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朱紅志:讓羌族水磨漆藝代代相傳

2020-11-06 四川非遺

「羌族水磨漆藝」是北川歷代水磨漆藝人在繼承傳統水磨漆藝的基礎上形成的手工技藝。它強化了羌族民族繪畫特色,並開創了擦色貼金,館嵌、漆雕和堆漆,突破了傳統水磨漆簡單的線條和花紋的局限,廣泛地與金石蒙刻藝術、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水磨漆的文化內涵。2009年,羌族水磨漆藝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水磨漆的主要原料是生漆,土漆通過加工後顏色鮮豔、華貴典雅、生漆漆膜光亮、色澤耐久、不易汙染、不怕蟲蛀。

水磨漆製作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技術難度大,且操作程序工序多,生產周期長。所繪山水具有中國畫寫意風格,人物、花鳥形象生動。整體的裝飾情味和細部的精妙處理,使得水磨漆漆畫藝術效果奇特,耐人尋味,意趣無窮。其產品表面光亮如鏡,具有細如綢、畫如生、耐高溫、耐腐蝕、耐酸鹼、耐磨損、耐浸泡多種特點,為人們喜愛。

朱紅志,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羌族水磨漆藝代表性傳承人。1979年開始從事漆器產品的製作,1983年拜曾慶山為師學習水磨漆工藝技術。

傳承人朱紅志繪製作品

他不僅吸收了老一輩水磨漆藝人的技術精華,熟練掌握了水磨漆器技藝,還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研究和創新。他將蛋殼砸碎,或撒滿在漆面未乾的瓶身上,製作成蛋殼水磨漆瓶;或鑲嵌在盤中;又或單獨在瓶身中央鑲嵌一圈。他希望,通過工藝品創新,讓更多現代人喜歡上羌族水磨漆藝。

朱紅志繪製水磨漆器

朱紅志曾帶作品參加了歷屆「綿陽秋季展銷會」、省級漆器工藝美術作品展和第二十三屆國際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其作品獲得了同行們的青睞。同時,朱紅志創建的「羌族水磨漆藝」廠也在積極探索生產性保護,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

朱紅志繪製水磨漆器

為了進一步做好羌族水磨漆藝的傳承,朱紅志在羌族水磨漆藝傳習所廣授學徒,為羌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文章部分資料整理於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編輯 | 梁紅玉 排版 | 梁紅玉

