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曾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也有很多聲音,這些喧囂的世俗在不經意間衝刷著人的內心。
隨著時間的積累,有些人逐漸失去了承認錯誤的勇氣,面對過去的殘酷事實,他們一直企圖用歷史的汙泥來掩埋。當有人覺醒,並準備為曾經的錯誤贖罪時,他往往會受到國人的威脅和排擠。
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徵程中,有一段充滿血淚的歷史,每次回憶都伴隨著陣陣的傷痛,那觸目驚心的數字和令人的發指的罪行讓無數國人為之心痛。
然而,正如洛夫所說:"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世界睡了,你們醒著。"那段歷史早已被塵封了起來,但親歷了傷痛的中華兒女卻徹底的站了起來。
歷史不會說話,但人可以發聲,毋庸置疑的是,日本的侵略者給每一個中國人都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痛,他們把沁著邪惡的利劍深深插入了神州大地的中心。在正義的驅使和人民的反抗中,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美夢最終被瓦解了。
進入新時代後國際間實施著和平發展,互利互助的友好準則,一向把仁義禮智信烙刻在行動中的中華兒女並沒有選擇以暴制暴,大家都希望能和日本人民和平相處。
然而,寬容並不意味著放縱,很多不知好歹的日本人都不願意承認這段歷史,他們找遍了藉口,想盡了方法來洗脫罪行。
一場凝聚了無數血淚的戰爭就這樣被日本人云淡風輕的描繪了出來。再黑暗的世界裡也有人嚮往光明。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個日本人卻顯得十分冷靜。這個日本人便是巖田隆造。
巖田隆造出生於1936年,從小就對歷史十分感興趣的巖田隆造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他對自己前輩的做法感到十分失望,巖田隆造希望自己的同胞能認識到這個錯誤,並主動替前輩向那些受過傷害的人們道歉。然而,周圍的人並不認同巖田隆造的想法,他們一直把巖田隆造當做一個怪物看待。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的社會動物,為了能更好的融入集體的環境中,巖田隆造不得不把自己內心的想法隱藏起來。在生活中,巖田隆造始終堅持著與人為善,他知道人走的每一步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未來的發展。
在人世間起起伏伏45年後,巖田隆造見證了很多黑暗的瞬間,也見證了很多溫情的時刻。他對人生和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此時,巖田隆造不再像以前那般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了,他慢慢變得豁達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巖田隆造越發的感到要替前輩贖罪了。
1981年,在經歷一番思考後,巖田隆造選擇了剃度為僧。他要用自己的後半生來為那些受到過先人侵害的人來贖罪。在日本潛心修行了一段時間後,巖田隆造覺得只有到那些亡靈的棲身地去才能更好的替他們超度。
懷揣著這樣的信念。1995年,僧人巖田隆造便獨自開始了贖罪之旅。他拿著所有的積蓄踏上了通往異鄉的路。巖田隆造先後來到了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印度,英國,美國,阿富汗,韓國等國家,他常常會按照佛經裡的要求施行超度禮儀。
在這場充滿冒險的旅程中,巖田隆造遭遇了很多事情,可無論如何,他都不曾放棄退縮和逃避。世界上有很多獨特的風景,在參觀各地革命遺址的過程中,巖田隆造深深的感到了戰爭的殘酷,看著那些戰士們的墓碑,巖田隆造愧疚極了。他希望能帶著更加虔誠的態度來到受傷最嚴重的中國。
為了表達自己內心最真摯的情感,2005年8月15日,在中國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巖田隆造專門從韓國來到了中國,他要在這嚴肅的日子裡向中華人民賠罪。這是巖田隆造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一到中國,他就體會到了中華人民的寬廣的胸襟和中華文化的博採眾長。
他不敢想像這樣一個充滿愛的民族曾遭遇過如此重大的苦難。而這些苦難的始作俑者竟然是自己的同胞。每每想到這裡,巖田隆造就忍不住落淚。來華後,他先後到訪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巖田隆造都要下跪,虔誠地向那些革命烈士們賠罪。
來到南京時,自知罪孽深重的巖田隆造還絕食三日。只有深入了解後才知那輕描淡寫的歷史背後蘊含了多少傷痛,第一次的中國之旅讓巖田隆造感到十分驚訝,他沒想到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慘死在了同伴的刀下。
在此後的歲月中,巖田隆造一直沒有停下謝罪的腳步。他又兩次到訪了中國,在這三次的中國之旅中,巖田隆造幾乎踏遍了中國的所有城市。
在這些曾被炮火侵襲的城市裡,巖田隆造一遍又一遍的施行著跪拜禮儀。他要把愛和溫暖留在這些城市裡。巖田隆造的靈魂閃耀著巨大的光芒,這些光芒深深的刺痛了那些思想黑暗的日本人,2009年,在結束了14年的謝罪之旅後,巖田隆造又返回了日本。
回國後,巖田隆卻遭受了國人的威脅。這些被內心黑暗的人一直把巖田隆造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不想,也不敢承認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歷史沒有記憶,但創造歷史的人卻有記憶。無論何時,日本侵略軍對中華人民造成的傷害都不可否認。
明白這個道理的一個日本僧人,為了彌補同胞的罪行,一個人踏上了通往中國的贖罪之路,他以下跪絕食的方式來為那些亡靈超度。在外漂泊的十四年間,巖田隆造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面對他的這種做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回到日本後,他竟又遭到了同胞的威脅。巖田隆造是孤獨的勇士,他用點亮的火把傳遞溫暖。面對歷史,人們無法更改,更無法消磨,只有坦然接受,不斷的從歷史中得到新的思考和教訓,這個社會才能生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