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丨羌族山歌——用歌聲傳遞情感

2020-11-06 四川非遺

「唱起來嘛唱起來,莫把山歌涼冷臺,山歌不要銀錢買,只要肚中有文才。」

「羌族民歌」原始古樸,音域不寬,調性傾於明朗大調色彩,旋律流暢。北川的羌族山歌是羌族民歌中的一種。羌族山歌是羌族人民在勞動或工餘時唱的歌曲,羌語稱「拉那」或「拉索」。羌族山歌被列為綿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羌族山歌是羌族人民的口頭創作,代表了羌族人民的心聲。其題材內容廣泛,歌詞帶有即興性、隨意性,常是歌者邊唱邊想,隨口唱出。歌者還將自己熟悉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山水草木、花鳥魚蟲、名勝古物、歷史人物、衣飾穿著、五穀雜糧、睛雨氣象等作比喻,觸景生情,欣然謳歌。

羌族山歌的曲調繁多,一種是節奏自由,音域較寬,旋律起伏較大,聲音高亢嘹亮的高腔山歌;一種是結構較嚴謹,節奏規整,旋律進行較平穩,男女都唱的平腔山歌;還有一種為婦女在室內吟唱的山歌,聲音柔和、優美,節奏性強,音量較小。

羌族人民大都豪爽而樂觀,無論男女老幼,個個能歌善舞,善於用歌舞來渲洩感情、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羌族山歌作為羌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傳達了羌族人民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真摯情感。


文章資料整理於文化北川(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編輯 | 梁紅玉 排版 | 梁紅玉

