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奧妙就在一個「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則,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覆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所謂適可而止,也叫做掌握分寸,或是把握好一個度。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換而言之,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為自己留下幾分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要適可而止。
生活中常常存在一個分寸的問題,處理得好,能使生活和諧圓融,處理得不好,縱然不至於被「丟進大海」,也一定會導致不良的結果,輕則受到誚罵,重則自毀口碑或者使事情功敗垂成
分寸,是生命長河之中的一個分水嶺,超越它,好與壞、善與思、愛與恨、喜劇與悲劇就會發生一系列的轉化,比如,酗酒會導致肝硬化,大快朵顧會導致腸胃疾病,超強度體育運動會導致筋骨損傷,狂歡會導致災禍…
「分寸」潛伏於一系列的「轉化」之中,鬼使神差般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即便在瑣碎的日常生活當中,「分寸」也是無所不在。
比如:炒菜,鹽多了謂之鹹,鹽少了謂之淡;裁衣,尺寸大了謂之肥,尺寸小了謂之瘦;在工作方面,做得太少了謂之懶,做得太多了謂之「狂」;給孩子以愛,少了謂之無情,多了謂之漏愛…
人一生碰到最多的問題恐怕就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然而人們卻不一定能夠自覺地高度重視分寸問題。在很多場合,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準則率性而為,也由此形成了一種生活的習慣,想要改正也是非常難的。
率性而為時,一般都只顧做,忽視了分寸感,這時常會引發種種不良後果。從本質上看,在生活中掌握分寸是一個自律問題。
愛因斯坦就是個自律的人。他有利用科學成果與名望聚財的條件,然而他卻沒有那樣做。他說,人世間的每一件財富都是一個絆腳石。他被許多國民推薦為總統候選人,可是他卻婉言拒絕了。
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分寸,老老實實地承擔著「科學家」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身生命的價值。
愛因斯坦的風神才思,實屬罕見。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人生態度,失意時不灰心氣餒,得意時不忘形,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亦為之—這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不善於自我約束的人,一定是不懂生活的人,至少他們不懂生活的真諦。這樣的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總是多多益善,完全由生理機制指揮與調節自己的生活,他們忘記了人是有意志與意識的,憑藉意志與意識同樣可以對生活進行自我調節。
只有將生理調節與自我調節結合起來,才能構築完美的人生,才能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為人處世要把握好一個「度」,「度」即是限度。做事情要講原則,但是太講原則、太教條,辦起事來反而會碰釘子。所以,處事要靈活一些、風趣一點,凡事要思前顧後,做得恰如其分。
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這可以幫助我們辦成許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做事不留餘地,把事情做絕或者說超出一定限度,那麼必然會導致不良後果。
做人處事要掌握分寸,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哪一樣事情事有標尺測定,只能憑雙方的接受能力、承受能力來把握。
一個人謹慎過了頭就顯得膽小;處事果斷過了頭就變得輕率;認真過了頭就顯得呆板;聰明過了頭就顯得油滑。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多多磨練。
願每一位讀者都在經歷過生活的諸多磨鍊後,越來越精進,越來越喜歡此刻的自己!