持我,考慮到我的年紀大了,擔心我的身體承受不了這樣的折騰,他們還是給我提供了一定的資金。包括我的侄兒侄女們。」
他此前所有的「和平之旅」都是在兄弟姐妹和朋友的支持下完成的。但是,親人們也終於不堪重負,表示明年再也沒有經濟餘力來支持他了。
巖田的其他朋友,像長崎大學校友會的會長等大學時代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們很支持他,他的前上司滕原先生等都很了解同情他的理想。「他們支持我,但是明年就不知道了。」巖田稱他做的事是「盡人事以待天命」。
本版採寫:記者 徐春柳 實習生 曾嘉佳 白傑戈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