校對 | 劉 念 責編 | 韓曉冬

投稿郵箱:ichfysc@163.com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知多少?
    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米亞羅紅葉溫泉節系列活動將在阿壩州理縣舉辦。,組織專家對《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確定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範圍,搶救遭受地震破壞的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羌族文化多樣性。
  • 2020年第四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即將啟幕
    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慶祝活動、米亞羅紅葉溫泉節系列活動將於11月15日在阿壩州理縣舉辦。十二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阿壩州、綿陽市、成都市以及保護區內各縣各級黨委、政府,與羌區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家園豐富的輝煌成就,羌族文化生機勃勃、重放異彩,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成為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這一歷史成就充分詮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智慧、中國創造、中國路徑的成功實踐和重大價值,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條創新路徑。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事記(2017年——2020年)
    今年是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的第十二年,自保護區成立以來,當地政府始終堅持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羌族文化多樣性、充分尊重保護區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為己任。通過不懈努力,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文化生態得到有效搶救保護,羌族文化在創新中得到了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羌族群眾文化認同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王治升:傳遞羌族「文化密碼」
    文化,並將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無保留地傳承給下一代。」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冠禮、還願等重要儀式都要由釋比來主持。沒有文字記載的羌族文化正是依靠釋比的唱經代代相傳。從這個意義上說,釋比作為羌族文化的核心傳承者,掌握著民族珍貴的「遺傳密碼」。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丨羌族薩朗——用舞蹈傳承古俗遺風
    羌族薩朗是典型的歌舞一體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汶川縣羌族薩朗已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羌族薩朗」內容豐富,包含歌頌美景、傳遞男女愛情以及象徵性的禮俗儀式等,從不同角度,充分反映羌人的生活、習俗和社會風貌,舞步動態以及整體的舞蹈風格上,呈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質樸的上古遺風。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三吹三打」——用音樂延續羌族文化
    「三吹三打」是由嗩吶、鼓、鑼、鈸、馬朗合奏的羌族現在還流行於汶川縣、茂縣、理縣、松潘、黑水等羌族地區。「三吹三打」羌族器樂合奏以急促有力的鼓點開場,節奏鮮明有力,好似洶湧澎湃的岷江,滾滾而來;時強時弱的鑼聲,傳遞著雄壯豪邁的感情,洋溢著羌民自豪的性格色彩;聲音渾厚的大鈸,時而雄壯有力,時而情感細膩;馬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事記(2008年——2010年)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今年是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的第十二個年頭,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都發生過哪些大事呢?今天我們先來看看2008年——2010年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情況。2008年——2010年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事記
  • 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慶祝...
    理縣桃坪羌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氣勢恢宏的羊皮鼓舞、盪氣迴腸的羌笛、婀娜多姿的腰帶舞、歡樂喜慶的羌族莎朗、粗獷豪邁的藏族鍋莊在莎朗廣場閃亮登場,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盛大啟幕。系列活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中共理縣縣委、理縣人民政府、阿壩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楊維強:秉承工匠精神,弘揚羌族文化
    作為羌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維強用自己的方式為羌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著力量。楊維強常說:「羌族銀飾曾經全部都是純手工製作,每個紋飾、字符都有獨特含義,用機械是做不出來的。因此,每件飾品都飽含著工匠對文化的理解,是其情感的寄託,而不是冰冷的程式化的產品。」在他眼裡,每件作品,都是生活的印記,是要細細打磨的美好時光。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汪清壽:讓羌族推桿與時俱進
    羌族推桿通常在節日、婚禮等喜慶場合舉行,是羌族地區流行的一項體育活動,主要流傳於汶川、理縣、茂縣、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地區。2009年,羌族推桿被列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羌族推桿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用腰腹部、肩窩、雙手互推的,還有用前額、膝蓋推抵的,有兩人之間的推桿,有幾個人互推的,有幾個人推一人的。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朱金龍:讓羌族羊皮鼓舞代代相傳
    ,羌族的文化特色非常鮮明。如今,羌族羊皮鼓舞已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曾代表羌族釋比參加過電視劇拍攝和各種大型文化活動演出,多次晉京、到成都等地參加「非遺」活動展演。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燈舞——用舞蹈傳遞祝福
    燈舞(羌族麻龍馬燈)相傳源於漢代,由「舞麻龍跳馬燈,祈平安,求風順」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每年正月初五開始舞麻龍跳馬燈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吉祥。燈舞(羌族麻龍馬燈)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朱紅志:讓羌族水磨漆藝代代相傳
    它強化了羌族民族繪畫特色,並開創了擦色貼金,館嵌、漆雕和堆漆,突破了傳統水磨漆簡單的線條和花紋的局限,廣泛地與金石蒙刻藝術、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水磨漆的文化內涵。2009年,羌族水磨漆藝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慶祝活動盛大啟幕
    理縣桃坪羌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氣勢恢宏的羊皮鼓舞、盪氣迴腸的羌笛、婀娜多姿的腰帶舞、歡樂喜慶的羌族莎朗、粗獷豪邁的藏族鍋莊在莎朗廣場閃亮登場,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經過十二年不懈努力,保護區文化生態得到有效搶救保護和傳承發展,人民群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實現了「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探索了在特大自然災難面前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2019年12月,保護區入選全國首批七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一針一線」繡出羌族刺繡魅力
    羌族刺繡是羌族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積累而成的手工技藝,凝聚了羌族對自然、生命、愛和美的深刻領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公司大廳內有羌族刺繡作品展示位、集中繡制位及操作臺,大廳還展示、儲藏各類樣式和風格的羌繡服飾及羌族刺繡作品1000餘件。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族咂酒:豐滿醇厚,滿口生香
    釀造咂酒的歷史頗為悠久,羌族民間古詩《日主耶》中就有咂酒釀造過程的詳細記敘,從中可知,羌族先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釀造咂酒了。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羌族咂酒釀製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四川茂縣羌族民眾載歌載舞歡慶羌年
    通過展示羌族祭祀、年歌、開壇致辭、年歌聯唱,表現羌民族群眾在喜迎新年的儀式中傳遞的文化內容和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談農事、慶豐收,運用特色文化表現羌族民眾對四季平安、五穀豐登的喜悅。展演中以贊家鄉、幸福家園等羌族創新歌舞,來歌唱和讚美新家園、新時代。
  • 羌族同胞喜氣洋洋過新年啦
    在理縣桃坪羌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氣勢恢宏的羊皮鼓舞、盪氣迴腸的羌笛、婀娜多姿的腰帶舞、歡樂喜慶的羌族莎朗、粗獷豪邁的藏族鍋莊悉數閃亮登場,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盛大啟幕。
  • 四川黃河故事|羌族之聲走出「複音孤島」
    四川是黃河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是藏、羌、蒙古、回、漢等多元民族與多元文化的匯集地。千百年來,在黃河流經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群山間,時常迴響著高低起伏、鏗鏘有力、婉轉悠揚的民歌聲。循著歌聲,走在川西的黑水、松潘和茂縣交界處,來到一塊三角區域。
  • 四川黃河故事 | 羌族之聲走出「複音孤島」
    四川是黃河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是藏、羌、蒙古、回、漢等多元民族與多元文化的匯集地。千百年來,在黃河流經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群山間,時常迴響著高低起伏、鏗鏘有力、婉轉悠揚的民歌聲。  循著歌聲,走在川西的黑水、松潘和茂縣交界處,來到一塊三角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