校對 | 劉 念 責編 | 韓曉冬

投稿郵箱:ichfysc@163.com

相關焦點

  • 非遺地圖|追尋北川回憶,傳承不朽羌族水磨漆藝!
    ,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民協會員,綿陽市民協會員,北川羌族自治縣政協委員。 「作為羌族的後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繼續深入挖掘傳統漆藝精髓,探索漆器傳統文化的精神、堅守傳統漆器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保持羌族傳統文化及傳統工藝技術的延伸和創新。」
  • 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知多少?
    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米亞羅紅葉溫泉節系列活動將在阿壩州理縣舉辦。,組織專家對《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確定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範圍,搶救遭受地震破壞的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羌族文化多樣性。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朱金龍:讓羌族羊皮鼓舞代代相傳
    ,羌族的文化特色非常鮮明。如今,羌族羊皮鼓舞已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曾代表羌族釋比參加過電視劇拍攝和各種大型文化活動演出,多次晉京、到成都等地參加「非遺」活動展演。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事記(2017年——2020年)
    今年是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的第十二年,自保護區成立以來,當地政府始終堅持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羌族文化多樣性、充分尊重保護區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為己任。通過不懈努力,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文化生態得到有效搶救保護,羌族文化在創新中得到了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羌族群眾文化認同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王治升:傳遞羌族「文化密碼」
    文化,並將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無保留地傳承給下一代。」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祭山、冠禮、還願等重要儀式都要由釋比來主持。沒有文字記載的羌族文化正是依靠釋比的唱經代代相傳。從這個意義上說,釋比作為羌族文化的核心傳承者,掌握著民族珍貴的「遺傳密碼」。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事記(2008年——2010年)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今年是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的第十二個年頭,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都發生過哪些大事呢?今天我們先來看看2008年——2010年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情況。2008年——2010年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事記
  • 2020年第四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即將啟幕
    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慶祝活動、米亞羅紅葉溫泉節系列活動將於11月15日在阿壩州理縣舉辦。十二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阿壩州、綿陽市、成都市以及保護區內各縣各級黨委、政府,與羌區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家園豐富的輝煌成就,羌族文化生機勃勃、重放異彩,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成為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這一歷史成就充分詮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國智慧、中國創造、中國路徑的成功實踐和重大價值,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條創新路徑。
  • 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慶祝...
    理縣桃坪羌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氣勢恢宏的羊皮鼓舞、盪氣迴腸的羌笛、婀娜多姿的腰帶舞、歡樂喜慶的羌族莎朗、粗獷豪邁的藏族鍋莊在莎朗廣場閃亮登場,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盛大啟幕。系列活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中共理縣縣委、理縣人民政府、阿壩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汪清壽:讓羌族推桿與時俱進
    羌族推桿通常在節日、婚禮等喜慶場合舉行,是羌族地區流行的一項體育活動,主要流傳於汶川、理縣、茂縣、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地區。2009年,羌族推桿被列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隨著時代的發展、外族文化的滲透,羌族推桿在傳承與發展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慶祝活動盛大啟幕
    理縣桃坪羌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氣勢恢宏的羊皮鼓舞、盪氣迴腸的羌笛、婀娜多姿的腰帶舞、歡樂喜慶的羌族莎朗、粗獷豪邁的藏族鍋莊在莎朗廣場閃亮登場,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經過十二年不懈努力,保護區文化生態得到有效搶救保護和傳承發展,人民群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實現了「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探索了在特大自然災難面前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2019年12月,保護區入選全國首批七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楊維強:秉承工匠精神,弘揚羌族文化
    2011年,羌族銀飾鍛制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羌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維強用自己的方式為羌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著力量。為了發揚羌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悠久的羌族文化,楊維強成立了「維強羌族銀飾博物館」,用來收藏羌族銀飾及家具、瓷器、陶器、古書籍、民俗品等代表茂縣地區、羌族文化的各類物件。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一針一線」繡出羌族刺繡魅力
    羌族刺繡是羌族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積累而成的手工技藝,凝聚了羌族對自然、生命、愛和美的深刻領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公司大廳內有羌族刺繡作品展示位、集中繡制位及操作臺,大廳還展示、儲藏各類樣式和風格的羌繡服飾及羌族刺繡作品1000餘件。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丨羌族山歌——用歌聲傳遞情感
    北川的羌族山歌是羌族民歌中的一種。羌族山歌被列為綿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了羌族人民的心聲。羌族山歌作為羌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傳達了羌族人民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真摯情感。文章資料整理於文化北川(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族咂酒:豐滿醇厚,滿口生香
    釀造咂酒的歷史頗為悠久,羌族民間古詩《日主耶》中就有咂酒釀造過程的詳細記敘,從中可知,羌族先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釀造咂酒了。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羌族咂酒釀製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丨羌族薩朗——用舞蹈傳承古俗遺風
    羌族薩朗是典型的歌舞一體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汶川縣羌族薩朗已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茂縣羌族薩朗已列入第二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薩朗」集羌族歌、舞、服飾、習俗等於一體,保留了羌族狩獵、遊牧、農耕等不同發展時期的古俗遺風和文化信息。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三吹三打」——用音樂延續羌族文化
    「三吹三打」是由嗩吶、鼓、鑼、鈸、馬朗合奏的羌族現在還流行於汶川縣、茂縣、理縣、松潘、黑水等羌族地區。「三吹三打」羌族器樂合奏表演「三吹三打」曲牌目前保留有十餘個,在羌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三吹三打」羌族器樂合奏的發掘和傳承,不但使外界進一步了解了羌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為弘揚羌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羌族同胞喜氣洋洋過新年啦
    在理縣桃坪羌寨,各族群眾歡聚一堂,氣勢恢宏的羊皮鼓舞、盪氣迴腸的羌笛、婀娜多姿的腰帶舞、歡樂喜慶的羌族莎朗、粗獷豪邁的藏族鍋莊悉數閃亮登場,第四屆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暨2020年羌歷年慶祝活動盛大啟幕。
  • 弘揚傳統文化 展現羌族非遺魅力
    ,制定了詳細的羌族非遺項目保護計劃和措施,針對羌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特殊性,修改完善了《邛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管理辦法》,有效推動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發展。,展出羌族刺繡、羌笛、羊皮鼓等羌文化特色產品。
  • 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茶:香氣四溢,回味無窮
    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茶葉,相傳起源於大禹時期,採用煮飯的鍋、鏟等設施炒制。2015年,羌族手工製作技藝被列為綿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善茗羌緣」手工茶-毛峰一級家住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的羌族手工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紅
  • 羌族文化遭近乎毀滅性打擊 保護迫在眉睫(組圖)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常紅)5·12汶川大地震讓羌族文化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羌族文化急需搶救、恢復和重建。為有效保護羌族文化,近日,國家民委召開羌族文化專家座談會,14日,「四川地震災區羌族文化展」在中國民族文化宮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